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集序》:“快然自足”还是“怏然自足”?

2014-09-18杨琳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4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

杨琳

王羲之《兰亭集序》(《晋书·王羲之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其中的“快”唐神龙摹本作“怏”(下左图),敦煌文献P.2544《兰亭集序》抄本亦作“怏”(下右图),既然真迹摹本作“怏”,原文为“怏”字是没有疑问的,“快”字为后人所改也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问题是“怏”该如何理解?

有些人理解为“不平”。于曙光《天下第一行书》(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中说:“古汉语中‘怏字有不满、不乐、不平、不悦、不服之意,‘怏然便包含了这种复杂的‘不平之意,故现代汉语解释‘怏然自足为‘形容自大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即自大之中包含有不满、不平、不服气。而一个‘快然便显得肤浅了,仅仅是个高兴而已!”

有些人理解为“盎”之通假,义为“满足”。周汝昌在《〈兰亭序〉之谜》一文(周汝昌《天地人我》,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中说:“历来著录释文皆作‘快然自足,其实原迹明明是个‘怏然,又怎么讲?这并非笔误。此‘怏然即通常可见的‘盎然,说‘兴味盎然,正是‘满足之义。古人都喜书写异体字,也包括‘通借字。怏、盎相通互借。”按:元戴侗《六书故》卷十三:“怏,怏然,欣惬自足意。古通作盎。”此当是“满足”说所本。

有些人理解为“自大”。《说文》:“怏,不服怼也。”段玉裁注:“当作‘不服也,怼也,夺一也字,遂不可解矣。《集韵》作‘不服对也,尤非。怏盖倔强之意。《方言》曰:‘鞅,侼,怼也。《集韵》于《阳韵》曰:‘怏然,自大之意。考王逸少《兰亭序》曰:‘怏然自足。自来石刻如是。本非快字,而学者尟知之。或假鞅为之,《方言》是也。《周亚夫传》曰:‘此鞅鞅非少主臣。”吴迪、赵丽明《敦煌摹本,了结千古一字——〈兰亭集序〉“怏”字考》(敦煌研究院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5年版)一文中发挥说:“欣于所遇自会得意,遇到了就是一种人生幸运,如果还能‘得于己,为我所有,那就更该算做是人生大幸了。若恰值壮年即得所欣,则可谓人生得意。得意便容易忘形,忘形便也就是自大。即便是‘暂得,也可以获得一时的自大。所以段玉裁会将其解释为自大。”目前赞同“自大”说的人比较多。

我们认为以上三解都有问题。

“不平”、“不乐”虽然是“怏”的常见义,但用来理解“怏然自足”文意不通,“不平”是不满,“自足”是自感满足,显然自相矛盾。

“怏”为“盎”之借字说文意上倒是说得过去,只是缺乏古代二字相通用例的支持。根据训诂学的原则,在本字能通的情况下,一般不采取通假的讲法,尤其是在没有其他通假用例佐证的情况下。否则音同音近的字多的是,你说是“盎”,我说是“昂”,其他人还可以提出“泱”、“洋”等新见,岂不乱套?所以,如果有更好的讲法,此说是不足采信的。

“自大”说最主要的依据是《集韵·阳韵》:“怏,怏然,自大之意。”但这一释义没有书证可资证实。《汉语大字典》第一版及第二版虽然在“怏”下据《集韵》收有“自大”的义项,但都举不出书证。《汉语大词典》不收没有书证的义项,所以“怏”下没有“自大”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倒有这样的解释:“怏然,① 形容不高兴的样子:~不悦。② 形容自大的样子:~自足。”这应该是现代文人将《兰亭集序》的“怏然自足”当成语来用,故《现汉》有此释义,而《现汉》解释的依据还是《集韵》。

