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阳峪窑绞花(绞釉)瓷制作技艺的再认识

2014-10-11张汝福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焦作胎体化妆

张汝福

(焦作市地震局,河南 焦作 454000)

绞花(绞釉)陶瓷(就是通常所说的绞釉)是宋、金、元时期焦作当阳峪诸窑场的主要制品之一。我国目前纪年墓出土绞花(绞釉)瓷器最早是金代,就是河南焦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墓出土的一件绞花(绞釉)罐。焦作当阳峪诸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将这一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质的突变。这是焦作地区当阳峪诸窑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成功之作,是独树一帜的杰出制品。焦作当阳峪诸窑以善烧精美的绞胎、绞花(绞釉)陶瓷而闻名天下,备受人们关注,为中国陶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陶瓷百花园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装饰品种。绞花 (绞釉)陶瓷是类似于绞胎瓷的又一种技术。它采用多种陶瓷颜料作用于胎体表面,用多种技法以及特殊技巧,使胎体在运动中将颜料形成变化莫测的花纹图案,因此应叫做“绞花(绞釉)瓷”。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经音义》释绞曰:“绞饰上,交效反,《考声》云:‘绞,谓缯黑黄间色也’。”还指出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现代词典“绞”字作“缠绕”解:互相交织,缠在一起。绞花(绞釉)瓷就是将多种陶瓷颜料缠绕在一起。动词解:把两股以上条状物扭在一起。我们在绞花(绞釉)瓷的制作工程中就是将多种陶瓷颜料绞扭在一起。会意解:从交从糸(mi),交:交会、交合、交织;糸:细丝,象形:丝绞,表示与线丝有关。绞花(绞釉)瓷的主要特征就是在注重团块造型变化基础上,更加注重在“绞”动中拉丝,拉丝越细难度越高。从绞胎、绞花高古陶瓷器的色彩效果看确实如此。

近几年来,关于绞花(绞釉)陶瓷器的研究,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求。神秘的所谓“绞釉瓷”的制作工艺使很多资深陶瓷专家感到迷惑,他们被“绞釉”二字所迷惑,不少问题未获真正解决。因为他们没有经过实践却凭空主观臆断,往往走入歧途。笔者在所收集的图片资料、标本实物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探求,终于实现了理论与制作技艺的双突破,使停烧了数百年的这一历史名瓷揭开神秘的面纱,获得新生而重现人间。现将笔者多年研究探求的新认识记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绞花(绞釉)瓷的起源

绞花(绞釉)陶瓷工艺始于唐代巩县窑,它几乎是与绞胎瓷同时产生的,也有人认为比绞胎瓷稍晚一些。关于这一工艺技法的起源也是众说不一,一般认为是仿漆器、仿犀皮器,也有认为是取法木瘿器。笔者认为,绞花(绞釉)瓷技法同绞胎瓷一样,取法于木头纹与石头纹较有说服力,正如南京雨花石收藏家刘水先生所说:“原始文字、原始绘画、原始艺术,一句话、原始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石头尤其是观赏石分不开的。”进入宋代,巩县窑衰落了,与其隔河相望的近邻焦作当阳峪诸窑,全面继承了这一传统技艺,并且有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将绞胎绞花技术推到了新的高峰,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了金代,中原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金迁都开封后的主要陶瓷生产地。为满足百姓生活需求,当阳峪窑陶瓷生产达到了繁荣鼎盛新时期,技法高超、独步一时,以后才逐渐衰落。

2.绞花(绞釉)瓷名称的确定

笔者在探求绞花(绞釉)陶瓷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绞釉”名称不够确切,容易引起诸多误解,经过反复思考,并逐步确定了“绞花(绞釉)瓷”这一名称概念。

1993年7月18日,张先得先生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唐代绞胎高脚盘——浅谈绞胎瓷》一文。文章中10多次提到 “绞花”一词:“绞花泥料-绞花泥料-绞花泥料-绞花泥-绞花泥料-绞花泥-绞胎花朵泥片-绞胎拼花-釉下彩绘绞胎器-绞化妆土器-化妆土绞花-化妆土绞花,这种技法为宋代创制。”读后认为用“绞花”来命名所谓的“绞釉”陶瓷器是最准确不过了,当然该文也有局限与不足。于是,笔者便确定了“绞花(绞釉)瓷”这一名称,并开始了绞花(绞釉)瓷制作技艺的研究。

