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黄连温胆汤对中风患者高脂血症LDL的影响

2014-10-17黄云声徐凯曾科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黄云声+徐凯+曾科学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对中风患者高脂血症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住院患者,将入选的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每日1剂,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每次20mg,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7.5%。结论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高血脂中风患者可降低其LDL,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19-03

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脑卒中范畴,各类脑卒中当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左右[1]。而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现已成为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寻找价廉安全、疗效可靠的调脂中药的研究具有其临床实际意义。温胆汤作为中医经典燥湿化痰名方[2],源于《三因极—病证方论》,加味黄连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血脂水平过高,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或转运异常使血清或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本病已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1月经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白云院区康复科确诊为中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黄连温胆汤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40~82岁,平均年龄(67.1±3.4)岁,病程在3~36个月,平均病程为(12.1±3.7)月;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66.1±3.5)岁,病程在4~32个月,平均病程为(11.8±2.8)月。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基本资料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是以血浆脂质浓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分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根据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划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四型,这里重点研究低密度脂蛋白。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等范畴。

1.3纳入标准①凡符合诊断标准且病情稳定者;②两周内未服用任何治疗高血脂的药物;③年龄在40~82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15 g,半夏15 g,胆南星20 g,瓜蒌皮20 g,山楂15 g,黄精20 g,姜黄20 g,五味子10 g,砂仁10 g,肉桂10 g,枳实15 g,竹茹20 g,陈皮15 g,茯苓30 g,生姜5片,大枣3枚,甘草10 g。每日1剂,每剂药加水约800 mL,先浸泡20 min,然后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煮20 min;分2次口服,14 d为1疗程。

2.2对照组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 睡前口服,14天为1疗程。

2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和中医药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适当增加运动,坚持功能训练,促进体内脂质消耗。

3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TC下降20%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30%以上,TG下降40%以上,有效:TC下降10%~20%,LDL-C下降20%~30%,或TG下降20%~40%。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结果

4.12组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4.2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2组血脂(LDL、TC、TG)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血脂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中医学上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本病散见于中医“痰饮”、“肥胖”、“消渴”等病症[3]。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血瘀范畴,痰瘀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4]。温胆汤为中医学燥湿祛痰名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大枣、甘草组成,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考验的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痰湿、痰热内郁症的有效方剂。本方在原方的基础上调整,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胆南星苦、凉、微辛,化痰去湿,瓜蒌皮甘、寒之性,共达清热利湿化痰之功;臣以竹茹、黄连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五药合用,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佐以枳实、陈皮及茯苓;其中,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加枳实行气之功;辅以砂仁性辛温,化湿和胃;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绵茵陈苦辛微寒以清利湿热,山楂消食化滞以杜食滞伤脾,酿生痰湿;姜黄破血行气,防痰湿阻络、瘀血内生;加以肉桂辛、甘、热以防苦寒过甚;五味子酸、甘、温,黄精甘、平,酸甘化阴、生津共防燥湿劫阴太过。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姜枣,既可助君臣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达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5]。近年研究表明,温胆汤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对照组辛伐他汀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调脂药物。可以降低TG、TC的浓度,然而,大多数降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后有反弹,且不能有效改善肝内、血管内皮脂质沉积,因此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本病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加上现代人社会应酬多,嗜食肥甘,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久而化热;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情绪紧张,肝失疏泄,气血运行畅通,肝郁气滞;经常熬夜工作,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心火内生,肾气渐损。以上病因长期相互影响致使病理性产物痰瘀膏脂内蕴,血脂调节异常,故发本病,病机当以标实为主,治当化痰祛湿,活血消脂。

本研究结果证实,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血脂并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从总体疗效来看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刚开始服中药时,部分患者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经1个疗程治疗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且腰围减小,患者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沉积于肝脏和体内的多余脂质很可能排出了体外,使体重有所减轻,进一步增强了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个别患者身体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以善其后。总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8.

[2]淳泽,李佳楠,陈东辉,等.温胆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84-1187.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

[4]姚红,李阳,孙飞.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11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40-41.

[5]熊文生.从脾论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与展望[J].新中医,1997,29(5):58-59.

