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

2014-10-21燕珊珊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礼乐建筑传统

燕珊珊

【摘要】作为儒家核心价值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而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体现着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本文试图分别从礼、乐、礼乐复合的角度来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和对建筑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礼;乐;建筑;园林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人以“礼”代表关照人的外在行为的公约规范,以“乐”代表关怀人的内在情感的艺术形式。“乐”本是乐曲、乐歌、乐舞的总称,是祭祀礼仪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从一开始,“乐”就被置于“礼”的框架之中,对古人而言,制礼作乐本是同时进行的。分而言之,有“礼”有“乐”;合而言之,“礼”中有“乐”,“乐”中有“礼”,礼乐复合,二者既分殊又统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总是与伦理价值相依相伴,即建筑不但要满足使用要求审美愉悦,更要体现伦理秩序。西方人对建筑用“本质与现象”、“质与量”等范畴来进行实证性的哲学抽象,中国传统建筑则是“道与器”、“形 与势”、“情与理”、“气与质”的比拟性的抽象。《乐记》中把这类关系概括成“礼一乐”。礼乐作用的发挥是互相配合的“礼斋乐灵则戚,乐赉礼灵则言兮”。

一、礼自外作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经世治国的基本方略,注重礼教乐化。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并且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的礼节,并由此发展为规范人类社会行为道德的准则,强调严格的伦理观念和等级秩序。

“礼”的本质是“序”。在我国古建筑中的体现就是中轴对称、突出重点。纵向的空间序列发展要主从分明。这在宫廷建筑、祭祀建筑、学校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大型的民居建筑中表现得很明显。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不突出单体,而是以群体布局来强调礼制、秩序。在恢宏大气的群体建筑中,完成对“礼”的承载。这一点可以从明清的北京城得到例证。

中国传统建筑中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礼”,也反映在体现建筑等级观念的量上,“非壮丽无以重威”,运用建筑和建筑所驾驭的巨大院落空间,创造出强烈浓重的威严气氛。据《考工记》载:“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城度以“堆”,门度以“局”。在总体布置上有“三朝五门”的周制;开间以九间为最大,一次降为七、五、三、一;五行讲五,八卦讲九,乾卦中有九五一艾为最吉。明大殿九开间,五进深是最大数字,皇帝宝座为“驾登九五”。此外建筑物的高度也根据其他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正所谓“天子之堂九尺,诸候高低之分”,如:庑殿顶高于歇山顶,重檐顶高于单檐顶等……此外建筑的色彩甚至彩画的内容也都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它诸如城市内的道路宽度,城墙的高度等也都根据其等级的高低而有所不同。正如《礼记》所言“礼有以多为贵,有以大为贵,有以高为贵,有以文为贵。

二、乐由中出

“乐群贵和”的道德倾向,决定了传统伦理不强调个人的特立独行而着重于社会的协同和合作,“乐群贵和”的审美倾向,决定了传统建筑不强调建筑单体的突兀诡异,而着重于建筑群体的逶迤交错。因而,并非建筑单体的形状样貌,而是建筑群体的空间神韵,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它除了强调等级观念、伦理秩序、法规,更创造了舒适宜人的居住空环境。它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它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普遍采用的是暖和的木质,是“木构架”;不是让人们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其美学精神可借用宗白华先生的一句名言来概括:“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正是这种美学精神,传达了中国人對“宇宙图案”的奇特感观,创造了古建筑的灵魂。

中国文化注重顺应自然, 方式是效法自然。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 同天对话, 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 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 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园林中的桥,除了它的实用性外,还是人生戏剧的各种转折中最富特征的文化装置,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既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也象征走上通途的希望和机遇,是危险与希望丛生之途。园林中的亭,因为可供文人雅士品茶弹琴、饮酒赋诗、观景赏心,遂逐渐成为风雅的象征。亭以圆法天,以方象地,以八卦数理象征阴阳象征秩序。建筑殿堂的天花板上往往绘有彩绘和藻井图案,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具有娱乐身心的美感。它将自然法则与人行规律统一起来,把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格品质性联系起来,在天人关系中视人为能动的主体,所谓“在天明道人事,以人事证天道,乃天人之学”。

三、礼乐复合

中国传统思维强调天、地、人同步,重视建筑、环境与人之 间的同构关系,构成了建筑发展中不定形的定式。中国建筑以特有的结构,线、点、面、色彩、光影,构成了有机的无限深邃空间。通过它使人感到一种愉悦的主客体互动的自由空间的体验,能体味到空间的感召力,能清晰、具体的感知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建筑、环境、人三者天然密合,一切顺乎天理。

礼乐精神也塑造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即崇高与中和。崇高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美感意义上的“崇高”是指具有博大、雄伟、壮观或悲壮等属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物质形成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或者是二者兼有的。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包括惊喜、狂喜、景仰、遵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情感反应。试想中国古典城市中,森严的皇宫,巍峨的殿堂,都是典型的具有崇高感的审美对象。除了追求崇高之外,与以中为尊的建筑形式美相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群整体布置的平衡中和之美。“中国艺术最大的一个特质是平衡,而这个特质在其建筑与诗中尤为显著,中国这两种艺术的美可以说是平衡美,即中国式的美”。中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术语,它的基本特征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平和,充分体现“中庸之道”。《中庸》第十四章:“在上位,在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不怨天,下不尤人。”二程称“不偏之谓中”。大程子程颢称“中则不偏”又称“允执其中,所以行之”。二程子程颐亦曰“圣人与理为一,无过不及,中而已矣”。朱熹因袭这一传统,注解“未发谓之中”曰“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在礼乐精神的指导下,也造就了中国古典建筑优美文雅,理性十足,合理合度,以及世俗气息浓郁的特色。

四、小结

总之,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建筑反映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物质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体现了从传统文化涵构中分离出来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特征,观其全貌其精髓就是礼乐合一,以乐承礼,天人合一,中庸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2-88

[2]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4-35

[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44-46

[4] 李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6-90

猜你喜欢

礼乐建筑传统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少年力斗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明节的传统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