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2014-09-19项义军厉佳佳

北方经贸 2014年7期
关键词:经济效应自由贸易区中国

项义军+厉佳佳

摘要:作为一个新的经济体,中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与双边经济合作的步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两国间产生了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投资创造、经济增长等经济效应。为促进中新自贸区更好的发展,中国相应的对策是:加强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中国金融业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关键词: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05-03

收稿日期: 2014-04-20

一、引言

目前为止,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自贸区的建立,对签署各方均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自贸区经济效应目前已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吴向阳(2013)对中新两国进口额、出口额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阐述了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个静态效应。刘婷(2010)对中瑞的经济互补性、双边经贸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得出中瑞自贸区的建立,产生了贸易效应、政府税收效应、总福利效应等静态效应和投资效应、竞争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动态效应。王艳红(2010)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贸易流量进行实证分析,然后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得出中国—东盟自贸区产生贸易扩大、贸易重整等静态效应和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创造等动态效应的结论。杨进一(2008)通过中新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检验,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自贸区将产生贸易创造和福利等静态效应和规模经济、竞争促进、投资创造等动态效应的结论。樊莹(2005)运用自贸区经济效应理论构建经济学模型,认为双边自贸协定将会对两国产生显著的贸易创造、福利增加、减少走私等静态经济效应和产出增长、生产力促进、投资创造等动态经济效应。上述学者们分别选取不同的视角,从中国—新加坡自贸区、中国—瑞士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等多个角度对自贸区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同时分析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动态和静态经济效应的文献几乎处于空白,本文将对中国—新加坡自贸区静态与动态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二、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2004年5月,时任中国副总理吴仪和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在第一次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会议上,同意考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6年8月,中国和新加坡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第一次谈判会议,双方就自贸区谈判机制、范围和时间安排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经过8轮磋商,双方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双边劳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服务贸易、自然人移动等诸多领域,是一份内容全面的自贸协定。根据《协定》,新方将于2009年1月1日取消全部自华进口产品关税;中方将于2010年1月1日前对97.1%的自新进口产品实现零关税。

2007年中新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7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新加坡出口额为296亿美元,中国对新加坡进口额为175亿美元。中国是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外资来源国。2013年中国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152亿新元。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三、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2008年,中新两国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加坡自贸区。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一个谈成全面性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离岸自由贸易区。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后,两国的货物、服务关税都有所降低,双方市场准入条件得以改善,双边自由贸易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实现了互利双赢。

(一)贸易创造效应

中新两国建立自贸区以来,除2009年两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双方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上升的状态。中国对新加坡的出口总额,2008年增长了9.07%,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了6.98%,2010年上升了7.64%,2011年增长了9.96%,2012年为4 074 187万美元,增长了14.54%。中国对新加坡的进口总额,即新加坡对中国的出口总额,2008年增长了15.11%,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下降了11.74%,但2010年增长了38.89%,2011年继续增长了13.79%,2012年达到2 853 078万美元,增长了1.39%。具体数据如表1、表2。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区内大部分产品实现零关税,中新双方不仅从成员国进口代替本国高成本产品,还代替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高成本产品,彼此的贸易数量不断增加,获得了贸易创造效应。中国—新加坡的进出口额,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他年份都是增加的,说明中新两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贸易创造效应。2013年中国超过马来西亚,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152亿新元。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根据各自的优势,生产要素重新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产品盈利扩大,增加社会福利。随着两国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贸易额将会再创新高。

(二)贸易转移效应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中新自贸区内的大部分产品互相免征关税以及取消其他的贸易壁垒,但对区外的非成员仍保持着高关税和贸易壁垒,使进口由区外低生产成本的国家转向了区内高生产成本的成员国。在2011年,中国与新加坡对韩国的进口额仍有增加,中国对韩国的进口增加6031.3百万美元,新加坡对韩国的进口增加4707.6百万美元。但对日本的进口额均发生贸易转移,中国对日本的进口额减少16 729.6百万美元,新加坡对日本的进口减少3424.9百万美元。具体数据如表3。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之所以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主要是因为中国与新加坡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激发了两国的合作需求,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中新产品在各自的市场都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区外非成员国产品进入区内国家的市场。相对于新加坡而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人才,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两国为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不会很大程度上取代原来各自与区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中新贸易的合作从长远上来看,贸易创造效应会占据优势地位。中新自贸区的建立,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会带来各种正面的影响,促进中新经济的发展。

