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细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构建

2014-09-29马云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城市化

马云

摘 要:本文探讨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城市文化的形成中所发挥的深刻而细致的作用。通过阐述目前国内城市在快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合肥本地的城市发展和公共艺术现状,解答怎样利用公共艺术结合自身地域特色从而有力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化;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227-03

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推进着城镇化的进程,其所涉及的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处在这个绝佳的时代契机,各地城市蓬勃发展的渴望势不可挡。仅仅数十年间,在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场空前的城市魔术秀方兴未艾。城市在踊跃长高、长大,然而喜欢旅行的人们却发现,中国大江南北各个现代化城市虽然在气候、地域、民俗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其所拥有的街道、建筑、景观却常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本文试图结合合肥的城市化发展现状,阐述公共艺术现象在合肥市的存在状况,以城市文化的视角审视其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一、无细节,不城市

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时间赋予了每个城市精彩各异的内涵。城市不仅是市民集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文明、文化产生和延续的地方。同人类的生命机体一样,一个城市仅有强大的经济体魄是不够的,更应该有思想、有智慧、有内涵。“文化”这个词在拉丁语里意为“聚居”,与“城市”是同一个词[1]。

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古城在焕发新的生机的同时也极为注意保留其自有的文化命脉,罗马、巴黎、伦敦都是这一类城市的典范。漫步在这些古典与现代艺术价值并存的城市中,在建筑群落和交通系统中的各种公共空间中随处都能看到一些精心设计或保留的艺术性细节,让人感受到城市自身拥有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底蕴。另一类包括殖民性城市在内的发展历史较短的城市,也非常注重将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城市公共景观相结合。如纽约、澳大利亚都有着完善而系统的公共艺术体系,展示出自身的发展历程和文明高度以彰显城市内涵。还有一类全新的现代卫星城市在近几十年常因某种功能、产业或规划因素而诞生。为了使这些城市迅速培养出自己的文化,树立都市品牌,提高地域价值,或改善工业化城市中疏离、冷漠的人居氛围,其建设者们也常常运用公共艺术予以人为干预。这类城市中的典型案例便发生在日本东京都的一个卫星城市:立川市。这个曾作为美军基地的城镇在1922年以前还只是个小村庄,1977年交还给日本政府后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但始终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当地政府于90年代初以招标的方式启动了“FARET立川”公共艺术项目,用3年的时间聘请了36个国家的92名艺术家创作了109件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或巧妙地与城市内的各种功能设施相结合,或散置在不起眼的街道中,一下使立川成为日本公共艺术最多、最密集、最受欢迎的市区,地域价值和旅游价值激升[2]。

由此观之,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水体、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甚至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3]。

从上述三种城市的发展来看,公共艺术既是城市的肌理、门面,也是城市精神价值的一部分。它总是以独特的、艺术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城市面貌的细微之处,深刻诠释城市的自我价值。

二、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景观趋向同质化

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各级城市共有661个,其中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中12个省的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15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92.9%提出新城新区建设,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4]。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也不例外,近年来在发展老城区的基础上大力兴建了经开区、高新区、滨湖新区等新城新区。

从现状来看,首先,目前国内众多现代化新城新区一般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或完成,由于规划定位接近,很多新城新区常有相似之感,多为林立的高层建筑与立体化道路相互交织的布局,整体架构宏大而公共空间中的细节则多被忽视,具体的公共设施、景观设计也常出现雷同。其次,城市在迅速更新的过程中换上了“国际化”的面貌,也失去了很多原有的地域性特色。这种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趋于同质化的表象,其实是城市内涵无差别化导致的结果。如果继续走无差别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城市群将变成体积巨大而内涵空洞的建筑工程集合,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二)个体发展与城市文明的共赢

刚刚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不久的中国老百姓,不断适应着日新月异的城市环境,但更高更密集的楼层和更宽的马路,非但不能减少突如其来的生活方式转变、工作压力增大给人们造成的疏离冷漠,反而留下了大量的间隙和真空地带,增大了人们沟通的距离。人们在高度的商业化交往中忙碌地编织着都市新生活,在物质条件大幅度提升之后,却又在精神生活方面觉得若有所失。城市中大量的公共空间很少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高于生活的美学和文化滋养。

