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

2014-10-21倪培菊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10期

倪培菊

高中政治学科《考试说明》“能力培养”的第七条写到:“恰当使用政治、经济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这里对学生书面文字表述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近年来,政治科高考分析论述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其中学生的文字表述不符合要求,缺乏逻辑性是直接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加强对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必然。

下面,笔者依据自身教学实际,具体谈几点应对策略。

一、注重教材的结构与层次分析,增强学生表述的逻辑性

教材是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教材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生动、翔实的素材,教师务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对教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准确地阅读理解教材,揭示教材框、节、课之间的逻辑联系。具体地说,我对学生提出了两个底线要求:一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预习后必须写出课文内容提纲,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出知识要点;二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务必对教材进行加工整理,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表把各框、各节、各课的知识点及它们的逻辑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例如:“政治生活”中,我要求学生以“公民”为主体,构建知识网络,并引导学生对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反思,包括:(1)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2)重难点知识有哪些?(3)整理的内容是否完整?(4)整理的知识你理解了多少?

这样做,既有利于學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也帮助学生弄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二、引导学生用精练的文字复述教材,训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复述教材,或者复述某一基本观点;或者复述某一观点的论证层次;或者复述某一框题的主要知识点等等。例如,学完高二哲学第一课,学生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就让他们作如下中心内容的复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这种复述既是口头表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相互促进。当然,必须注意,复述既不能照本宣科地读书或背书,也不能像罗列清单式的东拼西凑,更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地不着边际地东拉西扯,而是要在“精”和“准”字上下工夫,扣住中心,用精炼简洁的语言、准确的词语,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述出来。

三、知晓表述的误区并及时纠错,强化学生表述的规范性

学生在文字表述方面往往要犯以下错误:(1)从头到尾“一揽子叙述,不分段落,没有序号,层次不清”。(2)不会用“演绎论证法”,观点不明确,不会列提纲。(3)叙述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洋洋洒洒“万言书”。(4)信马由缰,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心中无数。

为了纠正学生常犯的错误,我的主要做法有二:

1.提纲挈领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字表述规范,做到一看二想三成文。一看:即认真仔细阅读材料与问题,明确题目所问,抓准原理观点。二想:就是打腹稿,拟出答题纲要,清楚先答什么后答什么。三成文:也就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写出答案。同时,使用政治术语必须规范、划一,不能用自创的语言和概念以及其他流行在社会上或家庭中的俗语。例如:

背景材料:音量大,动作简单,集体舞蹈,这就是中国大妈的广场舞。随着广场舞的影响扩大,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矛盾也日益深化。

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评述“中国大妈广场舞”现象。

这是学生的答案以及修改后的答案,从学生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从原理到方法论,再到材料。同时抓住了设问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这一关键词,但唯一欠缺的是原理混淆,理解偏差,但是经过我的给分和提示,学生稍作修改,表述更准确了。

2.化整为零

平时作业练习一直不让抓纠偏。有人说,文字表述只要考前集中指导一下就行了。其实不然,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没有平时良好习惯的培养,就不会有考试时的得心应手。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生文字表述方面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平时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不放过,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的错误就个别面批进行纠偏,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集体讲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良好的。如在学习“政治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表述问题有“公民当家做主”“党依法行政”“政府依法执政”“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等等。通过我“点”和“面”点拨和引导,用词更确切,主观题答题也更规范、更合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平时的单元练习、测试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典型的高考题,将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默读、感悟,让学生从中学习答题方法和文字如何表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培养,学生一定会收获一份满意的高考答卷。让我们共同努力,奋然而行吧!

参考文献:

万长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改革与探索[A].第四届全国中学政治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