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化有机复兴理念的建筑学设计教学研究

2014-10-21余榕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5期
关键词:学时空间建筑

摘要:文章通过对城市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客观分析,主张从城市地域文化有机复兴设计的角度入手,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中一方面注重挖掘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同时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建筑创作观与城市更新理念。

关键词:地域文化的有机复兴,体验式教学,面向城市设计

一.问题与机遇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扩张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过快建筑行业呈现出许多令人深思和担忧的状况,我们的城市扩大了,现代化的标志物增多了,但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在趋同化,作为体现城市特色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景两大要素在不断弱化甚至消失,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城市中的角色变得渺小与冷漠,在大跃进式的大拆大建后,人们惊讶的发现在我们居住面积不断改善和小汽车日益普及的同时大范围的雾霾已经将我们团团围绕,科技带给人的舒适感大都建立在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之上,表面的精彩过后留给我们是深刻的反思,短期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掩盖了城市要为人们长远生活环境的改善而建立的初衷,国际化建筑思潮的大量涌入令我们无所适从,出奇的造型,缤纷的炫技,带给我们一个个眼花瞭乱的魔幻世界,以至于我们根本来不及思考城市更新中哪些是適合的,哪些是需要认真消化批判的。与此同时,复杂问题的背后又隐含着难得的机遇,许多建筑师开始从新的视角看待城市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及城市设计的结合上,力求塑造更多元化的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城市空间与生活景观.这给我们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一种从城市地域文化环境出发,结合独特的文化底蕴,运用现代科技理论来深入探讨城市更新的有机复兴设计理念.所谓有机复兴指的是既适应了现代的发展需要,又保护与更新了城市传统中具有独创性的地景环境。这里其一是针对新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各种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旧区改造,再就是充分发挥城市自然地景优势打造个性化的开放空间,而这几大内容又都是表现一个城市独创性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图1)

(图1)城市独创性地域特色营造示意图

二.反思与借鉴

地域化建筑创作在国内外都开展了很长时间,但呈现出的发展状态有很大差异.国外运用较科学的方法来更新城市还要追溯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对未来有巨大影响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进入到“功能城市”阶段,经过长期实践后人们发现功能城市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使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针对此弊端地域化的建筑创作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就是关注建筑与人、环境的整体对话,注重场所感与形式的关联性,挖掘建筑的建构与材料特质,不滥用表面手法主义符号,而是在设计中运用现代手法加以抽象与重构,达到形神兼备多义共生的创新效果。对于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日本建筑师很有创意,如安藤忠雄在设计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时,并未使用其拿手的清水混凝土而采用未上漆的木结构和白色粉墙建筑,有意强调对材料本质和结合方式的理解,安藤虽然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元件,但运用巧妙的现代设计手法再现出日本传统建筑的精神气质,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如图2)。另一方面,欧美建筑师将这种理念扩展到城市有机复兴之中,十分注意营造城市开放空间的文化与艺术气氛,注重地域景观的塑造,如伦敦泰晤士河沿岸较好处理了新旧建筑的共容并打造出颇有生气的城市滨水空间,使过去一度缺乏活力的旧区得以复兴(如图3)。反观我国这方面的实践却始终在表面的手法主义里徘徊,虽也不乏诸如苏州博物馆、世博会中国馆、上海新天地等一批有影响的佳作,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占主角的仍是大量的缺乏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的城市改造项目,在形形色色的 “主义”攻击下,我国的建筑市场有点迷失而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现状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教育中对学生正确建筑观的树立,我们感到通过对中外现代建筑思潮中有关地域建筑设计的归纳与反思,可以有助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更加科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地域文化的潜在价值,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实例提高学生处理复杂文脉背景项目的设计能力。

(图2)塞维利亚世博会日本馆

(图3)伦敦泰晤士河沿岸滨水空间

三.教学体验与学生作业案例分析

㈠基于地域化有机复兴的设计理念,我们在建筑学设计教学中着重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研判能力:

1.结合相关教学课程互动,了解场所的背景优势在哪里,充分重视分析具有活力的本土文化与审美哲学,如注重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融合的观念、追求空间的混沌与渗透等,结合岭南侨乡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在设计中寻找属于当地的历史人文背景与自然地景并加以总结提炼。(表1)

2.对于新建筑中传承旧文脉的课题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协调式”的抽象表达与建筑空间重构上。同时吸取传统建筑文化中对生态节能理念的优点。

