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策略探究

2014-09-29吴宗艳

关键词:教育目的中学语文教学身心发展

吴宗艳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灵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突变,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各种“冲突”。而作为最具情感性的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和能力外,更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灵变化和感受,采用多种策略促进他们心灵的积极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和人格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灵成长;教育目的;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67-02

雅思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1]可纵观中国教育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心灵教育的缺失导致各类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压力下过多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灵成长。作为具有丰富人文性的语文课堂,究竟该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去关注和引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呢?

一、心灵成长的内涵

关于心灵成长还没有明确定义。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心灵成长,是指一个人心理和精神的共同成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它们是人完成各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二是指一个人的人格不断成熟完善,即引领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又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2]。

二、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理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3]可见,语文课程除了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的心灵教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渗透,处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原因

(一)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

青少年心理学之父霍尔(S.Hall)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可见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跌宕起伏,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该阶段的心理更是千变万化,他们往往“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4]。因此,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陪伴者,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在学习重压中不断克服自我心理障碍,不断调整自我,获得巨大的心灵成长力量,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

这一时期的心灵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的十字路口,还对他们一生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为此,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授知识和培养心灵的双重历史使命。

(二)从现今教育状况来看

如今的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却熟视无睹,造成学生心理成长教育的严重缺失。学生清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上学,每周五天在学校忙于各种复习和考试,周末回家要面对英语、阅读、奥数等等。经过这样的“折腾”后,孩子逐渐变得不快乐,甚至慢慢厌学,对任何东西都有抵触心理,最终事倍功半,不仅没有学好书本知识,而且没有培养起他们真正的兴趣爱好。

可见,在家庭教育和社会形势的重压之下,如果学校不再关注孩子的内心,我们的学生该走向何处?我们教育的未来又将在哪里?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带给孩子幸福,引领他们寻找生活的快乐。

四、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基本策略

(一)用爱和真诚营造温暖的课堂心理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爱是无需表白的,要教会爱,而不是教会谈论爱,要教会感知和保持情操,而不是教会寻找说出不存在的感情的言辞。”[5]而正是在这种无言的爱中,班集体在课堂上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情绪,即课堂心理氛围。这种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当一名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用关爱的眼神注视每一位孩子,用宁静的姿态倾听每一位孩子,用真诚的语言鼓励每一位孩子,用公平的心对待每一位孩子时,学生一定就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就会产生对语文课堂的热爱。在这样积极而温暖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毫无压力地学习,就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信心,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势必会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

(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心灵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具有崇高的师德,即对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态度,这些态度会时刻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阳光、乐观、坚定而积极向上的,用巨大的热情在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将自己积极的理想和态度渗透给学生,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三)深入挖掘语文课文中的积极心理因素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文质兼美,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人格的同步发展。

1.激励学生心怀梦想。中学生是朝气蓬勃而奋发向上的,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我们从书刊、网络和电视中可以知晓太多太多的榜样人物,热情洋溢地将这些榜样人物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心底产生崇拜和敬仰,继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动力;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告诉他们要心怀梦想,并为之努力追寻。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时,老师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会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激励他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渴望和期待。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渗透浓浓亲情的文章。《散步》中“我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背起了儿子”,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秋天的怀念》中那深沉而令人感动的母爱……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重新体会亲情,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3.教会学生直面挫折。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塑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无法一帆风顺,要学会面对挫折,乐观坚强地战胜一切苦难。

(四)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名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师德,还应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应在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悬念设置和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时时感受着语文的魅力,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就拿课堂导入设计来说,短短的一两分钟,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关键时刻。比如设计《散步》一课时,应反复搜集资料,不断比较,不断修改,结合文体特点和学生个性采用了情境陶冶式,在《让爱住我家》的伴奏中深情导入:

有一种爱,迟了就无法再来;有一种情,走了就无法追溯,它就是亲情。从我们出生到懂事,到成年,它一直陪伴着我们。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的默默关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篇凝聚了浓浓亲情的文章《散步》。

导入完后,教师一定会感受到教室的宁静和学生眼神的无比温柔,或许那一刻他们已经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亲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由此可见,课堂中每一环节的精心安排,不仅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五)让语文随笔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压抑而又自闭,不喜欢将自己的感受向别人倾诉,尤其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间的沟通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或许就会埋下心理障碍的隐患。于是我们通过周记听到孩子的心声,鼓励学生尽情倾诉,教师则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通过评语的形式给予学生正确、巧妙、真诚而温暖的指引,架起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这样,学生就会将老师看作他最信任的对象。

(六)在丰富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1.利用课前1分钟讲话。每次课前的1分钟讲话,可采用多种形式:演讲、朗诵、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长期坚持这一活动,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让他们获得了心灵上的巨大满足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主动学习愿望。

2.充分发挥口语交际课的作用。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还大大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解脱自己内心的烦恼、迷惑和苦闷。如在“我想说……”的口语交际课中,我们不防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烦恼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此刻,教师可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中的事例,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该怎么对待这些烦恼,从成年人身上受到启发。通过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可以让学生重新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充满期待,从内心深处寻找到强烈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感,有意识地不断完善自己。

3.定期举办语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尽管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但仅局限于课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定期举办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阅读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并向同学推荐优秀的课外读本。这样,学生与学生间在交流中不仅获得知识上的互补,更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心灵的交流和释放,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和谐和人际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教育背景下,寓心灵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已成为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上述活动的落实和坚持将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肯定自我,激励自我,不断寻求向前的动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灵。

——————————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中学语文教学身心发展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锻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