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2014-09-18陶文鹏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4期
关键词:词人青山境界

陶文鹏

唐宋词以婉约为主流,大多数作品写男女之情、羁旅愁思、风光节物,抒写细腻,风格柔美,境界狭小,但也有豪放之作。其中一些篇章,感时抚事,怀古伤今,慷慨高歌,表现激越的爱国情怀,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人生忧虑,营造出高远阔大的气象与雄浑悲壮的意境,从而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弦。下面,对此类词的几个警句作较细致的赏析。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词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此词抒写游子羁旅异乡的思归愁情,最后提升到难寻人生归宿的哲理思考,意蕴深邃。就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善于描绘空间远近交替变换之景,并将主观愁绪渗入客观景象,使情景融为一片。清代陈廷焯评:“神在个中,音流弦外,可以是为词中鼻祖。”(《白雨斋词话》)又云:“节短韵长,妙有一气挥洒之乐。结笔音节绵邈,神味无穷。”(《云韶集》卷一)评价很高。这里赏析开篇两句。漠漠,烟雾浓密、广远的样子。织,用染丝织成的纺织品。南齐谢朓《游东田》:“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带,形容远山逶迤连绵,像一条带子。伤心,作副词用,极,非常。伤心碧即极碧。碧,青绿色。杜甫《滕王亭子二首》之一:“清江碧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斑。”何满子先生说:“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过,以蜀地的口语入词,化俗入雅,妙语天成。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这首词是李白作品的一点姑妄言之的佐证呢?”(《唐宋辞鉴赏辞典》)言之有据。但笔者还想补充说,杜甫用“伤心”,是为了与下句“满目”作对仗;李白在此词中用“伤心”,更可能兼顾其字面上悲伤的含义,与全篇之词眼“愁”字呼应。顾随先生《驼庵词话》卷九指出:“描写有二种:一为绘画的。如《左传》,似水墨画,得其神气,有飘逸之致,如云龙。……一为雕刻的。如《水经注》之写景近于雕刻,形态清楚逼真。”李白这两句写景用绘画方法,他挥起满蘸水墨之画笔,涂抹出一片广阔的平林,笼罩在灰暗苍茫的暮烟中;远山逶迤连绵,如一条带子,在天际飘拂,闪耀着冷冷的碧绿色。李白最推崇谢朓,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所以他这两句的前一句,既化用了谢朓的“生烟纷漠漠”,又从谢朓“散成绮”、“静如练”的比喻中提炼概括出“烟如织”。他用浓墨重笔、加一倍写法渲染暮烟的浓密,将人的染织之巧比喻造化天工的自然生成,静景中带动感,写意中有工笔。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评:“词用‘织字最妙,始于太白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孙光宪亦有句云‘野棠如织,晏殊亦有‘心如织句,此后遂千变万化矣。”所说甚是。次句“寒”字,写远山带着寒意,从触觉和内心感觉的角度写,并暗示出秋天日暮的时令。“碧”与“烟”相互映衬,使这幅秋林寒山图墨中有彩,兼具平远、深远与高远,有层次感与立体感,其境界苍凉壮阔,有力地引发并衬托出下文楼上人的愁情。若非大气魄和大手笔,写不出如此情景交融、形声俱美的大境界。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得好:“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平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自内而外。‘暝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暝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对此词的主旨、章法、意境特别是开篇两句作了精要的分析。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亦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词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此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当时,表面上仍歌舞升平的李唐王朝,事实上已千疮百孔,危机重重。敏感的诗人对唐王朝由盛而衰怀着深深的忧患,于是写出了这首吊古伤今的杰作。近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对此词作了赏析:“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即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古今,如闻变徵之音。”词的下片,由“咸阳古道音尘绝”的冷落荒凉,堆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以景结情。西汉诸帝陵墓,多在长安至咸阳之间。阙,古代宫殿、陵墓和祠庙前的高耸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相为对峙。这两句说:在萧瑟西风中,在如血残阳下,曾经巍峨壮丽的西汉诸帝陵墓,仍然屹立在寥廓原野上,但它们已经残破不堪,显得冷清惨淡。词人将“西风”、“残照”与“汉家陵阙”这三个意象并置,并让它们直接呈露。此外,再也没有一个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和思绪的字眼。然而,它们的并置却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一幅雄浑、苍凉、悲壮的画面,既震撼人心,又发人深思。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词人对历史的缅怀和对现实的忧虑,对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省,也能够感受词人的胸中交集着豪迈、忧郁、惋惜、悲凉、惆怅、无奈等复杂的情感。借用美国诗论家叶维廉的一个诗歌观点来说,这是“外在气象与内在气象的交融”(《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之,这八个字三个意象的组合,真是气韵沉雄,声情激越,自然奇妙,妙手天成。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评:“‘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这两位词学家的评赞,言简意赅,洵非虚誉。但是,王先生去世较早,未能读到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而唐先生可能一时忽略了这首词。毛泽东的娄山关词明显学习与借鉴了李白词,又有独到的创新与超越。