3.绞花(绞釉)瓷制作技艺的研究经过

3.1 理论探索

继承老一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1994年,笔者专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集复制了陈万里先生上个世纪50年代考察当阳峪窑的 《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文章、叶喆民先生的《当阳峪瓷窑考》等多篇文章、焦作化工技校郑明谦校长送给我的他与梁声传先生1972年的《当阳峪宋代陶瓷的初步报告》一文,以后又陆续收集了大量的当阳峪窑研究论文资料。通过研究前人成果,学习、吸收、消化,受益匪浅,同时发现传统理论受时代限制,也存在许多不当与不足,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决心复古仿制出失传的绞花(绞釉)瓷,用实践解决这些问题。

3.2 求教名师

1995年,笔者专程到焦作修武县陶瓷厂求教(该厂是当时全国首先研究复制绞胎瓷的厂家,新华社做过报道,部分作品获得轻工部优秀产品奖),拜见该厂当阳峪古陶瓷研究所的原志泉、袁荣贵等老师,向他们当面请教绞胎绞釉瓷的制作方法、工艺过程与经验教训,并购回了他们仿制的绞胎、刻剔花部分器物做样品,开始了对绞胎、绞釉瓷的实际技艺的研究,重点放在他们还不是很成熟的所谓绞釉瓷上。

3.3 拜见泰斗

2006年11月13—15日,焦作市政协当阳峪古陶瓷研讨会召开,我专门到焦作月季大酒店拜见与会专家:中国古陶瓷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叶喆民先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云先生,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成先生等老前辈,他们都为我签名题词合影留念,鼓励我好好研究当阳峪古陶瓷,汲古创新绞胎、绞花瓷制作技艺。

3.4 理论突破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在《中国收藏》2005年7月号上发表了《“绞釉”瓷真的是绞釉么》一文,对“绞花瓷”做了全面的表述,实现了理论的新突破:原来所谓的“绞釉瓷”其实绞的不是“釉”,而是陶瓷颜料。

3.5 中间试验

理论的正确与否还是要用实践来检验的。2005年,笔者与书画家博仁清宣先生共同在纸上进行绞花实验,经过几年的努力,效果非常好。“绞花”工艺在纸上的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当时被大家称之为 “意彩画”。

3.6 网络讨论

2009年9月 22日,在“大河收藏论坛”网上,以“请教MXH老师:绞釉瓷真的是绞釉么”为题,对毛XIAOHU老师的制作方法提出质疑,与网友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网上讨论是热烈的,争论激烈是正常的,后期效果是满意的。最后,大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笔者的观点得到了多数网友们的认可,使笔者进一步形成了“绞花(绞釉)瓷”名称与制作技艺更为完整的理论表述,更加坚信“绞花(绞釉)瓷”这一名称是比较妥当的,它定会逐步为大家所接受。

3.7 焼瓷成功

随后,笔者与河南省陶瓷大师董国保先生合作。按照笔者传授给董国保大师的绞花理论,笔者与董国保大师在陶瓷上进行试验,多次失败,反反复复,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真正的绞花(绞釉)瓷,形成了自己的烧制绞花(绞釉)瓷的制作技艺,使失传了数百年的绞花(绞釉)陶瓷终于获得了新生,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实现了“绞花(绞釉)瓷烧制技艺”的突破。当然,成功是初步的,相信它会不断地完善提高与不断进步。

3.8 公开技艺

2010年5月18日—8月18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艺术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了 “中国当阳峪窑陶瓷艺术展览”,5月15日,在中国民族大学中慧楼第一会议室召开了“当阳峪窑瓷器学术研讨会”。全部展品与论文被收入北京艺术博物馆编、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当阳峪窑》一书中。笔者与董国保大师应邀参加此次展览与研讨会活动,笔者的12件藏品及《当阳绞胎、宋瓷奇葩》《当阳峪窑陶瓷水路外运初步认识》两篇论文,董国宝大师的《浅谈当阳峪窑绞胎瓷与绞釉瓷》论文都入选研讨会,被收入《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当阳峪窑》一书。这些文章对绞花(绞釉)瓷作了进一步的全面表述,公开了我们研制成功的“绞花(绞釉)瓷”的制作技艺与方法。