(三)投资创造效应

在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之前,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净额为39 773万美元。随着2008年自贸区的建立,投资净额为155 095万美元,同比增长了289.9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与2010年分别下降了8.81%和20.91%。2011年,直接投资净额增加了192.26%。2012年,直接投资净额为1 518 575万美元,下降了53.54%。具体数据如表4。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资额均处于上升的状态。2008年直接投资额为443 529万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净额下降了18.72%,2010年投资净额增长了50.58%,2011年增长了12.32%,2012年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额达到了630 508万美元,上升了3.42%。具体数据如表5。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间更加开放市场,取消了投资障碍,促进了两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创造。中国对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资净额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2012年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净额下降,是由于相对于2011年,中国对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都是减少的。虽然对于新加坡的投资净额绝对数是减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国的市场潜力与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吸引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侧面反映了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增强吸收外资能力的同时,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实现更大的投资创造效应。

(四)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虽然受金融的影响,虽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还是增长了8.5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01 512.8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增长了17.83%, 2012年增长了9.8%,达到519 470.10亿美元。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同比增长6.06%,2009年1941.31亿美元,2010年达到2172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同比增长12.81%。2012年达到274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具体数据如表6、表7。

中新两国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加强了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中新产品在各自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265 810.3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 470.10亿美元,实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1687.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亿美元,增长了62.83%。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这将促进两国相互之间的开放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创造正的贸易效应,还为两国带来投资创造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展望未来,中新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中新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了中新自贸区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与新加坡都是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但是中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因为新加坡不断升级旅游资源,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合作,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应通过产品开拓、资源共享、行业展会等形式,加强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为中新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遇,实现了中新两国的双赢。除观光旅游外,中国应该挖掘中新两国在教育旅游和学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二,资本运作和金融机构相对缺位,是长期以来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加大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业务上,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国金融业在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还不够成熟。新加坡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其资产雄厚,经验丰富,中国应主动寻求与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新加坡的亲商环境及其在东盟的特殊区位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中国对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总是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国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上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支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新加坡进行投资,并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区这个平台,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拓展东南亚及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第四,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持续上涨,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比较严峻。为了能与建立的各个自贸区产生互利的经济效应,中国政府应加快外贸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应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自贸区国家间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向阳.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9):68-71.

[2] 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刘树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丛书(3)[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2.

[4] 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0-83.

[5] 樊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4):84-91.

[责任编辑:文筠]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资额均处于上升的状态。2008年直接投资额为443 529万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净额下降了18.72%,2010年投资净额增长了50.58%,2011年增长了12.32%,2012年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额达到了630 508万美元,上升了3.42%。具体数据如表5。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间更加开放市场,取消了投资障碍,促进了两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创造。中国对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资净额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2012年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净额下降,是由于相对于2011年,中国对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都是减少的。虽然对于新加坡的投资净额绝对数是减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国的市场潜力与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吸引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侧面反映了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增强吸收外资能力的同时,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实现更大的投资创造效应。

(四)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虽然受金融的影响,虽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还是增长了8.5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01 512.8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增长了17.83%, 2012年增长了9.8%,达到519 470.10亿美元。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同比增长6.06%,2009年1941.31亿美元,2010年达到2172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同比增长12.81%。2012年达到274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具体数据如表6、表7。