3.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性很大,通过详实的调研考查国内外同类型的项目,运用比较法总结各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目的在于分析出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城市更新方式,在复兴地缘文脉的同时找到一条自我完善的良性繁荣途径。

4.对于项目内旧建筑的更新遵循“渐进式”改造的原则,保留历史街区的整体肌理形态,但其中的内容要与现代生活接轨。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看其内部功能的活化与再利用,内外形式植入现代理念抽象传统装饰细部,灵活处理形似与神似的关系。把单体建筑的设计纳入整体城市设计的范畴,对于侨乡历史街区更新进行多样化的城市景观表达,带着体验空间的想法重点处理空间序列、节点及各种形式的开放空间设计,并将一系列的节点景观以原创性与趣味性的主题加以串联,形成相互促进的整体本土化空间形态。

(表1)注重地域化有机复兴理念的相关教学课程互动

序号 主干课程的设置 辅助课程的设置

(南方建筑2005-8)

2005 互动的内容

1 建筑设计(三、四年级每学期96学时;毕业设计与实习16周) 当代建筑思潮(36学时) 建筑设计方法论(24学时) 重视建筑场所空间与细部建构特色,结合本土文脉符号的抽象表达及各种现代建材的多元表现.

2 城市规划(48学时,三年级课程) 城市设计(32学时) 园林设计原理(32学时) 立足城市综合体量形态的特色组合,注重城市节点与景观开放空间的地域化表达.

3 中建史,外建史(各48学时,三年级课程) 建筑测绘实习(18学时) 岭南建筑特色(40学时) 从中外历史建筑的特点入手,注重研究各时期岭南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地域特点.

㈡学生作业案例分析

1.毕业设计题目: 江门市甘化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与建筑设计(学生:李继津,指导教师:张波,余榕)

2.选题背景与设计要求: 甘蔗化工厂1959年投产,曾是亚洲最大的制糖化工厂,是江门市乃至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城市发展需要,拟将甘化厂及其周边区域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针对保护对象提出历史地段保护和再利用方案,体现江门市特色的人文景观。总规划用地面积300000平方米,建筑密度≤40%,绿化率≥35%。旧建筑改造利用以水平扩建为主,创意园与外围公建可多样组合。

3.指导重点:研究甘化厂的历史价值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城市化的进程中,调查分析其空间特征并确定改造的可能用途。采用空间功能置换、化整为零、联零为整、局部增建、局部拆减及局部重建等各种手法对建筑空间形态及环境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对创意园进行多形态的组合分析。

4.教师评语:该方案成果在充分研判甘化厂历史与地理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创意元素为主以商业元素为辅的工业遗产复兴理念,同时结合滨江地景的天然优势打造出层次分明具有遗址特色和趣味性的公共开放空间,整个地块分区明确且富于变化,在单体建筑风格的塑造上采用了灵活多样形态组合,既有以保存工业遗址为主的更新建筑体也考虑了现代创意园的时代气息,两者之间的过渡较为协调。技术指标考虑了多种的不同的组合,为将来的开发实施预留了灵活的发展空间。(如图4,图5,图6)

(图4)方案成果展示图(一)

(图5)方案成果展示图(二)

(图6)方案成果展示图(三)

四.启示

城市更新是动态和永恒的话题,基于地域化有机复兴的设计理念,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學生认识到城市文脉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对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应当是多元化的,既要有现代化的新区,也要有富于地方特色的旧区,因为市民生活需要多种类型的文化体验,这就好比一个健康的肌体需要多种微量元素一样。面对旧的建筑文化不仅要注重保护与再利用相结合,更要让其在新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良性循环与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试着去探讨一种新的城市复兴机制,与时俱进地将对城市文脉的发掘与强化城市多元化特色的目标结合起来。正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父”何镜堂院士所指出的,新建筑塑造应注重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相结合,一个城市发展特色的塑造也应是这样。

参考文献:

〔1〕 邓庆坦 ,邓庆尧,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 程泰宁,刘克成,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学报.2014(01)

〔3〕张建涛,刘文佳,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日本关西地区安藤忠雄建筑作品解读.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4〕马敏,地域性与复杂性—浅析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复杂性形态语言. 武汉.新建筑. 2014(01)〔5〕金博,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建筑改造中的应用,长沙,中外建筑.2013(12)

本文获得五邑大学2012校级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实践培养计划”与五邑大学2013广东省高校教改项目“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实践探索”〔粤财教(2013)329号〕的资助,并成为其结题成果之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学时空间建筑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学习不是“刷学时”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