我们认为《集韵》的“自大”可有两种理解。

(一) 该义项就是针对《兰亭集序》的“怏然自足”而设立的,因为它解释的是“怏然”,而非单字“怏”。而“怏然”文献中常见的含义是不乐貌,如《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怏然不说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唐柳宗元《送贾山人南游序序》:“其见人侃侃而肃,召之仕,怏然不喜。”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五:“每以为未能探微照极,常怏然不足。”《集韵》不释常见义,却释为“自大”,此义除了“怏然自足”就没有适用的对象了。如果这一推断不误,那么,“自大”就是根据文意猜测的结果,并没有什么依据,而且也看不出与“怏”的本义“不服”、“不满”有何关联,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二) “自大”有可能是“自失”之误。清梁诗正、蒋溥等《叶韵汇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二《阳叶韵》:“怏,《集韵》:于良切,怏然,自失之意。”可为佐证。典籍中“怏”常与“自失”连用。《世说新语·黜免第二十八》“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自以名辈先达,位过至重,而后来谢混之徒皆畴昔之所附也,今比肩同列,常怏然自失,后果徙信安。”唐李延寿《北史·崔挺传》:“世隆启用季景,勉遂怅怏自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瑀由此怏怏自失,遂罢御史大夫,为太子少傅,不复预闻朝政。”所以将“怏”释为“自失之意”是合乎典籍用例的,义为自感失望,这跟其常见义“郁闷不乐”密切相关。

再从文意上来看,“怏然自足”是因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即欣喜遇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与这些人或晤谈室内,或放浪野外,自我感觉非常满足,将这种语境下的“怏然”理解为“自大”是难以理解的,在“欣于所遇”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自大的感觉呢?

综上所述,“自大”说也是不可采信的。

我们认为“怏然”就是“快然”,理由是:

(一) 古代文献中“快”、“怏”常常混同。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五十一《子部》:“承议郞行秘书省校书郎臣黄伯思所校焦延寿《易林》,中或字误,以怏为快,以羊为手,以喜为嘉,以鹳为鹊,义可两存。”《广雅·释诂》:“悖、怏,强也。”王念孙疏证:“怏各本讹作快,惟影宋本不讹。”《庄子·秋水》“又奚以自多”晋郭象注:“故体大者怏然谓小者为无余,质小者块然谓大者为至足。”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本(中华书局1989年版)改“怏”为“快”,校记云:“怏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正统道藏》本亦作“快”。清王汝璧《芸簏偶存》卷二《杨倞注》:“快快而亡者怒也,注谓快意,亦非,应是怏怏,怨望也。”唐李商隐《李义山文集》卷九《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汝来辅予,霞披雾销,六合怏望。”清徐炯笺注:“怏,《英华》作快,是。”清冯浩《樊南文集详注》卷七《太尉卫公会昌一品集序》:“古帖古书中,‘快然、‘快抃又颇有作怏者,疑古人偶误通耳。”清王懋竑《读书记疑》卷十三《南史存校》:“卷二十二,快快当作怏怏。”清罗士琳《旧唐书校勘记》卷六十六《黄巢》:“未快雷霆之怒,闻本快作怏,《册府》作快。”《全唐诗》卷一四四常建《太公哀晚遇》:“迟迟诣天车,快快悟灵龟。”编者注:“快快一作怏怏。”由此可知,“快”、“怏”相混的现象古籍中比较常见,“怏”可以说是“快”的俗字,所以王羲之将“快”字写成“怏”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汉隶中快字作(老子甲125),決字作(纵横家书157)、(孙子兵法23)、(武威简·泰射40),右边从史,而央字东汉或作(至氏镜)、(青羊镜),二者容易混同。这表明楷书快、怏的混同有其历史根源。罗福颐《汉印文字徵》有字(11.14),隶定为,《汉语大字典》从之,并引《集韵·志韵》“,水名,在河南”为证。我们认为就是決字,与后世水名之无关。

(三) “快然”一词汉魏以来常用。例如:

(1)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淮南子·泰族第二十》)

