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4-10-08曹卫,窦莎莎,倪骁骅,何美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曹卫,窦莎莎,倪骁骅,何美华

摘要: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进行《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文章从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改革几方面提出思路和措施。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特色,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培养出具有一定岗位技能的卓越工程师。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材料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43-02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深入。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如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并区别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工程材料应用》是我校为机械类本科专业顺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大学中涉及到的最为系统的材料科学及应用方面知识的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后两年大学专业教育以及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拓宽工程材料学基础及知识面,加强工程材料应用技能培训,强化工程材料现代加工基本理论和先进方法,突出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是大势所趋。

二、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学时来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平,实质上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要想使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能够较好地掌握材料方面的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践中涉及选材、热处理工艺及安排生产工艺路线等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需要对教学法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2.实践教学。《工程材料应用》是一门建立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微观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该课程尤为强调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组织概念,强调机械性能在材料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意义,强调材料的选择、处理工艺及其应用的能力。基于这样的特点,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理解和对钢的热处理操作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建立起对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及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联系。

目前,实验室教学条件虽然能满足现有的本科生实验的基本要求,但是相对于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大大提高及范围的扩大,实验设备的台套数及实验用房已明显不足,实验仪器的类型及功能也相对落后,同时缺乏综合型、创新型和开放型实验。对实践条件的更新、改造和提高已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改措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特点应体现在“卓越”二字上,即所培育的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做到所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充分贯彻“重理论,重实践,重能力培养”的思路,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知识应用能力。[2]在教学理念上,从培养学生以认识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的关系为主改为以培养学生选材及制定工艺流程的工程能力为主;从引导学生依据单纯的技术条件选材,到技术条件、经济效益、环境综合考虑的选材理念,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在试验内容上由单一培养学生的“试验技能”为主,改为“实验技能”与“工程选材能力”并重,更注重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的理念。《工程材料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种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只能通过一些例子讲解,而不能由学生亲身动手设计零件分析选用。所以长期的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材料应用》知识应用能力,是很困难的,而且教学效果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研究本课程针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实施的教改措施迫在眉睫,具体体现为:

1.以“依托企业、服务企业”为目标,建立“订单教育”培养模式。学院根据机械类企业材料应用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培训项目,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订单教育的种类。同时聘请机械类企业材料应用的工程设计人员,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提供工程材料相关信息咨询,及最新的材料技术发展等前沿知识。

2.以“知识单元”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体系[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大学实践教学。根据机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程材料应用》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我们将该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在使学生系统学习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即所谓的“三基”,了解工程材料学科发展的最新发展前沿,初步培养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知识单元”为主线构建的模块式实践课程体系。从实践项目设计的角度来看,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到设计,从孤立到综合,从基础到应用,从培养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可塑性和延续性的优点。

3.以“培养原则”为指导,制定课程组织方式。依托于机械学院工程材料实验室、材料学院实验室、校级精品课程,金工实习训练中心建设了实验教学的“三个平台”,即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式实验平台和企业科研创新技术平台,为顺利实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专业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的“一站式”的教学模式。

4.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综合考核制度。由于《工程材料应用》课程体系虽简单,但内容繁多,过去的“一考定乾坤”的办法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个综合的实践考核制度是全面评价实验课程体系,检验实践教学质量,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主要手段。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改革建立一套以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适合本实践课程的综合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考试,通过笔试考察学生对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双盲式”操作考试,直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双盲式”是指老师与学生均不知道待选材料的性能的前提下,由老师和学生同时进行性能分析及评价,然后选择合适的适用场合并进行失效分析。第三部分为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部分为综述撰写,要求学生按照标准格式撰写一篇综述,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这样的评价机制既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很好地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同时又作为科研人才储备建库的一个有力的评价依据。该方法考在平时,重在能力。

四、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多课程、全方位进行的,本课程的教改,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整个教学更贴近岗位能力要求,使专业核心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举一反三地掌握技能,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更符合社会需要。从而引发本学院乃至全校教学体系的改革,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涵、师资建设等均向卓越工程师目标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坚持“工学结合”,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使毕业生职业能力提高,从学生到员工的过渡期在校内完成,缩短了成才周期,培养出具有一定岗位技能的卓越工程师,可以为社会多出贡献,快出贡献。[4]

参考文献:

[1]金晶,金龙金,吕建新.构建以“知识单元”为主线的生物化学技术实践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1,(40):170-172.

[2]刘增辉.浅谈层级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2,(2):37.

[3]冯勇.单元化课程体系下的柔性教学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56-59.

[4]黄政魁,韦兰花.高职模具专业产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8):139-141.

作者简介:曹卫(1971-),女,江苏如东人,硕士,讲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现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