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14-10-21刘晓丽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2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刘晓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规划层次環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深入,探讨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增多。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影响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国土资源管理

1 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所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保证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是友好的,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规划方案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提出避免、减少、修复或者补偿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规划目标评价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目标进行简要评价。

1.2 土地利用结构与规模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各类用地规模的调整变化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评价土地利用结构与规模调整特别是各类建设和土地开发安排的合理性,分析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和造成的环境问题。

1.3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安排与当地土地条件的关系,评价土地利用分区特别是各类建设用地区域和土地开发区域划定的环境适宜性,分析对本辖区和相邻区域可能引致的环境影响。

1.4 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条件的关系,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特别是滩涂资源开发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适应性,分析可能产生的环境效应和造成的环境问题。

2 环境评价程序和原则

2.1 评价程序

2.2 评价原则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2 早期介入原则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2.2.3 整体性原则

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2.2.4 可操作性原则

应当尽可能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综合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区域统筹的土地利用格局,不断增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能力。因此,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土地资源利用高效性和集约化等方面对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3.2 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规模调整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通过人均建设用地变化指数、建设用地承载力、人均耕地变化指数、耕地压力指数、城市热岛面积、废气排放量等几个指标的计算进行定量分析。

3.3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农业用地布局以及规划土地利用分区三个评价目标,通过选取生态系统恢复能力、水源涵养区敏感性、风景名胜保护区敏感性、地质灾害分区、土壤污染等评价指标,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

3.4 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依据各类基础设施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分别针对规划的交通、能源和水利三类基础设施进行评价。

3.4.1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评价

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多方面的影响。评价中主要分析铁路站、市域对外交通、市域轨道交通及航空港与港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目标为以上四类设施两侧(周围)500m内的弹性区域。通过将交通基础设施分别与地质灾害分区、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和生态功能分区四类评价指标进行GIS空间分析,研判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3.4.2 电力能源设施规划评价

电力能源设施的建设及运营期间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评价中电力能源设施主要包括电站、电网、燃气站及燃气网,评价目标为以上四类设施两侧(周围)400m内的弹性区域。通过将电力能源设施分别与地质灾害分区、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和生态功能分区四类评价指标进行GIS空间分析,研判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4 缓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潜在的不良环境影响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能产生的主要潜在不良影响有:建设用地扩大与人口快速增长,可能导致城市大气污染: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地面沉降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活动,导致水土污染等。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环境压力。

4.1 大力发展林业,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在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下,整合基本农田、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推进郊区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河道林网建设。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区内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其他防护林地,同时注重体现绿化林业的多种属性,不断优化拓展绿地林地功能,提升城区绿地服务社会市民的综合功能,增强郊区林地的综合生态效益。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科技领先,注重建设管理的集约化、资源化,不断提升绿地林地养护管理质量。

4.2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针对建设用地增加带来的不良生态环境影响,一方面,在建设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考虑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可能影响;在建设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尘、噪声等污染,避免建筑废料的不当处理对周边水土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建设后,进行环境的修复和整治,减缓建设施工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布局与规划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避免高容量高层建筑的密集与集中化趋势,以减缓地面沉降;避免污染企业位于水源头等地,以保护水源地:设置与主风向一致的“城市廊道”(道路或底层建筑),减缓城市热岛;同时,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防止地下水的集中过度抽取,要及时采取雨水回灌等措施,缓解地面沉降。

5 结语

为了确保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展开城市土地规划与环境作用力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从而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优化,将城市土地规划策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尤琦,张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探讨[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2)

[2]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3] 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6)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管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浅析GIS技术及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四象限分析理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研究
数字地图在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探讨基于经跻转型背景土地利用的规划筐理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新时期乡镇土地规划管理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