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的“强迫性遗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2014-10-08盖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个案辅导青少年

盖静

〔关键词〕 家族强迫性遗传;人格发展;青少年;个案辅导

一、案例描述

W,男,17岁,市区某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学一个月后出现躯体不适,现已持续三个月,咨询前不能全天正常上学,经班主任介绍全家来进行咨询。

(一)来访者主诉

W主诉:最近几个月到校上课会出现胸闷、心慌、头痛等症状,听课注意力无法集中,作业无法完成,晚上入睡困难,一般在上床后2~3小时才能入睡,第二天头昏,全身无力。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很着急,想了很多办法,但没有用。

妈妈陈述: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很不开心,见到家长就情绪烦躁,回家后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交谈,吃饭也少;看到孩子这样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只要孩子能开心,愿意配合咨询。

(二)外表和行为

W,穿校服,国内名牌运动鞋,全身干净整洁,目光向下,双手交叉置于腿面,不停地来回搓动。妈妈,面容姣好,服饰整洁,稍时尚,鞋子和包协调搭配。爸爸,服饰大方整洁,目光温和,行动稍显迟缓,偶尔说话时会看妻子的表情。全家人的装束近乎完美。

(三)交谈过程中的语言特点和思维内容

W,语速稍快,语音低沉,表述清晰,情绪焦虑不安。妈妈,声音洪亮,语速很快,几乎无停顿,语言繁琐重复,表情焦虑且紧张,思维跨度较大。认知功能均正常。

二、案例分析

根据摄入性会谈、咨询师观察,W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严重心理问题,属咨询的范围。

通过前两次的咨询及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得出了来访者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原因

W现处于青春期,自我认知的欲求不断扩大,在生活中要求独立的意愿明显增加,希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思考权、选择权和决定权。

(二)社会原因

1.学校原因

据W描述,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每天都不断地重复,上重点高中的惟一任务就是考大学,所以这三年只有学习才是惟一的正经事。每天在校时间很长,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初中时的业余爱好根本就没有时间触碰,自己现在有好多问题都想思考,却没有时间也没有人能帮助自己理清楚。

能进入重点中学都是各校的尖子生,所以W在进入高一的前几个月面临学习和融入新集体的双重压力。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开始不断地思考和怀疑自己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和环境,以及自己的人生到底追求什么等问题。

2.家庭原因

(1)父爱缺失。父亲因工作原因长期在外,W的生活和学习从幼儿园起就是母亲负责,孩子和父亲情感联结不强;父亲本身又是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平时与孩子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所以导致W在面对重大压力时表现出无力感。

(2)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结太紧。因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过多,所以母亲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的关注,孩子成了母亲的重要情感寄托。而青春期孩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心理上独立,当孩子表现出要独立生活时,母亲在情感上和思想上都没有准备好,还是想牢牢地抓住孩子不放。一个典型的事件就是,孩子进入高中以后想自己骑车上学,母亲不同意,坚持要开车接送孩子,后在孩子的不断抗争下,同意孩子骑车,但条件是家长陪同,理由是看不到孩子不放心,担心孩子变坏;而孩子本身是想利用放学这段时间和同学在路上聊天放松,享受同辈在一起的无拘无束。

(3)母亲存在边界不清的问题。母亲在家中是一位有决定权的人,对老公和孩子有着过度的关心和控制,要求孩子一定要遵照她的想法生活和学习,如果孩子表现出不满和抗议,她就会不停地努力说服,直到获胜为止。她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决定,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作决定,以爱的名义控制着孩子,导致孩子从内心深处怨恨母亲,但在意识层面又知道妈妈是关心自己的,所以孩子内心矛盾混乱。

(4)家族行为模式的传递。W的外公就是一位有着绝对控制欲望的人,对他的孩子们(包括W的妈妈)都是严格管理和要求,不允许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要绝对地听话,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怒骂和训诫,所以,W的妈妈就从她的父亲那里学习了用控制的方法与家人相处。

