APP下载

建立艺体人才基地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2014-10-24张国宏

云南教育·视界 2014年7期
关键词:佤族艺体民族

张国宏

学校是培养和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打好民族优秀文化“保卫战”,教育就是“大后方”。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目标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抓实载体,激发兴趣

“在学校,不但能学唱佤歌、学跳佤族舞蹈、学习佤族礼仪,还能学习演奏葫芦丝、巴乌这些乐器,还能了解佤族镖牛祭祀这样的古老风俗,听佤族故事、传说……真是太有趣了!”谈起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岩帅小学五年级的田叶娜同学总有说不完的话。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贯彻落实《决定》中关于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精神,今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

长期以来,为办有特色高质量的民族教育,沧源县立足民族文化优势,以建设民族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和欢乐校园“三园”为目标,以“生生有项目、班班有专攻、校校有特色”为工作思路,以努力让每位学生学写一手好字、基本掌握一种绘画技能、爱好一项体育运动和初步演奏一种乐器的“四个一”活动为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让民族歌舞、民族器乐、民俗常识、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手工艺走进了校园、融入了课堂。同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节会搭台、艺体唱戏,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为全面提升艺术教育实验县成效、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夯实基础,建强队伍

“过去,我们接受的都是一些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现在又加强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在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佤文化的丰富内涵及表现形式,增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勐董中学音乐教师李瑞芳在谈起这几年来参训感受时这样说。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夯实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为实施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沧源县教育局制定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体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佤山韵”艺术教育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佤山韵”艺术教育工作室和艺体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着力在打造艺术特色教育示范校、开发优秀佤文化乡土教材、培养艺体优秀教师和艺体特长生上下功夫。

为不断增强师资力量,沧源县按照“数量不足抓补员,能力不高抓培训”的要求,实行优先招聘艺体专业教师、优先安排艺体教师外出培训和优先表彰艺体教师的“三优先”政策,采取专家授课、网络研修、校本培训的方式,坚持艺体教师每年春、秋“两训”,仅2007年以来,就组织艺体教师培训10期,受训人数超过450人次。通过加强艺体教师的“引、培”工作,艺体教师队伍不断充实,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此外,沧源县坚持“能者为师”,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到校培训师生,既缓解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师资紧缺的问题,又让学生原汁原味地感受和学习到了佤族优秀文化。如,勐来中心校聘请农村民间文艺能人白何、田华、李刚到学校,手把手教学生演奏二胡、三弦、笛子等民族乐器、弹唱佤族民歌,聘请乡文化站李详生教学生敲木鼓……

常态推进,务求实效

“以前,我们多半时间都将音、体、美这些‘副科课时让给‘主科教师。现在,这样做可不行,学生特长培养抓不起来,我们在评先推优、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方面都会吃亏!”谈起现在的艺体教育,美术老师赵军说到。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常态化、长效化是基本要求。为构建民族文化校园、特色校园和欢乐校园,沧源县注重抓好四方面常态化工作。

一是艺体活动常态化。学校坚持开设文艺专栏,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坚持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除组织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外,大张旗鼓地开展一校一特色的佤族韵律操、校园集体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集体体育项目活动;坚持“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把丰富多彩的艺体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安排;坚持一校一首、一班一首特色民歌,充分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开展“每天一歌”活动;坚持结合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校级运动会或艺术节,每年组织一次全县性的体育单项竞赛活动、书画展或文艺晚会;所有学校因地制宜举办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传承兴趣小组,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工、歌舞、器乐和体育项目中体验和学习优秀民族文化。

二是特长生培养常态化。初中学校坚持举办长期稳定的音乐、体育和美术专业训练班,每班规模在 20 人以上,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同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高质量艺体人才打好基础;高中学校专门设立规范的艺体特长班,将招收艺体特长生纳入招生计划。与此同时,注重从普通班学生中培养特长生。在这样的机制保障下,沧源县为高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体特长生,仅2013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中艺体类学生就占54.8%。

三是管理考核常态化。坚持艺体教师专人专岗,不随意调整艺体教师工作岗位或挤占艺体类学科课时,保证艺体教育质量;将艺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目标管理考核;将艺体教师组织、指导课外艺体活动纳入年度工作量考核,对艺体教师实行“一年三考”,即:每年对两期培训的效果进行现场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考核及考评结果予以公示,并纳入任课教师和学校校长的绩效考核。通过从教学、培训、综合考评等方面加强规范管理,艺体类教育随机、随意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

四是资金投入常态化。除保证音、体、美器材的配置投入外,每年安排资金30多万元,确保了艺体活动的顺利开展。据统计,沧源县已累计投入160多万元艺体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各学校也从公用经费中专门列支专项经费,切实保障投入,尽可能地改善条件。以县城国门小学为例,仅2013年就投入6.8万元,分步采购添置了一批蜂桶鼓、佤族舞蹈服装、二胡、长笛和葫芦丝,占全年公用经费的8.7%。

重点打造,专业引领

在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带动下,一批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不断涌现并经常活跃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表演舞台上,他们作为表演骨干和文艺团队的专业人才,为宣传、推介、发展沧源优秀民族文化特别是佤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人才产出关键还得靠职业教育。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沧源县以职教中心为平台,开办了佤文化骨干专业班,特设了佤族舞蹈、佤歌、佤族历史、佤族手工艺品制作、佤族民间乐理乐器、佤语等课程,外聘佤文化特殊人才长期到校任教,把课堂搬到旅游景点、宾馆等服务场所,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训机会,从而提升了学生佤文化解说、表演、操作等能力。同时,以每年的“摸你黑狂欢节”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歌舞、民族乐器演奏等表演,让学生在这样大型的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学习兴趣,目前,学校已成为培养佤族歌舞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沧源县艺体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取得实质性突破。县职教中心2011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沧源县教育局2011年获“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先进单位”称号,2013年获“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先进集体一等奖”;4所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示范校”,6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先进个人”;编创的《佤山,我可爱的家乡》《山中少年》《奏响欢乐的节拍》《阿佤民言》等歌曲被选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佤族舞蹈《花衣裳》获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少儿组金奖,《加林赛》《我的心愿》《银镯》等20多个节目90多人次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奖励。

猜你喜欢

佤族艺体民族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高中艺体特长生单独编班和插班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展一体两翼 圆成长之梦
MINORITY REPORT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深化学校课程研发 走艺体特色教育之路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普通高中创建艺体特色教育实践摭谈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