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某县街道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报告

2014-10-21王登峰蔺化栋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年35期

王登峰 蔺化栋

摘要:边坡治理是常见的结构工程,本文通过实例介绍、分析某边坡破坏模式及计算方法,通过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达到边坡治理后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美化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稳定性计算、边坡设计、格构锚杆

一、边坡概况

该拟建边坡位于重庆某县城街道转盘南侧,后缘位于南侧顶部缓坡处,边坡左右及后缘已修建民房,前缘临空条件好,据现场调查及历年变形情况访问,历史上多次出现局部掉块及垮塌现象,造成路面损坏,2007年暴雨后,坡顶小路上出现一拉张拉裂缝,缝宽1~5cm,长约5~8m,走向90°,2007年至今,后缘裂隙有扩大迹象。边坡威胁对象为前侧某县市政主要街道、后缘民房22户,治理工程是必要。该边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二级,防治工程稳定安全系数为1.30,支护结构重要系数取1.0,设计使用年限50年。

二、地质环境条件

边坡区位于普子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302°∠27°,主要发育二组裂隙:裂隙Ⅰ产状5°∠60°,裂隙宽3~5mm,延伸长度8~15m,间距2~5m,结合程度差,贯通性好,贯通率约为65%,为硬性结构面;裂隙Ⅱ产状255°∠84°,少量泥质充填,延伸长度1~3m,裂隙宽1~3mm,间距0.50~1.50m,结合程度一般,贯通性一般,贯通率约为40%,为硬性结构面,裂隙Ⅰ受陡边坡卸荷的影响,在边坡顶部较发育。根据勘查工作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奥陶系下统分乡组(O1f)页岩,坡顶平台、缓坡带、坡底均出露有人工填土层,厚度较薄,整个陡坡面出露页岩。

边坡坡长约8m,宽约20m,高15m,形态较规整,为一倒梯形状。边坡为切向坡,上部后缘及前缘为地势平坦,地形坡度0~5°,坡面分为缓坡段、陡坡段,缓坡段坡角约25°,陡坡段坡角70°,坡体物质成分为页岩,岩质较松软,构造节理裂隙发育较破碎,部分岩体被裂隙切割成块体状,局部岩体受裂隙切割外倾临空。

三、稳定性评价

(1)宏观稳定性评价

边坡岩性为奥陶系强风化页岩,完整程度较差,结构面结合程度差~一般,一组裂隙外倾临空,同时在边坡顶部发育垂直卸荷裂隙,宏观评价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边坡与岩层倾向相切,为切向坡,裂隙Ⅰ外倾临空,裂隙Ⅰ与层面、裂隙Ⅱ与层面交线均倾向坡外,边坡可能沿着裂隙Ⅰ产生整体滑移。同时,根据地质揭露坡顶风化带厚度约3.0m,见有垂直拉张裂隙,恰好位于裂隙Ⅰ控制性破坏范围,宏观判断该边坡现状处于基本~欠稳定状态。

(2)稳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边坡特征,先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对边坡定性评价,然后对边坡进行定量评价。由于存在硬性结构面,且与岩体风化带、破裂角基本一致,故直接采用控制性硬性结构面进行计算。采用平面滑动法,边坡稳定性系数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V——裂隙水压力(KN/m);

Q—地震力(KN/m),地震加速度取0.05;

V—后缘裂隙水压力(KN/m),裂隙充水高度取裂隙深度的2/3;

U—滑面水压力(KN/m);

F—危岩稳定性系数;

c—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 Pa);

—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

a—滑面倾角(°);

W—危岩体自重(KN/m);

按照上述公式,以裂隙Ⅰ结构面作为滑面,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边坡主剖面稳定性天然工况下、饱和工况下稳定系数均小于安全系数,该边坡可能沿着裂隙Ⅰ产生整体滑移。依据《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6.3.4节规定,对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以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按侧向土压力方法计算侧向岩压力,破裂角按45+Φ/2确定,对有外倾硬性结构面的边坡应同时计算结构面、岩体破裂面,取两种结果的较大值作为支护结构设计依据。

四、治理工程设计

(1)防治原则

①针对各段边坡的破坏模式、规模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

②综合考虑安全、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按相关规范的规定采用动态设计。

③防治工程的各项措施,应尽量因地适宜,就地取材,采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且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强的工程结构。

④防治工程应与环境相结合。

(2)依据防治原则,边坡坡顶场地狭窄,坡底为城市主道路,为保证坡顶、底建(构)筑物的安全,确定对缓坡带采用喷射素混凝土防止坡面风化,对陡坡带采用格构锚杆挡墙,同时在坡面采取绿化措施。

(3)分项工程设计

①清除坡面

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清除的方式,清除坡面上的危险、风化岩体。

②喷射素混凝土

对缓坡带岩体直接喷射C25素混凝土厚50mm。

③格构锚杆支护

对陡坡带采用格构锚杆支护,锚杆工程施工前搭设稳固脚手架,保证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锚杆采用1 20@2.5m×2.5mHRB400螺纹钢筋,最上一排锚杆倾角25°,其余锚杆倾角15°,钻孔直径91mm,全长粘结,锚孔内采用M30水泥砂浆灌注,锚杆锚入中风化稳定岩体中不小于4.0m,每2m设一个中支架,所有钢筋均采用HRB400级。锚杆钻孔施工前应充分调查、收集坡顶建筑基础深度及形式,避开坡顶建筑基础,锚孔应从水平、竖向跳孔施钻,钻孔完毕后及时灌浆封闭,防止密集钻孔对坡顶建筑地基造成影响。

格构梁截面尺寸300×400mm,竖梁间距2.5m,横梁间距5.0m,顶部设置300×400mm顶梁,底部设置300×400mm底梁,格构梁混凝土标号C25,格构竖梁底设600×800×600mm独立基础,基底设C15细石混凝土垫层800×1000mm,基础嵌入中风化基岩不小于0.2m,所有钢筋均采用HRB400级。

坡面锚杆处挂 8@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标号C25,厚100mm,边坡走向長度短不设伸缩缝,设泄水孔间距纵横向为2500mm,预先在岩面钻孔0.3m,插入φ90孔内段带孔PVC花管,泄水管长度0.4m,管倾向坡外坡率约5%,泄水孔优先设在裂缝处或出水处。

④绿化工程

锚喷前锚杆处向坡外焊接1 18钢筋长200mm,外露长5~10cm,向外设弯钩,用于外挂φ6@400mm不锈钢钢筋网,用于攀爬坡底蔓藤植物,同时坡底种植蔓藤植物,保证锚喷后坡面与环境相结合。

五、监测工程设计

(1)在边坡坡底部可视地段设2个监测控制点,埋设、安装完毕后立即重复观测两次,确定基准值。

(2)在坡顶设3处变形监测点,用于边坡治理中施工监测、效果监测,施工期间3~5天测一次,竣工后为7~10天,在暴雨应加密观测次数,过一个雨季后,每半月一次,防治效果监测时程不应少于1个水文年。

(3)锚杆应力监测设1~3点,保证锚杆抗拉拔达到设计值。

六、结语

(1)边坡治理设计应首先明确破坏模式,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为结构计算提供正确的设计依据。

(2)设计方案应遵循设计原则,做到“可靠性、经济性、美观性”。

(3)治理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及时反馈变更调整。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08;

[2]张永兴,《边坡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08;

[3]熊传治,《岩石边坡工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