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山县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探讨

2014-09-25陈东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态林业退耕还林旅游开发

陈东

摘 要 四川省营山县是该省退耕还林试点县,而且旅游也刚刚起步,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促进该县的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介绍了营山县的发展现状、退耕还林和旅游想结合的必要性,为营山县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退耕还林;旅游开发;旅游资源;生态林业;四川省营山县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退耕还林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不仅可恢复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还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退耕还林不仅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省营山县是该省退耕还林的试点县,该县森林公园刚开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很有可能也非常必要。由此,就营山县的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做进一步的探讨。

1 营山县发展现状

1.1 自然条件及植被状况

营山县在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地貌也复杂,有低山深丘、丘陵、浅丘带坝3种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季不冷,年平均气温在17.1 ℃左右,光照时间长,降水丰富。营山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品种多,动物的种类也很丰富。树种以柏木、马尾松为主,林下生长着各种植物,常见的有马桑、黄莉、火棘、杜鹃花、悬钩子及野蔷薇等,溪河两岸生长着意杨、桤木、竹丛,四房以桑、柑、橙、柚为主,森林里、小溪边有各种动物,比如蛇类、狸类、兔类、鹰类、杜鹃类及鹭类等。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3 400.6 nm2,成片林面积35 044.5 nm2(乔木林、灌木林、竹林等),森林覆盖率27.1%,活立木蓄积120.6万m3(含四旁树)。

1.2 经济发展情况

全县面积较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11个区、62个乡镇,655个行政村。人口数量多,以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有80万左右;全县耕地面积41 469 nm2,其中水田27 201 nm2,旱地14 268 nm2,人均占有耕地526 m2;全县经济也以农业为主,收入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1 484元左右,发展较慢,比较贫穷。

1.3 旅游资源现状

营山县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发的旅游景区有十几个地方,尤其是森林旅游景观十分瞩目。现在,营山县正在建设公园景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植旅游产业。一个公园是望龙湖森林公园(省级),坐落在县城南部7 km处的茶盘乡境内,占地面积400 hm2,其中森林面积186.7 hm2,林林覆盖率达46.7 %,水域面积86.7 hm2,其他面积126.6 hm2。该公园以体现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二是太蓬山森林公园(省级),享有“蜀北名山”,“太蓬仙迹”的美称,以自然生态景观与宗教、民间传说,珍贵历史文化遗迹为主,是非常好的旅游胜地。三是西月湖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约34 hm2,园内塘渠交错,山水相间,绿树成荫,丘坝相连,起伏迭起变化多端。是城市休闲娱乐之佳地。四是翠屏山文化公园,园内四季花开,郁郁葱葱,鸟语花香。除了这些公园,营山县还有很多的旅游资源,像凉风乡境内的龙王寨、明德乡境内的朝阳洞、千人洞以及田坝嘴的千年古柏等,都各有特色,是营山县的特色景点。

1.4 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营山县土地比较贫瘠,大都是陡坡、丘(山)顶、山背瘠薄耕地,在加上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少(仅526 m2/人)。由于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很低、经济效益不好。并且营山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5°以上坡耕地侵蚀模数达13 200 t/(km2·a),10°~25°坡耕地侵蚀模数达7 200 t/(km2·a),相当于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7 cm。在营山县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持水土,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营山县被列为1999-2000年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县,任务2 000 hm2,分布在11个乡镇实施,其中包括有公园建设的太蓬、茶盘、朗池3个乡镇,太蓬乡200 hm2,茶盘266.7 hm2,朗池镇

200 hm2。

2 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必要性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和发挥营山县的特色资源,例如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历史文物等优势,把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二者相结合,就是把退耕还林的效益和旅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带动营山县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可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2.1 生态效益的需要

营山的风景区中,大都是陡坡耕地,种植农作物没有效益,植树造林是符合退耕还林试点精神要求的。在景区内实施退耕还林,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噪声,还可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2.2 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营山县正在建设几个大的景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可以观赏,为景区添加了风景,又可出售,环节资金紧张。生态旅游正在受人瞩目,退耕还林、增加植被、改善风景区生态环境,可吸引游客来旅游、观光、休闲和娱乐,也可体现社会效益。

2.3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风景区中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融入景区建设中,可让退耕户参与景区的生产经营之中,比如发展农家乐、出售小纪念品等,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为景区增添了特色,吸引游客,效益明显增多。

2.4 加强风景区管理的需要

营山的风景区都有农户居住,将他们全部迁出需要太多的资金,不太可能实施,这就给景区的管理带来困难。实施退耕还林,引导其发展农家乐等,既可提高生活水平,又使其主动参与管理,对景区的建设大有好处。

3 对策

3.1 合理布局、规划景区建设

要根据营山县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进行布局,退耕还林应以有旅游景区及景区周边的地方为主。

3.2 科学规划设计,正确选择建设模式

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际上就是要建设观光生态林业,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设模式既要考虑生态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在营山县的建设中,优先考虑3种模式,一是在城市近邻区建设观光生态林业,这种在城市的近郊,交通方便,而且还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二是在丘陵区建设生态林业,利用丘陵的特色风景发展旅游业。三是在低山深丘区发展观光生态林业,这种模式适合太蓬山森林公园的退耕还林建设。

3.3 招揽业主承包,增加资金投入

风景区内退耕还林建设,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发展缓慢,效益很差。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招揽业主承包的方法,还可利用一些闲散资金,采用合资、入股、联办的形式共同开发。

3.4 注重科技投入,增加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风景区的建设中也很实用,要使退耕还林和旅游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增加科技的投入,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林业建设的速度和效益。

3.5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建设指挥机构

退耕还林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是一项涉及面宽,工程量大,跨部门的系统性社会工程。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实施完成这项任务,有他们统一协调、统筹安排,使工作顺利开展,以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林业退耕还林旅游开发
重视生态林业建设 打造完美新型生态发展体系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 服务生态林业建设
科学建设生态林业 维持地球环境生态平衡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