一方面,很多城市的历史文脉因其传递速度赶不上城市建设自我更新的速度而出现断层,而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屡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在我们身边却长期处于缺位或被忽视的处境。另一方面,大量商业项目景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在利益驱动下,虽然不时能呈现出与市民生活贴近的轻松作品,但也常因过于追求时尚、流行的视觉效果而缺乏对美学和文化内涵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一些审美价值低于一般水平的作品也常混迹与其中,反而有将大众审美导向肤浅、平庸的危险,不利于公众美育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很多公共艺术滥用所谓的现代风格、欧式风格的造型元素,安置的喷泉、雕塑、凉亭多是装饰构件工厂批量生产的产品。使用这种简单的复制手法装饰公共空间,对于生产方和承建方来说无疑都是件省时省力的好事,但对于不同区域公共环境的品质塑造却几乎是一种灾难。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的热切追求,在实际操作层面变成了对看上去西式的、洋气的、豪华的事物的浅薄追捧。

以合肥市为例,30多年来以加速度的发展节奏使之成功变身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城市规模逐年扩大,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完善,人口也急剧增多。合肥城市公共景观、人居环境与园林建设成果斐然,四处兴建的绿地、公园、广场、街道给市民们提供了消闲游乐、放松锻炼的公共场所。但是,在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和文化需要方面的努力与实效还显得很不足,公共艺术的存在和发展还处于无规划的自发状态。笔者于2013年组织200余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针对合肥老城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等几个主要发展区域进行了一次相对深入的公共艺术现状调研。调研的结果并不乐观:主要城区的公共艺术作品总数不多,分布密度差异很大;表现形式虽然多样但审美价值参差不齐,文化内涵也不够丰富,部分作品后期清洁和维护状况堪忧;此外,相当数量的作品不能引起周边居民的关注和共鸣,成为环境中的鸡肋。同时,这次调研还向几个主要城区的居民随机发放了千余份相关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市民对公共艺术虽然缺乏深入了解,但大都很感兴趣,并且对合肥市区环境艺术的内涵提升有着共同的期望,也很愿意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

总的来说,合肥市的公共艺术发展还远没有跟上城市经济水平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脚步,呈现出相对落后和无序的面貌,有着很大的改善空间。这些极有潜力的发展空间就隐藏在合肥新老城区的各个角落里。

三、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细节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在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建设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并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5]。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研究部主任文辉表示,会议这一规定将有效避免城市无限制扩张,避免千城一面的错误做法[6]。合肥市早已开始主动寻求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并于2013年初确定了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名片这一新的发展方向,突出其水系资源丰富、创新科技发达的地域性优势。面临这个重要的发展契机,探讨怎样运用公共艺术把塑造鲜明城市文化的使命推向深化细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老城区

我国共有6百多个大中小城市,每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在其生长过程中都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地域性特点。这些特点无论是历史的、地理的、美学的、民族的或是风俗的,都是在漫长的时间或特定的时代中积累下来的不可再生的财富。当代中国的很多城市规划者都已经意识到,城市文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这样的财富为代价,但又不能错失大好的发展机遇,因而常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遗憾的是,这一难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往往是全盘的以新代旧,把旧事物一把抹净。但是,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那些精彩的、不可复制的历史肌理和地域文化随着老旧街区、道路、建筑一起清除吗?在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也担负着继承和发扬城市文明的重任。

对合肥这样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来说,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从它激荡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具有史料和人文价值的地域特色和信息,运用公共艺术这种绝佳的表现媒介,一方面保留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融入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神产物让人们更了解合肥的过往。试举一例,老城区至今仍有很多地名沿用旧时的叫法,像鼓楼桥、四牌楼、南薰门等等。这些富有意味的建筑实物早已不在,现在大多数人只知其名,而对其往日坐落的位置和外形特征以及它们对于合肥老城的意义完全不得而知。对于这一情况,若尝试用一块不大的雕刻铜牌,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公共艺术创意,巧妙地与所在地的路面、桥身、路灯或其他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相结合,则可能一举多得地既不影响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同时对环境进行了艺术装饰,成为兼具史料性和地标性等内涵、丰富城市表情的风物。