3.9 完善提高

在参加北京研讨会的时候,笔者与董国保大师携带着我们的绞花(绞釉)瓷样品,在北京艺术博物馆贵宾室,当面向叶喆民先生汇报研究情况。叶喆民先生热情地肯定了我们的作品,并指出了缺点与不足,殷切地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不断进步。当时在场的还有焦作政协文史委荆文鹏先生、焦作文献绞胎瓷厂李文献先生,最后我们五人合影留念。5月20日,董国保大师又专门到故宫博物院拜见了吕成龙研究员,当面请教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之后,我们又对工艺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目前所烧制的作品质量逐步提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4.绞花陶瓷的具体制作技艺方法

4.1 制作胎体

焦作人民有悠久的烧造陶瓷器的历史与高超的技艺,沿山一带有丰富的品种齐全的烧造陶瓷器的燃料及各种原材料。当阳峪窑遗址窑神庙碑记:“村后土岭一条,取料于大白掌。”这里土质较好,适于建窑炉烧制陶瓷器。因而,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经济环境、悠久的烧瓷传统,为我们继承古代烧瓷历史、发扬光大绞花(绞釉)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将采集来的制瓷原料,经精细加工,合理调配,长期陈腐备用。

胎体制作除手工拉胚成型外,亦可滚压成型、塑压成型、注浆成型等。制作好的成型胎体干后,用修胚轮进行里外修整,除去里外浮层,在修胚中要注意保证一定的厚度,这样胎体才符合要求。

4.2 在胚体上施白色化妆土

化妆土也叫陶衣、装饰土、护胎釉。化妆土是对普通瓷土进行反复淘洗加工后的精细瓷土,它质地细腻、色泽均匀。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胎体上,也叫打底,起到美化作用,使烧制好的陶瓷器素雅、温和、洒脱、华丽、灿烂、热烈。质量较好的胎体亦可不施化妆土。

4.3 入窑炉低温素烧

素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绞花,提高成品率,顺便淘汰不合格胎体。

4.4 绞花

在施过化妆土经素烧过的胎体上进行绞花,它是采用调试好的多种矿物陶瓷颜料施于胎体表面,并且用外力使胎体运动使颜料在胎体上面自然流动,用多种技法以及特殊技巧如转动、倾斜、俯仰、摇晃或借助外力作用,使胎体在运动中将陶瓷颜料绞出变化莫测的花纹图案。在流动时控制好它的流动方向和速度,纹理和色彩由制作者根据需要自己灵活掌握。这样,一件名副其实的绞花陶瓷半成品就完成了。在各种成型的胎体上,都可以绞出漂亮的花纹图案,故,“绞花”这一过程是绞花(绞釉)陶瓷制作的精彩一笔。这就是我们突破的绞花(绞釉)瓷制作技艺新方法,我们简称之为先“施”后“绞”法。这也是我们绞花(绞釉)瓷烧制技艺的秘诀,“搅”法基本不用,“浇”、“淋”、“洒”、“泼”都可作为在胎体上施加陶瓷颜料的技巧和具体方法选用,“施”这一过程是为下一步更好地“绞”而准备的,“绞”是绞花(绞釉)瓷制作技艺的核心与灵魂。“绞”这一过程是操作者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形象思维、意识意念与色彩颜料自然流动的完美结合,天人合一,禅味十足,不可名状。人的意识虽然不能直接决定自然流动的色彩纹路,但自然流动的色彩纹路肯定受作者意识意念与双手谐调配合的影响与制约,被朋友们戏称为“禅瓷”。按照以往传统的制作技艺是先将化妆土绞(搅)合,再按“浸滚法”、“蘸釉法”、“浇淋法”、“浇洒法”施于器物上。 这种先“绞”后“施”的方法是制作不出绞花(绞釉)瓷的,至少是不经济、不科学的,是可以弃之不用的。

金代当阳峪狮涧窑绞花素烧残片

4.5 施釉入窑炉烧成

将绞好图案的毛胚,再施透明釉或者孔雀兰釉、黄色釉、绿釉、三彩釉等各种颜色釉,入窑炉高温或低温烧成,最后形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原雪辉先生赞曰:“它气象万千、变幻莫测,如彩练当空、如飞天驰骋、如彩霞满天、如火焰跳动、如黄云暗雪、如九曲黄河、如游鱼细石历历可见,或如烟水渺渺沙鸥翔集、或如幽山茂林岚气缭绕、或如骆驼静立、或如浮鹅昂首,令人浮想万端。”从以上工艺过程可以明显看出,绞的不是釉,而是颜料。因此,不能叫绞釉,只能称之为绞花,简言之,就是“绞”(料)成“花”(纹)。 是“绞”这一过程,结出了“花”的果实。

