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更高层次市场竞争

2014-09-21岳振陈芳媛

当代贵州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国资委监管人才

岳振+陈芳媛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作为贵州省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始终围绕主基调去奋进,始终围绕主战略去布局,特别是在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更是主动担当。近年来,28户监管企业紧紧围绕“四个一体化”、“五个100工程”、“五个一批”、贵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发展平台,主动投入、主动作为,积极为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先锋、打头阵。

调整重组做好资源配置

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资本调整重组,是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聚力之举。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部署,省国资委积极整合出资企业资本、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书写了新篇章:盘江集团重组六枝工矿、林东煤矿;省开投和贵财投资合并重组为产业投资公司,建立了贵州省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整合旅游酒店资源组建贵旅集团,整合矿业资源组建西南能矿集团,机场集团收回省管并对全省支线机场实施统一管理,建工集团引进中国通号控股所属九公司,等等。

以最大开放度引进来的同时,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踏步走出去:茅台集团成功收购法国波尔多海马葡萄酒庄;瓮福集团沙特磷选矿项目树立了行业标杆,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成为贵州省创汇中坚;七冶公司工程业务拓展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久联集团收购河南神威民爆,重组新设甘肃久联,联合中国黄金等战略投资者在西藏组建中金新联民爆;盘江集团并购重组攀钢煤焦化业务,建工集团业务收入的三成来自广东、重庆、成都等省外市场,国际国内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始终贯穿于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发展全过程。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省国资委先后引进宝钢、中国电子、中国华电、南方航空、华能资本、中海油、中电投、首钢、海螺水泥10多户中央和省外优强企业,对振华集团、水钢集团、贵钢公司、乌江公司、盘江集团、贵州航空、遵义钛业、西南能矿、金元集团等企业实施改革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3年,引进投资者42个,引入资本93亿元正陆续到位;将所持乌江水电、贵州航空股权划转产投集团,做实做强产投融资能力;理顺建工集团出资人关系,实现公司制改革;在监管企业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完成省直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12户改制脱钩,9户划转整合到相关企业。

省国资委建立完善了财务动态监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产权管理、重大事项报告、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监事会监督管理等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

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不干预企业自主生产经营,不错位、不越位。针对监管企业所处不同行业和领域,按照功能性、公共服务性、竞争性三大类实施分类监管、分类改革,切实遵循行业规律、尊重企业实际、贴近市场变化,最大限度为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开展规范的董事会改革,在独资控股企业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5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4户企业开展了监事会主席(监事)“外派内设”,全面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曾一度走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前列;整合国有资本投入机场建设、转让股权促使天福化工重获新生等一系列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了股权结构,做大了资本增量,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了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已全面改制为公司制企业,19户企业的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实现股份制改制,其中11户企业在集团层面形成多元股份制公司,共有上市公司6户;贵阳机场股份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水矿股份进入上市辅导期,启动了瓮福、开磷等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17户独资企业的291个二级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140户,占48%;485个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273户,占56%。

创新驱动打造国企升级版

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监管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升级,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在打造贵州国企升级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意见、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开展“百千万人才计划”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务实管用的推动措施配套出台,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出资人代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总量达73362人,其中科技人才34180人。2013年,引进千人创新创业标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共1985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46人。

在创新驱动下,引领着企业不断向更高的产业层次进军:茅台集团依靠品牌战略,实现效益逆势增长;瓮福集团磷化工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智力输出沙特等多个国家;贵阳特钢车轴钢新产品获西门子公司认证,成功配套高铁项目;贵绳集团钢丝绳产品、振华集团电子产品成功运用于“神九”飞船、“辽宁号”航母等重大装备。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近三年,重点推进投资总额达1637亿元的24个重大项目,仅2013年就完成项目投资266亿元,一批战略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支撑性项目呼之欲出:茅台集团投资63亿元,技改扩能、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机场集团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展示了贵州省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开磷集团绿色矿山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进;总投资139亿元的首钢贵钢扎佐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精品线材项目已开始设备调试;产投集团多彩贵州城项目、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工业园全面开工建设……

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也实现了自身较快发展。2013年,纳入统计的24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816.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利润总额222.2亿元,增加值672.2亿元,上交税金230.7亿元,8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1733.2亿元、1154.8亿元、107.2亿元、288.2亿元、117.7亿元,三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更要靠改革。目前,省属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产权结构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活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求解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新一轮改革进程的起始阶段,贵州国企改革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姿态,已迈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一步。(责任编辑/喻丹)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作为贵州省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始终围绕主基调去奋进,始终围绕主战略去布局,特别是在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更是主动担当。近年来,28户监管企业紧紧围绕“四个一体化”、“五个100工程”、“五个一批”、贵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发展平台,主动投入、主动作为,积极为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先锋、打头阵。