(2) 又冬春旱甚,所被尤广,虽内用克责,而不知所定,得王深策,快然意解。(《后汉书》卷四十二《东平宪王苍传》)

(3) 时维耶离诸梵志、居士尊者、月盖等,闻是香气,皆得未曾有自然之法,身意快然。(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卷下《香积佛品第十》)

(4) 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一首》)

(5) 夫饥而思食,寒而欲衣,生之所资也。遇其资则粳粮缊袍,快然自足矣。(晋袁宏《后汉纪》卷十八《孝顺皇帝纪》)

(6)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晋皇甫谧《甲乙经》卷九)

(7) 一切人民普得法味,百日安隐,无饮食想,心意快然。(西晋竺法护译《无极宝三昧经》卷上)

(8) 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第一》)

(9) 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北凉失译人《金刚三昧经上·总持品第八》)

尤其是(4)(5)二例,时代与《兰亭集序》相同相近,句式也与“怏然自足”相同相近,足以证明“怏”就是“快”的俗写。相反地,“怏然自足”及其类似说法古籍中检索不到。

《晋书》的作者为房玄龄、褚遂良等人,他们生活在唐太宗身边,见过并摹写过《兰亭集序》的真迹,不可能不知道原文作“怏”,但在《晋书》中转录《兰亭集序》时改“怏”为“快”,这是改俗字为正字,以便读者理解,这也正好表明“怏”应理解为“快”。

尽管《兰亭集序》摹本作“怏”,但后世作为成语通行的还是“快然自足”。如宋洪咨夔《颜延年〈三月三日率尔成诗〉前诗重韵太率可笑》:“率尔成诗聊意逹,快然自足亦颜开。”明顾起元《遯园漫稿·己未·李芹川先生浮丘逸草序》:“以余观于芹川先生之隐浮丘也,其情寄远矣,其名迹晦矣,萧然自保其川云岭月之居,而快然自足于看竹灌花之乐。”明何白《汲古堂集》卷二十三《戴元统西阁草序》:“纵观诸胜,快然自足。”清梁廷枏《藤花亭镜谱》卷五《汉双龙戏珠镜》:“凡学道有得之士,大抵皆快然自足,无待外求,方可与物无争,与人无患。”王充闾《回头几度风花》(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最后立足顶巅,凭栏四望,但见江天寥廓,大野苍茫,不禁快然自足,心神为之一爽。”

“怏然自足”的说法古代文献中罕见。宋陈与义《简斋诗集》卷二十四《舟泛邵江》:“落花栖客鬓,孤舟遡归云。怏然心自足,不独避嚣纷。”宋胡穉注:“《兰亭叙》:怏然自足。”特意指出“怏然心自足”之语本诸《兰亭序》,说明除了《兰亭序》没有其他文献有这种说法。后世个别信而好古的人士根据《兰亭集序》的摹帖使用“怏然自足”之语。如况周颐《眉庐丛话·三三·“土匪名士”与“斗方名士”》:“间或占一绝句,填一小令,书画一扇头,怏然自足,不知井外有天。”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序》:“洹阳所出,我得其十九,既已毡拓之,编类之,考证之。虽举世尚未知重,而吾则怏然自足,一若天特为我出之者。”石杉等《爱在指间悄悄滑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看着他忙碌,我说要醋要酱油要辣椒他一一满足。我怏然自足地笑说,今天你很听话嘛。”李明礼《岁寒三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几百双眼睛,上上下下看着他,令他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些目光的包围中,从而怏然自足,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救世主的陶然感。”但这样用的仍属个别。

结论:“怏然自足”就是“快然自足”;辞书中应注明这里的“怏”为“快”的俗字,读kuài,不读yànɡ;“怏然”的“自大”义不能成立。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对《兰亭集序》文学鉴赏
浅谈古诗词翻译—以《兰亭集序》的翻译为例
浅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的审美教育
《兰亭集序》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微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