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实践”入考评倒逼学校德育创新

2014-10-22线教平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育部素质

线教平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并驾齐驱,实践育人成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这一长效机制的确立,无疑是学校开展实践教育的有力鞭策。

早在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文中,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但现实中,实践活动的开展暴露出诸多不足,基础课容量高,社会实践课程课时、教学难以保障,明显滞后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时至今日,社会实践被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见其被赋予愈发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也倒逼学校拿出改革的决心和动力,从德育创新的高度科学设计课程、大胆突破管理、整合育人资源。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关于社会实践,学校有必要从高站位的理论视角进行课程规划。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被细分为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社会公益等多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进行自主选择。这种多样化的选择在我国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不少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还停留在粗放层面,甚至落入“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误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需求各有不同。社会实践有必要课程化,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校外专家等支持方面得到系统规划,为学生提供了“菜单式课程”。这种将社会实践与基础学科并重而行的做法,正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除了学校的努力之外,教育行政部门更要拿出魄力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前几日,海南一小学春游安全事件发生后,不少教育管理者成了惊弓之鸟。其实,在此次教育部发布的文件中,特别指明“要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这意味着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不可能待在校园的“笼子”里面做文章,需要走向广阔天地,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学生的大课堂。若是管理者一味以安全为由的“懒政思维”关上学生外出的大门,岂不是让社会实践考评“因噎废食”?正如教育部下发的紧急通知中要求,作为行政部门应该加强的是审批把关,积极排查车辆、线路及驾驶人员的隐患问题,而非设卡取缔。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无边界的教育”,鼓励学生跳出时间、空间限制,突破学科界限,培养创造性思维。将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正是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更要谋划如何从课程设置入手,融入德育创新,为孩子打造出多姿多彩的校外课堂。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教育部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