毛词的结尾“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同样境界雄浑悲壮,写景生动、逼真,有飞动之势;词中洋溢着坚韧不拔的信念与豪迈昂扬的气魄,却是李词所缺乏的。这两首《忆秦娥》,相隔千载,却互相辉映,一冠古,一冠今。今后,恐怕很难出现可与之媲美的同调词作了。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两宋之交的著名词人朱敦儒《相见欢》词云:“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这是作者南渡后之作。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其词风也由香艳、闲适、疏放一变而为凄怆悲愤。这首词上片侧重写景,下片直抒胸臆,全篇表达词人对北宋沦亡的悲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怀念。开头两句,写词人登上金陵(今江苏南京)城西门楼上,远眺城外景色。“倚清秋”,似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快阁东西倚晚晴”(《登快阁》)化出,动词与宾语的搭配巧妙。“清秋”二字,就透露出一种凄凉的心情。宋玉《九辩》的开头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成为悲秋诗人之祖。唐代诗圣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联系宋室南渡的政治形势,朱词的悲秋,其含意即是暗示中原沦陷,山河残破,气象萧索。第三句描写望中所见的清秋日暮景象。在词人的视野中,无疑有远山近郭、平林绿野、蓝天白云等美好景物,但《相见欢》这个小令词调篇幅短小,上片只剩了一个八字句,作者必须以最凝练集中的笔墨,选取最能表现其苍凉悲壮心情的境象来写。于是,他在这个八字句中捕捉住“夕阳”和“大江”这两个大景物大意象作粗线条的勾勒。此句的意思是:美丽的夕阳照耀着寥廓万里的神州大地,多么雄伟壮阔的气象!但这轮夕阳已渐渐低垂地面,很快就要淹没于苍茫暮色之中,只有大江仍在汹涌奔流,它流淌的不是水,而是中原人民和南渡军民的血泪。因此这句词所描绘的,已不仅仅是自然景象,其中蕴含着政治的社会的意义,也渗透着词人对于国家沦亡的沉哀巨痛。朱敦儒的“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减字木兰花》)和“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采桑子》)等句,都与“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情意相同。南齐诗人谢朓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杜甫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朱敦儒在登楼即目写景之时,心屏上必定闪现出前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对这些诗句的意象与动词加以选择,从中提炼出夕阳与大江两个意象,并分别用“垂”与“流”两个动词来描状。“万里夕阳垂地”比杜甫的“星垂平野阔”,境界更阔大,也更悲壮,再加上“大江流”,连成一个长句,一气呵成。这八个字,五个仄声,三个平声,平仄交替,以仄平平收尾,抑扬起伏,先抑后扬,音声洪亮,气势磅礴,差可与南唐后主李煜不朽的绝命词《虞美人》结尾的九字长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朱敦儒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超越创新,其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令人击节叹赏。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对此词评价很高,说:“此章笔力雄大,气韵苍凉,悲歌慷慨,情见乎词。”(《云韶集》)又云:“短调中具有万千气象。”(《词则》)笔者深表赞同。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云:“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此词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当时,叶衡任江东安抚使,作者任安抚司的参议官。叶主张抗金,深受作者敬爱。不久,叶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赴临安前,作者陪同他游蒋山(即钟山),共登金陵(今南京市)赏心亭,赋此词。词人借助对登亭所见青山、烟雨、沙鸥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委婉曲折地抒发杀敌报国壮志未酬的愁情。全篇的艺术风格特色,是用谐谑的笔调写愁恨,宛如一出含着热泪的喜剧。但起笔两句,写山写人,紧扣题目,文字亦如奇峰突起,拔地千丈,境界雄奇飞动。首句的“高人”,即品格高尚、才能超群的人,这里指叶衡。词人用拟人化手法写山,说青山有情,景仰高人,想同高人谈心议政,但高人难遇。而今,高人叶衡登上赏心亭,只见一座座青山欢喜雀跃,迎面而来。次句改用比喻手法,描绘连绵不断的青山,好像万马奔腾,联翩而来,簇拥在赏心亭下,要向高人倾诉心声,还要聆听高人的宏论。作者不写人眺远山,而写山来亲近人,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把山写活了。而次句万马联翩的喻象,把青山奔腾的动态景象写得气势逼人,境界雄壮。辛弃疾爱山,他在一首《贺新郎》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可见他与青山神交默契,看作知己。在那首《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词的开篇,他描写上饶西部的灵山群峰:“叠嶂西来,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在他的笔下,层峰叠嶂好像万匹骏马或西驰,或东向,连续不断地回旋奔腾。字字跳掷,笔势也如浪涛奔涌,不可遏抑。从以万马喻山的角度看,比“联翩万马来无数”一句更加飞动多变,形象也更鲜明生动。但《菩萨蛮》开篇两句写山,妙在蕴含深层的情意。原来叶衡很赏识辛弃疾。辛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即叶所推荐,以后又向朝廷极力推荐辛“慷慨有大略”。因此,首句的“青山欲共高人语”,其实也是辛稼轩要向叶衡的提携、荐举之恩表达感激,要向叶衡倾吐自己报国杀敌的理想抱负与军事方略,总之,要向恩公输肝沥胆。次句,把逶迤的青山比喻为万马联翩而来,而不是或西驰或东奔,显然,在词人的灵视中,它们就是步伐一致冲锋陷阵的铁骑。因此,这一句也就形象、含蓄地表达出词人渴望挥戈跃马驰骋沙场的雄心壮志。这样来看,“联翩万马来无数”与“叠岭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相比较,就显得笔简意深了。

猜你喜欢

词人青山境界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招聘教师
孤馆寒窗夜无寐
踢馆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青山的起伏
林逋梅妻鹤子
最高境界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