因W的外公在教育子女时具有一些强迫性的行为,比如孩子的行为达不到他预设的结果时就不断地批评指责,导致了W母亲从小就意识到自己要不断地做得更好,只有做到完美无缺才能得到父亲的表扬。这种完美要求在现在家庭中就会泛化到对待其他人,尤其是对待孩子,所以W在母亲不断的批评指责中,逐渐形成低价值感和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其在校期间时时处于紧张状态,时刻担心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差,只要是考试有一点不理想就会不断紧张和自责。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如果不改变的话,就会“遗传”下去,影响到下代人的健康发展,对W的健康人格构建产生很大的危害。

3.社会支持系统原因

母亲强势,父亲退让,W在家是独生子,回到家中无人倾诉,同学们又都忙着自己的学业,W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一个可以给予他强有力支持的社会系统,这导致了W对自己失去信心,焦虑不安。

(三)心理原因

缺乏情绪表达的能力,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因父母之间很少有情绪表达,所以当出现生气、愤怒、压抑等情绪时,W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只会压抑在心里,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反应。

三、指导建议

第一,父亲回归家庭,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通过对孩子问题的系统分析,使父亲明白孩子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引导父亲看到母亲之所以和孩子联结太紧,是因为在家中只有这个情感联结对象,在行为上就表现出对孩子过度关注。建议父亲多关心陪伴母亲,平时在家中多进行情感交流,以缓解母亲早年内在形成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引导父亲看到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的无助、无力感,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缺少父亲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而形成的。希望父亲多陪伴孩子,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在咨询过程中,三人达成口头协议,鉴于孩子目前情绪的不稳定,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暂时由父亲来照顾,等孩子好转后生活由母亲照顾,学习和思想方面的问题父亲要多关心,并及时

沟通。

第二,通过咨询让母亲明白,孩子现在的反抗叛逆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追求独立和内心的自由是每个人一生的成长目标,作为照顾者,所希望的也是孩子能很好地独立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要学会慢慢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生活。认知上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母亲的焦虑情绪,孩子对独立的要求也引发了她自己的内在需求,所以在较短时间内,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有了明显的改变。

第三,让家族的“强迫性遗传”在学习中停止。通过回顾母亲自己的成长史,引导她看到父亲的过度批评指责和控制对她自己的伤害,使母亲认识到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不控制,不替代。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让自己的痛苦在孩子的未来生活中重演。

第四,让全家一起学习情绪表达的方法,无论是正向积极的还是负面消极的情绪,都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家人知道,而不是向内压抑。

要求爸爸和孩子在妈妈出现控制、批评和指责的语言时,及时反馈。例如,当妈妈又出现控制的时候,可以说:“当你说……的时候,我感觉到被你控制了,我很生气,当我生气的时候,我胸口堵得慌。”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让妈妈意识到她的哪些行为对别人是有伤害的,清晰的反馈才能帮助妈妈尽快改变。

让妈妈学会体察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受自己情绪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甚至反抗时,妈妈可以说:“当你……时,我心里有一团火串到大脑上,内心十分愤怒,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说‘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不理解?同时我觉察到那是我爸爸当年对我的不满。”引导妈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想法上,让她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样,她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失控”感到恐惧了。

经过六次家庭咨询,W已能全天在校学习,大部分时间情绪稳定,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三个月后电话回访,W总体情况趋于平稳;妈妈的焦虑情绪有很大的缓解,能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在下班后能留出一段时间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照顾自己的精神需要;爸爸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内在真正的需要,在家庭中的价值感有很大提升。

四、资源拓展

人际沟通交互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三部分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他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处学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分。当一个人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其功能是照顾或控制别人。它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且代代相传。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本案中的W母亲在对待孩子的行为上与自己的父亲是一样的,只有引导她看到这一点,她才有可能作出改变,这是孩子尽快好转的一个关键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育局,淮安,223300)

编辑 / 丁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个案辅导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不想读书的中职生
爱哭的男“黛玉”
请你们关心我
我真的不适合在这里读书吗?
女性主义视角下留守女童问题的个案辅导介入 模式初探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