调整重组做好资源配置

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资本调整重组,是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聚力之举。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部署,省国资委积极整合出资企业资本、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书写了新篇章:盘江集团重组六枝工矿、林东煤矿;省开投和贵财投资合并重组为产业投资公司,建立了贵州省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整合旅游酒店资源组建贵旅集团,整合矿业资源组建西南能矿集团,机场集团收回省管并对全省支线机场实施统一管理,建工集团引进中国通号控股所属九公司,等等。

以最大开放度引进来的同时,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踏步走出去:茅台集团成功收购法国波尔多海马葡萄酒庄;瓮福集团沙特磷选矿项目树立了行业标杆,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成为贵州省创汇中坚;七冶公司工程业务拓展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久联集团收购河南神威民爆,重组新设甘肃久联,联合中国黄金等战略投资者在西藏组建中金新联民爆;盘江集团并购重组攀钢煤焦化业务,建工集团业务收入的三成来自广东、重庆、成都等省外市场,国际国内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始终贯穿于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发展全过程。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省国资委先后引进宝钢、中国电子、中国华电、南方航空、华能资本、中海油、中电投、首钢、海螺水泥10多户中央和省外优强企业,对振华集团、水钢集团、贵钢公司、乌江公司、盘江集团、贵州航空、遵义钛业、西南能矿、金元集团等企业实施改革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3年,引进投资者42个,引入资本93亿元正陆续到位;将所持乌江水电、贵州航空股权划转产投集团,做实做强产投融资能力;理顺建工集团出资人关系,实现公司制改革;在监管企业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完成省直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12户改制脱钩,9户划转整合到相关企业。

省国资委建立完善了财务动态监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产权管理、重大事项报告、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监事会监督管理等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

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不干预企业自主生产经营,不错位、不越位。针对监管企业所处不同行业和领域,按照功能性、公共服务性、竞争性三大类实施分类监管、分类改革,切实遵循行业规律、尊重企业实际、贴近市场变化,最大限度为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开展规范的董事会改革,在独资控股企业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5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4户企业开展了监事会主席(监事)“外派内设”,全面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曾一度走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前列;整合国有资本投入机场建设、转让股权促使天福化工重获新生等一系列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了股权结构,做大了资本增量,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了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已全面改制为公司制企业,19户企业的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实现股份制改制,其中11户企业在集团层面形成多元股份制公司,共有上市公司6户;贵阳机场股份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水矿股份进入上市辅导期,启动了瓮福、开磷等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17户独资企业的291个二级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140户,占48%;485个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273户,占56%。

创新驱动打造国企升级版

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监管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升级,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在打造贵州国企升级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意见、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开展“百千万人才计划”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务实管用的推动措施配套出台,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出资人代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总量达73362人,其中科技人才34180人。2013年,引进千人创新创业标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共1985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46人。

在创新驱动下,引领着企业不断向更高的产业层次进军:茅台集团依靠品牌战略,实现效益逆势增长;瓮福集团磷化工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智力输出沙特等多个国家;贵阳特钢车轴钢新产品获西门子公司认证,成功配套高铁项目;贵绳集团钢丝绳产品、振华集团电子产品成功运用于“神九”飞船、“辽宁号”航母等重大装备。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近三年,重点推进投资总额达1637亿元的24个重大项目,仅2013年就完成项目投资266亿元,一批战略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支撑性项目呼之欲出:茅台集团投资63亿元,技改扩能、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机场集团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展示了贵州省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开磷集团绿色矿山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进;总投资139亿元的首钢贵钢扎佐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精品线材项目已开始设备调试;产投集团多彩贵州城项目、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工业园全面开工建设……

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也实现了自身较快发展。2013年,纳入统计的24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816.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利润总额222.2亿元,增加值672.2亿元,上交税金230.7亿元,8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1733.2亿元、1154.8亿元、107.2亿元、288.2亿元、117.7亿元,三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更要靠改革。目前,省属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产权结构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活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求解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新一轮改革进程的起始阶段,贵州国企改革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姿态,已迈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一步。(责任编辑/喻丹)

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其他领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作为贵州省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始终围绕主基调去奋进,始终围绕主战略去布局,特别是在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领域,更是主动担当。近年来,28户监管企业紧紧围绕“四个一体化”、“五个100工程”、“五个一批”、贵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发展平台,主动投入、主动作为,积极为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当先锋、打头阵。

