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途径的研究

2014-10-21崔璐莹孙大为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素质校园

崔璐莹,孙大为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校园文化这一重要载体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农林类高校要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 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内涵

1.1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的整体的生存状态,它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拥有的物质实体、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意义体系,是人们对人伦、道德和秩序的认可与遵守,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标准。校园文化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属于文化的一个范畴,它限制了这种文化发生发展的地点、人物等特定因素[2]。校园文化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根植于校园,但是它又并不完全局限于校园内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也就是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而这些人不是产生于校园本身,而是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内部,同时将外部的各类文化带入校园,因此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校园内外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校园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对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因此,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校园文化随着时间不断向前推进,校园中负责教授的教师和与受教的学生都被校园文化所影响,校园文化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融合在内,作为一种特殊的产物,成为教育的一种必要资源,同时又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1.2 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内涵 结合学者们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研究成果,大学生能力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其中,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根据生存环境以及在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社交水平、价值观念的能力,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独立生活的重要素质;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思维观念的转变,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体现在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和人格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所获得的可迁移的能力,常见的实践能力有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电脑应用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教育后所掌握的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基本能力,是完成岗位职责的基础能力,如对专业术语的认识与理解、专业技术流程的执行等[4]。

2 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教育既有隐性教育又有显性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将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和学生身心的变化相融合,在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同时,潜移默化地通过群体和个体的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产生影响。

2.1 显性影响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生活环境方面的影响是显性影响。一个校园环境如果能有兼具传统风格与时代特色,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它所形成的育人环境、产生的育人效果将是十分显著的。硬质设施建设的好坏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视觉、感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学校在校园环境、图书馆、教室、体育设施、宿舍、食堂等一些硬件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如加大校园的绿化建设、扩建图书馆、增设多媒体教室、改善学生食宿条件、将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等。另外,通过物质与人文相结合,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要注重建造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人文景观,同时注重校园的整体布局。联合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进行检查、整治、清除,从而对校园周边环境加以改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能够从正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引导和积极暗示,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陶冶审美情操,从而热爱校园环境,进而对班级和学校形成一种凝聚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

2.2 隐性影响 隐性影响就体现在校风校纪、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上。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书本知识的教授,更是对大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其重点在于对大学生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及各项能力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特殊孕育体,教育实施者可以通过建设相应的校园文化来实施素质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能推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2.2.1 引导性。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教育实效性,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思维模式建立、创新意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强他们灵活变通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突破常规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2.2.2 激励性。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在拓宽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而且为他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和创新性的思维,同时还可以激发大学生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5]。因此,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开拓视野,实现自我增值,自我突破,为将来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2.2.3 广泛性。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的覆盖范围和影响面是最为广泛的。校园文化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一个学院或某一个班级,而是将全体师生作为受众,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仅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进行的传统模式,拓宽了教育的横向维度,优化了校园整体文化氛围,如同空气一般,涵盖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灌输式的硬性教育,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深度。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它能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通过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文化传承活动,紧跟不同类别学生群体思想的动态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加强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校园文化是一种大学社区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它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加强农林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技能素质的提升。

3.1 建设良好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奋斗力量 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了大学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理想。清新宜人、格调高雅的大学校园,能够发挥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一个学校对于美的追求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得以体现,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能够获得提升,人格培养也更趋于完善,最终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硬件环境的构建,更在于一种文化氛围的呈现,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使这种文化氛围存在于时时处处。因此,大学校园各方面建设都应将学校特有的文化融入其中,在优美自然环境的营造、教学楼外环境设计、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设施、以人为本的生活设施、完备的图书馆藏、引人入胜的校园宣传设施等方面都得以体现。在这样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舒适的宿舍中学习生活,对学生来说,无论是美感的享受还是自豪感的产生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外在的硬件设施之外,校园的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校歌、校训以及校园广播、校报、宣传展板、学校网站、微信平台等宣传媒介,向学生传达具有积极正能量的资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能够震撼学生的思维,激发创新和奋斗的力量。

3.2 打造积极校友文化,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增加个人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利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将其转化为适应工作需求的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场道路的顺利进入奠定了基础[6]。同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实践环境,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从中受到考验和磨练,有利于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造就其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因此,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服务了社会,还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以后返回校园,对身边的学生产生辐射式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看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类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使其实践能力得以提高,为今后顺利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大力扶持。农林类高校应大力挖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等相关单位联系起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和巩固好社会实践基地,打造积极的校友文化。

3.3 营造浓郁学术文化氛围,促进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浓郁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开拓大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创新发展的热情。因此,学校应加强学术讲座、专业协会、文化大讲堂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促使他们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激发出创新潜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此,学校可采取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举办学术研讨会、专业报告会,探讨各专业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摄取量,改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到高水平专业会议的机会,与其他农林类高校学生进行积极互动,了解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经验。大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在学生中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促使大量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强文化活动载体建设,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一方面要传授学生从事某项工作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从事职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其中,从事某项工作的熟练技能,即职业岗位技能,属于专业技能,而职业素质等则是属于通用技能。通用技能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它与专业技能互为补充,构成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7]。可以说,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人,其整体工作能力一定很强。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要加强学生活动载体、社团组织载体、新媒体载体这样的文化活动载体建设。要使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各种组织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举办高雅文化进校园,将高水平的京剧、歌剧、话剧、艺术展请进校园,推进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审美情趣;可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条件和手段,通过微信、微博、专业网站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聘请专家教授开展各专业专题讲座,给予学生近距离的学术指导,传播最新的学术动态,培养大学生现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讨论青年们的人生问题,同时也讨论着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特点,举办学术、考研、就业等经验交流会,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使专业知识技能得以相互渗透与传播,促进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的形成。

[1]李卫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2/11/q/art_4341_92785.html.

[2]李莹,欧阳慧,张云峰.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48 -49.

[3]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84-85.

[4]陈应龙.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及提高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7.

[5]倪亚静.创新校园文化以培养创新人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9):132 -134.

[6]张红霞,张耀灿.论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中的大学生志愿服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28-131.

[7]王文礼,郑宽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素质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