“绞花”,这俏丽的名称、无限的灵苗、无双的奇葩、无价的瑰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我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园地里永不凋谢的琪花。“绞花”,集自然造化,得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大成,是中国特色的今古奇观。

顾名思义,绞花(绞釉)瓷,就是将各种陶瓷颜料绞成花纹图案。也就是在施有化妆土的胎体上,经过“绞”陶瓷颜料这一精彩的工艺过程,再施以透明釉或其他各种颜色釉,最后入窑低温或高温烧成,形成美丽的、行云流水般的、变化莫测的具象的或抽象的花纹图案。这种类似于绘花的绞花纹理,是釉下绞花,它与白地黒绘花是同一类型,是姊妹关系,是同一种特殊效果的绘花瓷。根据施釉色彩不同,分别称为“透明釉绞花”、“翠兰釉绞花”、“三彩绞花”、“绿釉绞花”、“黄釉绞花”、“棕红釉绞花”等等。

金代当阳峪狮涧窑孔雀蓝釉绞花陶香炉残片

金代当阳峪王封窑透明釉绞花瓷残片

5.绞花瓷名称与其他各种名称的比较

当前,在“绞花瓷”收藏鉴赏上,存在多种说法,各执其词,众说不一。

5.1 绞釉,也称搅釉

学术界、理论界传统的认识是:“绞釉是陶瓷的的一种表面装饰技法。其作法是在釉料中调入着色料,利用二种色料不易溶的作用,略加搅动后施于胎体上再入窑烧成。”显然,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从笔者收藏的大量当阳峪诸窑的绞花(绞釉)瓷标本可以明显看出,“绞”好的花纹并没有施釉,充分说明所谓“绞釉瓷”绞的不是釉。

美轮美奂的所谓绞釉瓷,绞的不是釉,这是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只有绞花(绞釉)瓷这一名称,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5.2 绞化妆土

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绞的不是釉,而是釉下化妆土……是一种化妆土艺术”。

也有人认为绞化妆土是绞胎釉工艺的别称,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焦作复制绞胎瓷初期一些老师傅们的叫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绞胎釉”名称是明显的不妥。这种技法属于现代工艺,就古瓷而言至今不见真正的绞釉瓷器。

上述这两种说法都是不确切的。那么,绞釉既然绞的不是釉,是否就是“绞化妆土艺术”呢?这里,笔者认为也不是“绞化妆土艺术”,而是“绞花”艺术。人所共知,化妆土的作用是掩盖与弥补胎体粗糙及颜色不纯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手段,它可以使胎体变得洁白光滑,把釉面衬托得更加润泽,为后期绘画创造条件。化妆土的作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化妆土不是艺术,化妆土是为艺术服务的,是手段,不是目的,是为进一步绘花、绞花提供基础的。

在绞花(绞釉)瓷的制作工程中,化妆土是作为白色颜料使用的。化妆土与白色颜料同是瓷土,白色颜料要比化妆土的加工更为精细罢了。

5.3 釉下绞彩

近几年又流行了“绞彩”新观点,认为“釉下绞彩”是从工艺层面来揭示:“釉下”揭示了工艺的主要施展位置;“彩”揭示了原料;“绞”则揭示了绘制方法。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对的,没有明显的错误,但也是不完美、不准确、不全面的,其理论表述也是含糊不清的。用“釉下绞彩”来替换“绞釉”这一名称存在明显的不妥。大家都知道,颜色一词的含义是:颜色是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和非色彩(黑、白及各种灰色)的总和。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彩的含义是很狭窄的,不包括黑、白、灰颜色的。而所谓“绞釉”高古瓷多数绞的是黑白色,其他彩色较少。故使用“绞彩”一词不妥,这个道理如同“白马非马”的道理一样简单。当你看到黑白电视机你会说是“彩电”么?当你看到黑白照片你会说是彩照么?天空有旭日东升彩霞满天,也有乌云密布黑云压顶,你总不能把乌云压顶说成是彩霞满天吧?同理,不能把黑白绞花说成是绞彩。这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是懂的。所以“绞彩”一说是不全面的,不能以偏概全,还是采用“绞花”一词较准确,较为妥当。

