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归化与异化

2014-10-08郭歌

关键词:文化视角

郭歌

摘 要:习惯用语兼具信息性表达性双重特点,文体特征独具一格。由于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方面的差异,英汉习惯用语在语言特点和结构上各有各自的特色。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出发,对英汉习惯用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归化异化进行了分析,希望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汉英两种语言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习惯用语;文化视角;差异比较;归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39-02

习惯用语是社会语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最难理解和翻译的部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习惯用语可以展示本民族语言风格,诠释文本主题,并且增强文化传播作用。同时,由于中英文两种文字在语言表达习惯、词汇用法、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差异,中英文习惯用语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表达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两者之间既存在归化现象,也存在异化现象。熟练把握中英文习惯用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对深入了解语言内容及价值十分重要,对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了解西方文化也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由于英汉习语涉及到文化以及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因此需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语言的内在文化角度等方面去考察分析英汉习语的不同。这些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语用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跨文化研究等。

(一)语用学理论

语用学的研究理论着眼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言语活动进行研究,既包括文化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宏观方面的,也包括对于语言产生的认知角度的微观方面的。语用学主要运用语言运作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形成独特的研究思路,从语用角度探索语言的功能,并考察人类交际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信息。习惯用语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话语类型,有着自己文本结构特点,通过习惯用语的使用来传播信息,能够影响读者的交际意图,并产生很好的交际效果。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更加详细和准确地从语言的结构、语言形态等多方面对习惯用语进行考察,从而全面厘清习惯用语的功能。

(二)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语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比语言学主要是为了研究语言学习和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从不同语言的语法、用词、语境、应用习惯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在本文中,就是采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中英文习惯用语的用词方法、语法结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汉语在习惯用语表达方面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以及在习惯用语表达方面的差异,探讨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习惯用语上的不同特点。

(三)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将语言的研究与该语言的内在文化联系在一起,将语言视为是文化的一个部分,是文化内容和特色的集中体现。文化语言学在研究语言结构的同时,也研究特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语言发展过程的影响,了解语言的形成原因和背后的文化因素。通过对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语言学研究,我们发现,西方习惯用语具有西方自由文化的特点,与中文的习惯用语相比,这种文化差异体性主要体现在英语习惯用语独具一格的文体特征上。英语喜欢用相对简约、醒目、概括、风趣的习惯用语,给阅读者的是一种自由、专业的新闻感受。同时,由于西方文化较为自由的倾向,英语的习惯用语介乎于日常口语和正式书面语之间,用词上相对比较自由多变。而中文习惯用语,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与严肃性,因此,中文的习惯用语在使用上比较传统,表达上更趋保守和谨慎。

(四)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主要是针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人、事物之间的差异比较,探讨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环境因素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影响及其所带来的差异。社会文化价值作为新闻报道反映的对象,是经过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的过滤、筛选、变换、重构,以一种文化心理对象的方式渗入新闻报道、创作领域的。从总体上说,社会文化是一种集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借助跨文化研究方法主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习惯用语上的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

二、英汉习惯用语的异化研究

按照语用学理论、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原理,从语法、用词、语境等微观语用学角度,来对比分析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发现英汉习惯用语的异化主要表现在名词与动词的使用、缩略词的使用等方面。

(一)名词与动词的使用比较

由于名词本身具有非常强的语言功能,具有较为广泛的语法兼容性,因此名词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来使用。动词也是如此,由于自身的词汇特性和强烈的指向性意义,动词的使用也相对广泛。

中文习惯用语非常偏爱使用动词或者带有动词色彩的动名词词语和复合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使习惯用语具有更强的指向性,传达的信息也更为直观,让阅读者立刻被习惯用语所吸引。而在英文习惯用语中,名词的使用则占绝大部分。由于受空间的限制,有时需要把句子中的虚词省去,将名词留下,有时也把短语型中的习惯用语的虚词省略,这样就出现了名词并置的现象。

(二)缩略词使用比较

为了能够在有效的篇幅内表达更为具体和准确的信息果,有时要对习惯用语进行缩略。缩略词的使用很普遍,但是由于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在缩略词的使用上情况又有所不同。

中文主要是以字为单位进行语言表达的,但是由于每个汉字所代表的意思并不一样,因此,在中文的习惯用语中也会将多音词转变成单音词,进行词语的缩略,以避免习惯用语的臃肿和繁杂,影响到语言的规范性。

而在英文中,使用简练、鲜活的词汇会使得习惯用语更具趣味性。例如:在英语习惯用语中常用blue指代depression,ban指代restriction,cut指代decrease,hot指代popular,cop代替policeman,aid代替assistance,blast代替explode或explosion。与此同时,大部分英文习惯用语会选择使用较为短小的词语、缩略语以及省略语句,特别是对于较长的专有名词,通常会选择对其进行缩写和省略。对于英语国家以外的人而言,英语缩略词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但是对于英文国家的民众而言,英文缩略词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体增强语言的趣味性,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endprint

三、英汉习惯用语使用中的归化趋势

尽管英汉习惯用语存在很多异化现象,但是两者也存在一些归化现象,比如在语法结构上、修辞手法上等,差异不明显。

(一)语法结构上的归化

在中英习惯用语的语法结构上,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中文的习惯用语,一般会采用现在时来进行表达,所表达的具体时间并不明显,表达时一般会对“着”、“了”、“过”等时态助词加以省略,进行较为模糊的处理。同样,英文习惯用语表时态中,一般多采用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将来时,很少使用过去时。同时,一般现在时在英文习惯用语中几乎可以代替所有的时态词。英语习惯用语还常用不定式来表示将来时,这使语言表达更加轻松和日常化。

(二)英汉习惯用语修辞手法的归化

修辞手法在习惯用语中的运用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相比英文语言的风格单一和简洁化的趋势,中文习惯语更热衷于使用修辞手法运用,通过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复叠、对偶、对照、衍化、双关、设问等,使中文习惯用语更加形象生动。英语习惯用语重在陈述事实, 追求简洁、直观风格,使用的修辞手段也比较丰富。英文习惯用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押韵、幽默、夸张、双关等,但是比中文习惯用语使用频率要低。

习惯用语兼具信息性表达性双重特点,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从社会文化、语言自身的内在文化性以及语言修辞、语言结构方面入手,对英汉习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英汉习惯用语的异同。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汉习惯用语的内在涵义,提高英汉习语互译的正确性。

——————————

参考文献:

〔1〕徐珊珊,焦聪聪,韩薪,张明芳,蒋艳英.汉习语喻体差异的文化烙印及其翻译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50-52.

〔2〕王自平.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4):143-144.

〔3〕孙庆双.文化视域中的英汉习语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86-187.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8〕高晓峰.英语习语的文化解析[J].科技信息,2010,(21).

〔9〕朱文翠.从英汉习语异同看中西文化的重合与冲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92-96.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
文化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课程研究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文化视角、辩证思维与新学科理论建构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文化视角下校长智慧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文化视角与民族话语
用“文化视角”观“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