(二)新城新区

新城区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产物,代表城市年轻、时尚、绿色、国际化的一面。在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不同城市的新城新区即使由于定位上的重合而相近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写。在现有条件下运用较少的资源,将城市独特的历史、嬗变的当下和多样的未来以艺术化的语言转化为城市的肌理和纹章,这正是灵活多变的公共艺术所应该承担的重任。

目前,合肥正在利用巢湖、蜀山和紫蓬山等风景名胜区,结合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和大型公园,进一步打造点、线、面交织覆盖的城市生态绿色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无疑是公共艺术施展身手,用细腻的艺术语言把抽象的城市发展诉求融入身边的风景的绝好舞台。精心运用公共艺术去经营,也必将大幅提升这些区域的环境品质和旅游价值。

另一方面,合肥也在积极构筑“合肥都市圈”,以满足行政、商业、文化、旅游、会展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同目前国内其他很多城市一样,合肥在兴建各类功能的建设项目时,所涉及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依赖于项目开发商或承建商的自发行为。这往往导致前期设计缺少专业评估团队的把关,中期具体操作的要求和规范不明确,后期的日常维护和监管缺位而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或规范来解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在构建这些城市建筑和空间时营造的大量公共空间中,发挥公共艺术特有的智慧和创意,把公众和空间之间原本平淡无奇的接触变成充满想象、乐趣、品味、情感的惊喜之旅。像合肥这样的宜居城市,特别适合在街头、社区中建立起完整的公共艺术体系,使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够随处感受到城市脉搏中跳动着创新求变的节奏。

(三)城市公共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系统包括车行通道(含城市立交桥区域)、出租车停靠点、人行通道(含地下过街通道、人行天桥)和公交系统等,是非常复杂多变又似乎有限的空间。其实,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更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7]。国内外都有很多在地铁、火车站、机场设置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的落成就被看作是我国公共艺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8]。

由于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设置公共艺术的首要条件就是不能影响交通功能,因此设计创意的巧妙显得尤为重要,常常需要与功能性的公共设施相结合。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井盖,也可以展现出惊人的巧思。欧洲一些国家常在窨井盖上做文章,把微末的细节变成精美的浮雕艺术品;日本更是形成了独特的井盖文化[9]。全国每个城市的井盖都反映着自己城市的风、物、人、事。合肥市淮河路市府广场中人行道上不规则散布的几个铜质浮雕窨井盖,和嵌在广场中心地面平台上的大型圆形铜质浮雕板相互呼应,雕刻材质和手法一致,表现内容都是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字和图案,如十二生肖动物以及篆书文字等,整体上统一和谐又各自相异,功能性和环境协调性完美结合,可说是本市难得的井盖设计佳作。

以小见大,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精神诉求不只体现在密集的建筑环境整体效果上,更体现在城市中每一处看似不起眼的微小细节之中,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

参考文献:

〔1〕马钦忠.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35~65.

〔2〕Tatsukami Shinji.日本公共艺术之旅[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45.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87.

〔4〕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李铁,范毅.新城新区建设现状调查和思考[DB/OL].(2013-7-2)[2014-3-5].http://www.town.gov.cn/zl/ccud/litie/201307/02/t20130702_955738.shtml.

〔5〕新华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1).

〔6〕梁倩,林远.我国将对城市规模边界进行限定[N].经济参考报,2013-12-16(3).

〔7〕任永刚.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J].装饰,2005(2):21.

〔8〕田君.首都国际机场壁画[J].装饰,2008(4):64.

〔9〕沈好.日本的井盖文化[J].世界文化,2011(2):42~4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城市化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城市节点空间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