5.4 绞花

用“绞花“一词来代替”绞釉这一名称,是笔者提出来的。

有研究者认为“绞花”的提法也是不贴切的,花是具象的,所看到的“绞”出来的艺术形象却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和不可名状的,用“具象的”花来命名釉下绞彩这一抽象艺术是不合适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十分不妥的。这里说的花,是广义的“花”,不仅仅是花卉,也包括花纹、图案等。无论具象的也好、抽象的也好、似像非像的也好,统统都在此列,无一例外。正如国画一样,工笔是国画、泼墨也是国画。花卉是国画,虫鸟是国画,人物是国画,山水也是国画。“绞花”这一名称和传统的陶瓷名称相一致,它和釉下白地黑绘花、釉上红绿彩绘花,刻花、划花、剔花、贴花、塑花、印花等相提并论,都是陶瓷装饰方法之一。

笔者与董国保大师新仿制的绞花(绞釉)瓷

还有 “搅釉”、“釉下绞白彩”、“流泥纹”、“绞粉”、“淋粉”、“浇花”、“泼花”等名称,同上述道理一样,不再多说。对于近代出现的所谓绞釉瓷,这里不做讨论。绞胎瓷的花纹是花从胎体中生,胎体中求变,是胎绞花;绞花瓷的花纹是花从颜料中生,颜料中求变,是色绞花,两者的区别是清楚的。综上所述,绞釉、搅釉、绞化妆土、绞彩、釉下绞白彩、淋粉、流泥纹、浇花、泼花等看法都是不妥当的,只有“绞花瓷”这一名称,是比较准确合理的。

6.绞花(绞釉)瓷的分类

绞花 (绞釉)瓷的分类方法在媒体上没有见过报道,这里尝试分类如下。

6.1 绞花(绞釉)瓷的造型

绞花(绞釉)瓷日用品常见有碗、盘、盆、枕、盖罐、水盂、器盖等;宗教及茶酒器有香炉、钵、执壶、盏、杯等;陈设观赏器有梅瓶、嘟噜瓶、花口瓶、双耳瓶、玉壶春瓶、长颈瓶等。

6.2 绞花(绞釉)瓷的胎体

绞花(绞釉)瓷的胎体可以分为陶胎、半陶半瓷胎、瓷胎三种。

(1)用焦作当地的黄土做胎烧制绞花(绞釉)陶,是当阳峪窑绞花 (绞釉)陶瓷中的普通大宗制品,是当阳峪诸窑工匠师傅们的创造,就地取材,粗料细作,物美价廉,畅销市场。绞化妆土陶瓷就是此类作品。它是黄土做胎,用白色陶瓷颜料(就是所谓的化妆土)绞出花纹,再施黄釉低温烧成。烧制好的成品异常美观漂亮,施白色颜料部分呈现黄色的花纹,未施白色颜料部分呈现较深的褐红颜色,色彩对比强烈,视觉效果好。此种黄釉绞花陶就是传统认为的绞化妆土器物。

(2)半陶半瓷是介于细瓷和陶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品种,既不像细瓷那样胎质致密,白度那么白,也不像陶器的胎质那么疏松,吸水率那么高。它介于两者之间而又有抗击强度高和热稳定性好的特点。用一般瓷土作胎,较低温度烧成的部分绞花(绞釉)瓷制品,一般吸水率较高。古代绞花(绞釉)瓷多数属于此种,类似于今天的炻瓷。

(3)用高级瓷土作胎,施高温釉经高温烧成的就是绞花(绞釉)瓷,它吸水率极低,是真正的瓷质的绞花瓷。古代此种绞花(绞釉)瓷较少,我们仿制成功的绞花(绞釉)瓷就属于此种。

6.3 绞花(绞釉)瓷的色彩

根据胎体上所绞的陶瓷颜料的色彩可以分为单色、多色、复合色等三种类型。单色的就是单一的一种颜料所绞成的花纹图案;多色的(俗称三彩)就是两种以上颜料所绞成的花纹图案,有的品种甚至是七种颜料绞成的,甚是华丽美观;复合色是胎体的主体纹饰是绞花(绞釉)图案装饰,在肩部和下部为釉下绘花做辅助装饰。