调整重组做好资源配置

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资本调整重组,是发展大企业、大集团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聚力之举。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的部署,省国资委积极整合出资企业资本、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书写了新篇章:盘江集团重组六枝工矿、林东煤矿;省开投和贵财投资合并重组为产业投资公司,建立了贵州省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整合旅游酒店资源组建贵旅集团,整合矿业资源组建西南能矿集团,机场集团收回省管并对全省支线机场实施统一管理,建工集团引进中国通号控股所属九公司,等等。

以最大开放度引进来的同时,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踏步走出去:茅台集团成功收购法国波尔多海马葡萄酒庄;瓮福集团沙特磷选矿项目树立了行业标杆,进出口总值居全省第一,成为贵州省创汇中坚;七冶公司工程业务拓展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沙特等国家;久联集团收购河南神威民爆,重组新设甘肃久联,联合中国黄金等战略投资者在西藏组建中金新联民爆;盘江集团并购重组攀钢煤焦化业务,建工集团业务收入的三成来自广东、重庆、成都等省外市场,国际国内发展空间不断拓宽。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始终贯穿于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发展全过程。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以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基本取向,以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全面深化改革。

近年来,省国资委先后引进宝钢、中国电子、中国华电、南方航空、华能资本、中海油、中电投、首钢、海螺水泥10多户中央和省外优强企业,对振华集团、水钢集团、贵钢公司、乌江公司、盘江集团、贵州航空、遵义钛业、西南能矿、金元集团等企业实施改革重组,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013年,引进投资者42个,引入资本93亿元正陆续到位;将所持乌江水电、贵州航空股权划转产投集团,做实做强产投融资能力;理顺建工集团出资人关系,实现公司制改革;在监管企业全面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推进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完成省直机关与所属企业脱钩,12户改制脱钩,9户划转整合到相关企业。

省国资委建立完善了财务动态监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产权管理、重大事项报告、企业领导人员管理考核、监事会监督管理等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

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不干预企业自主生产经营,不错位、不越位。针对监管企业所处不同行业和领域,按照功能性、公共服务性、竞争性三大类实施分类监管、分类改革,切实遵循行业规律、尊重企业实际、贴近市场变化,最大限度为监管企业改革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开展规范的董事会改革,在独资控股企业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5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4户企业开展了监事会主席(监事)“外派内设”,全面推进总法律顾问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曾一度走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前列;整合国有资本投入机场建设、转让股权促使天福化工重获新生等一系列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了股权结构,做大了资本增量,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了经营机制转换,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已全面改制为公司制企业,19户企业的核心资产和主营业务实现股份制改制,其中11户企业在集团层面形成多元股份制公司,共有上市公司6户;贵阳机场股份公司正式运营,201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水矿股份进入上市辅导期,启动了瓮福、开磷等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工作;17户独资企业的291个二级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140户,占48%;485个三级及以下子公司中,已实现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的有273户,占56%。

创新驱动打造国企升级版

在更高层次参与市场竞争,是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近年来,监管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着力转型升级,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在打造贵州国企升级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科技创新意见、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开展“百千万人才计划”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一批务实管用的推动措施配套出台,有力推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

目前,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共建成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7个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出资人代表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总量达73362人,其中科技人才34180人。2013年,引进千人创新创业标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共1985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46人。

在创新驱动下,引领着企业不断向更高的产业层次进军:茅台集团依靠品牌战略,实现效益逆势增长;瓮福集团磷化工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智力输出沙特等多个国家;贵阳特钢车轴钢新产品获西门子公司认证,成功配套高铁项目;贵绳集团钢丝绳产品、振华集团电子产品成功运用于“神九”飞船、“辽宁号”航母等重大装备。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近三年,重点推进投资总额达1637亿元的24个重大项目,仅2013年就完成项目投资266亿元,一批战略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基础性项目加快推进,一批支撑性项目呼之欲出:茅台集团投资63亿元,技改扩能、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机场集团二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行,展示了贵州省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开磷集团绿色矿山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进;总投资139亿元的首钢贵钢扎佐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精品线材项目已开始设备调试;产投集团多彩贵州城项目、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工业园全面开工建设……

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也实现了自身较快发展。2013年,纳入统计的24户监管企业资产总额3816.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62.8亿元,利润总额222.2亿元,增加值672.2亿元,上交税金230.7亿元,8户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1733.2亿元、1154.8亿元、107.2亿元、288.2亿元、117.7亿元,三年时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过去取得的成就靠改革,今后的发展更要靠改革。目前,省属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产权结构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活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求解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新一轮改革进程的起始阶段,贵州国企改革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姿态,已迈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一步。(责任编辑/喻丹)

猜你喜欢

国资委监管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推出近7年,多数央企未执行:国资委“退房令”沦为空文?
国资委摸底央企债券情况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