[6]刘莉,隋艳波.黄连温胆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385-387.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对中风患者高脂血症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住院患者,将入选的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每日1剂,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每次20mg,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7.5%。结论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高血脂中风患者可降低其LDL,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19-03

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脑卒中范畴,各类脑卒中当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左右[1]。而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现已成为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寻找价廉安全、疗效可靠的调脂中药的研究具有其临床实际意义。温胆汤作为中医经典燥湿化痰名方[2],源于《三因极—病证方论》,加味黄连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血脂水平过高,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或转运异常使血清或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本病已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1月经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白云院区康复科确诊为中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黄连温胆汤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40~82岁,平均年龄(67.1±3.4)岁,病程在3~36个月,平均病程为(12.1±3.7)月;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66.1±3.5)岁,病程在4~32个月,平均病程为(11.8±2.8)月。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基本资料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是以血浆脂质浓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分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根据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划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四型,这里重点研究低密度脂蛋白。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等范畴。

1.3纳入标准①凡符合诊断标准且病情稳定者;②两周内未服用任何治疗高血脂的药物;③年龄在40~82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15 g,半夏15 g,胆南星20 g,瓜蒌皮20 g,山楂15 g,黄精20 g,姜黄20 g,五味子10 g,砂仁10 g,肉桂10 g,枳实15 g,竹茹20 g,陈皮15 g,茯苓30 g,生姜5片,大枣3枚,甘草10 g。每日1剂,每剂药加水约800 mL,先浸泡20 min,然后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煮20 min;分2次口服,14 d为1疗程。

2.2对照组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 睡前口服,14天为1疗程。

2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和中医药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适当增加运动,坚持功能训练,促进体内脂质消耗。

3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TC下降20%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30%以上,TG下降40%以上,有效:TC下降10%~20%,LDL-C下降20%~30%,或TG下降20%~40%。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结果

4.12组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4.2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2组血脂(LDL、TC、TG)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血脂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中医学上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本病散见于中医“痰饮”、“肥胖”、“消渴”等病症[3]。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血瘀范畴,痰瘀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4]。温胆汤为中医学燥湿祛痰名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大枣、甘草组成,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考验的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痰湿、痰热内郁症的有效方剂。本方在原方的基础上调整,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胆南星苦、凉、微辛,化痰去湿,瓜蒌皮甘、寒之性,共达清热利湿化痰之功;臣以竹茹、黄连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五药合用,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佐以枳实、陈皮及茯苓;其中,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加枳实行气之功;辅以砂仁性辛温,化湿和胃;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绵茵陈苦辛微寒以清利湿热,山楂消食化滞以杜食滞伤脾,酿生痰湿;姜黄破血行气,防痰湿阻络、瘀血内生;加以肉桂辛、甘、热以防苦寒过甚;五味子酸、甘、温,黄精甘、平,酸甘化阴、生津共防燥湿劫阴太过。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姜枣,既可助君臣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达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5]。近年研究表明,温胆汤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对照组辛伐他汀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调脂药物。可以降低TG、TC的浓度,然而,大多数降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后有反弹,且不能有效改善肝内、血管内皮脂质沉积,因此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本病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加上现代人社会应酬多,嗜食肥甘,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久而化热;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情绪紧张,肝失疏泄,气血运行畅通,肝郁气滞;经常熬夜工作,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心火内生,肾气渐损。以上病因长期相互影响致使病理性产物痰瘀膏脂内蕴,血脂调节异常,故发本病,病机当以标实为主,治当化痰祛湿,活血消脂。

本研究结果证实,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血脂并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从总体疗效来看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刚开始服中药时,部分患者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经1个疗程治疗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且腰围减小,患者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沉积于肝脏和体内的多余脂质很可能排出了体外,使体重有所减轻,进一步增强了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个别患者身体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以善其后。总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8.

[2]淳泽,李佳楠,陈东辉,等.温胆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84-1187.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

[4]姚红,李阳,孙飞.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11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40-41.

[5]熊文生.从脾论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与展望[J].新中医,1997,29(5):58-59.

[6]刘莉,隋艳波.黄连温胆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385-387.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连温胆汤对中风患者高脂血症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住院患者,将入选的8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每日1剂,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每次20mg,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7.5%。结论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高血脂中风患者可降低其LDL,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19-03

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脑卒中范畴,各类脑卒中当中,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左右[1]。而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高血脂、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因此,对高脂血症的治疗现已成为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寻找价廉安全、疗效可靠的调脂中药的研究具有其临床实际意义。温胆汤作为中医经典燥湿化痰名方[2],源于《三因极—病证方论》,加味黄连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指血脂水平过高,是由于脂质代谢紊乱或转运异常使血清或血浆中的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本病已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隐患,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几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11月经广东省第二中医医院白云院区康复科确诊为中风合并高脂血症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黄连温胆汤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40~82岁,平均年龄(67.1±3.4)岁,病程在3~36个月,平均病程为(12.1±3.7)月;辛伐他汀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66.1±3.5)岁,病程在4~32个月,平均病程为(11.8±2.8)月。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基本资料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高脂血症是以血浆脂质浓度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分为原发性(或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临床根据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划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四型,这里重点研究低密度脂蛋白。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等范畴。