6.4 绞花(绞釉)瓷的釉色

绞花 (绞釉)瓷的釉色有高温釉与低温釉两种:高温釉一般是透明釉绞花;低温釉有黄釉绞花、棕黄釉绞花、红釉绞花、棕红釉绞花、孔雀蓝釉绞花、绿釉绞花、浅绿釉绞花、墨绿釉绞花等。各种绞花(绞釉)瓷就是这样以釉色命名的。

绞花(绞釉)瓷与绞胎瓷一样,同是历史名瓷,历史悠久、独树一帜,是一对姊妹花。焦作当阳峪窑素以绞胎绞釉闻名,又以刻、剔、划花著称,是山阳大地的一颗明珠,是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是宋瓷之花,具有极高的收藏欣赏、工艺创新价值。

焦作是华夏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焦作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发明了陶器的烧制技术,薪火相传,绵延至今。而我们的绞花(绞釉)瓷的复烧成功,又为我国陶瓷百花园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使失传了数百年的古瓷重放光彩。继承和弘扬陶瓷文化是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义务。

绞花(绞釉)瓷烧制技法多种、手工制作、不可复制、无毒防伪等特点,是天地人的造化,是土与火的艺术。陶器是世界性的,而瓷器则独属中国,是中国人对世界人类的重大贡献。绞花(绞釉)瓷是焦作的,更是全人类的。

绞花(绞釉)瓷的复烧成功,它那纹饰美、瓷韵美、景幻美、独特美等多方面的欣赏价值让人们流连忘返,千方百计去占有它,收藏它。收藏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丰富之后,追求精神境界提高的表现。绞花(绞釉)瓷是纯手工技艺制作,画面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因而备受人们追捧。加之丰富多彩、美观大方而独具风采,在陶瓷界、收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绞花(绞釉)瓷的烧制技法是独特的,这种神秘工艺曾经迷惑了很多陶瓷专家学者及众多的收藏家爱好者,对其工艺的猜测也是莫名其妙。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它有别于其他瓷种,也有别于绞胎瓷。它与绞胎瓷的制作技艺完全不同,是姐妹关系,是哥弟关系。此种技法的复烧成功,也为与其他瓷种技法互相交流融合、相互影响发展、相互渗透提高,提供了新的平台。此种技法的复古发掘成功,丰富了我国陶瓷文化,是焦作地方特色非常明显的陶瓷艺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新需求服务。

焦作当阳峪窑(包括附近的牛庄窑,东、西焦作村窑,恩村窑,狮涧窑,东、西王封窑,柏山窑,期城窑)是烧造绞胎、绞花瓷的主要窑场,是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在众多的古瓷制品中另有风范。有的在白地上深浅不同、粗细不一的黑色絮丝纹,局部稍有晕散,有行云流水之韵,有的像一幅山水画,有的漫漶晕散,变幻多端,难以形成规则具象的纹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精品。全国著名专家、学者指出:“有他的独到之处”、“技术高超、独步一时”、“异常美妙、高超技艺”、“遥遥领先、工艺精湛”、“绞胎、绞花瓷当阳峪窑最为著名”。

同时期其他窑口,如河南巩县芝田窑、黄冶窑、密县窑、登封曲河窑、郏县黄道窑、鲁山段店窑、禹县扒村窑、宝丰清凉寺窑、新安城关窑、山西榆次孟家井窑、浑源青磁窑、山东淄博磁村窑、博山大街窑、枣庄中陈郝窑、宁阳西磁窑、河北磁州窑等,也都烧制绞胎、绞花(绞釉)陶瓷。

[1]叶喆民.当阳峪窑重议(代前言)[A].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古瓷窑大系·中国当阳峪窑 [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

[2]刘涛.绞胎器与“绞釉”器[J].中原文物,1999,(1).

[3]欧阳希君.绞胎陶瓷器概述——兼及相关问题探讨[A].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C].北京: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2005.

[4]张先得.唐代绞胎高足盘[N].中国文物报,1993-07-18(3).

猜你喜欢

焦作胎体化妆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一种载重子午线轮胎胎体结构
给语言“化妆”
化妆
添加富铁预合金粉CSB-2的热压金刚石钻头胎体性能研究
临轩听雨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少女的化妆
焦作将建中部最大绿色涂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