中新两国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加强了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中新产品在各自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265 810.3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 470.10亿美元,实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1687.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亿美元,增长了62.83%。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这将促进两国相互之间的开放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创造正的贸易效应,还为两国带来投资创造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展望未来,中新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中新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了中新自贸区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与新加坡都是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但是中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因为新加坡不断升级旅游资源,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合作,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应通过产品开拓、资源共享、行业展会等形式,加强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为中新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遇,实现了中新两国的双赢。除观光旅游外,中国应该挖掘中新两国在教育旅游和学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二,资本运作和金融机构相对缺位,是长期以来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加大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业务上,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国金融业在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还不够成熟。新加坡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其资产雄厚,经验丰富,中国应主动寻求与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新加坡的亲商环境及其在东盟的特殊区位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中国对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总是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国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上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支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新加坡进行投资,并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区这个平台,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拓展东南亚及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第四,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持续上涨,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比较严峻。为了能与建立的各个自贸区产生互利的经济效应,中国政府应加快外贸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应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自贸区国家间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向阳.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9):68-71.

[2] 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刘树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丛书(3)[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2.

[4] 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0-83.

[5] 樊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4):84-91.

[责任编辑:文筠]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了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其他年份的直接投资额均处于上升的状态。2008年直接投资额为443 529万美元。 2009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净额下降了18.72%,2010年投资净额增长了50.58%,2011年增长了12.32%,2012年新加坡对中国直接投资额达到了630 508万美元,上升了3.42%。具体数据如表5。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使两国间更加开放市场,取消了投资障碍,促进了两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创造。中国对新加坡2007~2012年的直接投资净额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2012年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净额下降,是由于相对于2011年,中国对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都是减少的。虽然对于新加坡的投资净额绝对数是减少了,但新加坡在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净额中仍保持第二。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201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73.27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国的市场潜力与持续的经济增长不断吸引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侧面反映了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在增强吸收外资能力的同时,应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合作互利,互惠共赢,实现更大的投资创造效应。

(四)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和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增加了18.15%。2009年虽然受金融的影响,虽然增加的幅度有所下降,但还是增长了8.5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401 512.8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增长了17.83%, 2012年增长了9.8%,达到519 470.10亿美元。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同比增长6.06%,2009年1941.31亿美元,2010年达到2172亿美元,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同比增长12.81%。2012年达到274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具体数据如表6、表7。

中新两国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两国加强了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中新产品在各自市场上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265 810.3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 470.10亿美元,实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1687.0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47.01亿美元,增长了62.83%。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潮流的,这将促进两国相互之间的开放合作与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建立,为两国创造正的贸易效应,还为两国带来投资创造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展望未来,中新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中新自贸区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为了中新自贸区更好地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中国与新加坡都是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但是中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逐渐增大。因为新加坡不断升级旅游资源,与上下游产业密切合作,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中国政府应通过产品开拓、资源共享、行业展会等形式,加强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为中新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遇,实现了中新两国的双赢。除观光旅游外,中国应该挖掘中新两国在教育旅游和学生交流等旅游合作领域的巨大潜力。

第二,资本运作和金融机构相对缺位,是长期以来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加大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金融风险。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助力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业务上,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中国金融业在扶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上还不够成熟。新加坡的金融业非常发达,其资产雄厚,经验丰富,中国应主动寻求与新加坡合作,加快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新加坡的亲商环境及其在东盟的特殊区位优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中国对新加坡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总是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说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阻力。中国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上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支持,鼓励他们走出去,对新加坡进行投资,并利用中新自由贸易区这个平台,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拓展东南亚及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第四,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持续上涨,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势比较严峻。为了能与建立的各个自贸区产生互利的经济效应,中国政府应加快外贸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同时,政府应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自贸区国家间的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向阳.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5(19):68-71.

[2] 吕世平.国际服务贸易竞争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54-57.

[3] 刘树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丛书(3)[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2.

[4] 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0-83.

[5] 樊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4):84-91.

[责任编辑:文筠]

猜你喜欢

经济效应自由贸易区中国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论会计的经济效应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效应分析
中国超高层建筑发展及经济效应分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非洲26国将建最大自由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