1.3纳入标准①凡符合诊断标准且病情稳定者;②两周内未服用任何治疗高血脂的药物;③年龄在40~82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15 g,半夏15 g,胆南星20 g,瓜蒌皮20 g,山楂15 g,黄精20 g,姜黄20 g,五味子10 g,砂仁10 g,肉桂10 g,枳实15 g,竹茹20 g,陈皮15 g,茯苓30 g,生姜5片,大枣3枚,甘草10 g。每日1剂,每剂药加水约800 mL,先浸泡20 min,然后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煮20 min;分2次口服,14 d为1疗程。

2.2对照组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 睡前口服,14天为1疗程。

2组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药物和中医药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适当增加运动,坚持功能训练,促进体内脂质消耗。

3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TC下降20%以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30%以上,TG下降40%以上,有效:TC下降10%~20%,LDL-C下降20%~30%,或TG下降20%~40%。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4结果

4.12组疗效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7.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4.2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经1个疗程治疗后,2组血脂(LDL、TC、TG)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血脂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4讨论

中医学上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本病散见于中医“痰饮”、“肥胖”、“消渴”等病症[3]。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血瘀范畴,痰瘀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4]。温胆汤为中医学燥湿祛痰名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大枣、甘草组成,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考验的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痰湿、痰热内郁症的有效方剂。本方在原方的基础上调整,方中以半夏为君药,其性辛温,长于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胆南星苦、凉、微辛,化痰去湿,瓜蒌皮甘、寒之性,共达清热利湿化痰之功;臣以竹茹、黄连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五药合用,既化其痰浊、又清其胆热,令胆气清肃,胃气顺降,则胆胃得和,呕烦自止。佐以枳实、陈皮及茯苓;其中,苦辛微寒,取其破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以通痞塞之功。枳实与半夏相配,则气顺痰消,气滞得畅,胆胃得和;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既可助半夏祛痰,又可健脾,尚能增加枳实行气之功;辅以砂仁性辛温,化湿和胃;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且有宁心安神之效;绵茵陈苦辛微寒以清利湿热,山楂消食化滞以杜食滞伤脾,酿生痰湿;姜黄破血行气,防痰湿阻络、瘀血内生;加以肉桂辛、甘、热以防苦寒过甚;五味子酸、甘、温,黄精甘、平,酸甘化阴、生津共防燥湿劫阴太过。使以甘草,益脾和中,协调诸药。煎加姜枣,既可助君臣祛痰止呕,又可解半夏之毒。诸药相合,化痰而不过燥,清热而不过寒,使痰热得化,胆热得清,胃气和降,共达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5]。近年研究表明,温胆汤有调节免疫的功能,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消除自由基的作用。对照组辛伐他汀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种调脂药物。可以降低TG、TC的浓度,然而,大多数降脂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后有反弹,且不能有效改善肝内、血管内皮脂质沉积,因此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变化,本病的发展有年轻化的趋势,加上现代人社会应酬多,嗜食肥甘,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久而化热;工作压力大,节奏快,情绪紧张,肝失疏泄,气血运行畅通,肝郁气滞;经常熬夜工作,操劳过度或房事不节,心火内生,肾气渐损。以上病因长期相互影响致使病理性产物痰瘀膏脂内蕴,血脂调节异常,故发本病,病机当以标实为主,治当化痰祛湿,活血消脂。

本研究结果证实,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中风患者高脂血症疗效满意,可以明显降低血脂并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从总体疗效来看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刚开始服中药时,部分患者大便次数会明显增多,经1个疗程治疗后,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而且腰围减小,患者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沉积于肝脏和体内的多余脂质很可能排出了体外,使体重有所减轻,进一步增强了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个别患者身体虚弱者,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以善其后。总之,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8.

[2]淳泽,李佳楠,陈东辉,等.温胆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2):1184-1187.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

[4]姚红,李阳,孙飞.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11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40-41.

[5]熊文生.从脾论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与展望[J].新中医,1997,29(5):58-59.

[6]刘莉,隋艳波.黄连温胆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385-387.

猜你喜欢

高脂血症临床研究
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效果
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血浆变成“猪油色”,全怪外卖?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治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