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逝去的童话

2014-09-16丁文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林静童话青春

丁文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逝去的童话

丁文文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青春》

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为赵薇执导的荧屏处女作。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在人们的众星捧月中拉开神秘的面纱。 将32万字的小说作品改编成2小时10分钟的电影文本,编剧毫不吝惜的删除了原著后半段关于社会职场纷争的种种,只是用了几个镜头来表达青春终究会被社会化的过程。影片用大量的视听语言侧重诠释一种对于青春的还原,青春母题中的那份对爱个体的解读,那份微微的痛感,和选择的无奈。

当我们穿过崎岖小径之后,我们眼前突然展现一片高地,这里道路向不同方向延伸,美景尽收眼底。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考虑一下我们应该选择哪条路。梦,不是外力作用于乐器所发出的毫无规律的声响,而是音乐家所弹奏出的声音。它们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愿望的满足。1影片的开场描绘了一幅“童话般的梦境”,在白雪公主和豌豆公主这两个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童话中拉开帷幕。成年的世界里,还有没有童话?这是一个永恒的宏大命题,人人都在探索,但没有人能找到的真正答案。童话曾经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停留,哪怕只有短短几秒。我们幻想自己是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即使经历磨难,但最终,都会过上幸福又快乐的生活。

一、从小说到电影:文本变迁

1.人物

电影中对于人物的设置有明显的改动,除了大面积删除了小说后半段郑微在中建职场中的纠纷特别是韦少宜的角色,还有郑微的职业偶像周渠。电影文本有限的时间段内做这样改变应该说是大胆且准确的。这样的做法使得电影文本的主题更加明确。此外,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类型和鲜明。(具体角色参见下表)

郑微一如既往小说里的敢爱敢恨和特有白痴美,因为融入了性格严谨的上司周渠的性格,不得不说在影片后半段人物的性格变化有一些突兀。因为对于阮莞的描述和铺垫略显不足,使得郑微后来的行为有一些突兀之说。

阮莞一如小说中古典美和理智美,对于阮莞最典型的刻画,是小说中没有明确写道的:赵世永劈腿的片段。当阮莞陪着情敌去医院做人流的时候,似乎已经预示了自己的未来。她也许早已经看到这就是未来的自己,但是在爱情刺眼的照射下,她选择了逃避。

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是对于黎魏娟的形象构建,她是《奋斗》里的露露,是《北京爱情故事》的石头。她为了物质的现实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所谓的幸福。她抛弃了同样穷苦出身,但未考上大学的男友,高度洁癖的她却接受了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的许开阳。许开阳和黎魏娟的结合属于一个意外,但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朱小北,小说里她是东北的爽朗女孩,毕业后去了新疆,后来读了博士。电影中的朱小北是姐姐开包子店养活,家境穷困。并且加入了一个曾经很敏感的话题:搜身。小北家穷,但并不自卑,但她自尊心强,当被人怀疑偷东西时,她坚决抵抗。现实中,权利、自尊起不到任何作用。青春的倔强让她做出最极端的反抗。

2.情节

改变一:爱情的象征:婺源大槐树。贯穿在小说文本之中对于爱情的象征,见证了郑微母亲和林静父亲的爱情,也祭祀了郑微两段爱情之地。在影片中只字未提。这种删除无疑是有一些遗憾,这是贯穿了两代人对于爱情共同的情结。笔者大胆的猜测是,这段描述与张艺谋导演拍摄的《山楂树之恋》极为相似,也许是为了异质而舍弃。当然,大槐树在影片中也有移情,开篇的大仰拍水杉树画面、陈孝正和郑微在水杉树下的私定终身等。水杉的出现似乎也升华了大槐树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仅象征了爱情,更代表着青春。青春像一颗颗参天的水杉,美丽、绽放、永不放弃。

改变二:去美国。小说和电影关于两位男性角色对于美国的选择都有一些变化。首先是林静。小说中他去了美国,后来回国郑微检察长,在吴江和阮莞的婚礼上遇到郑微。电影中,他一直默默的跟随郑微,放弃了美国深造。后来在照顾自杀入院的施洁时和郑微偶遇。另外是陈孝正,小说中他选择去美国经过了复杂的内心斗争,特殊环境中成长的他最终没能反抗母亲,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回国后重新来到中建,和郑微相遇。但是电影中确由曾毓来替换了母亲的说服。美国,这个地域符号明显有着其特别的符号能指,它所指的是一种社会化的价值体现。现实的人们在选择时常常会面临这个问题,有得必有舍。

改变三:郑微的选择。在小说的最后,郑微选择了给她有安全感的林静。在接受了林静的求婚后结束。电影的结局很明显是开放的,她像之前的很多青春爱情电影一样,并没有做出肯定的选择。影片结束时,她来到阮莞的坟墓前,和阮莞告别,和青春告别。

二、青春的认同

?

巴赞说过:“一部好的电影其实中间是有‘空洞’的,这个空洞是让观众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其中。”“当电影观众根据影片及其含义来进行自我定位时,景象阶段的自我反省就变成了电影观众的自我意识。”2拉康也曾说过,“正如我时常强调的那样,‘镜像阶段’并不仅仅限于个体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它还具有一种示范性作用,因为它揭示了主体与其自身幻象的某种联系”3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部好的青春电影,在于悄无声息中获得观众的认同,让所有的青春在这里产生共鸣。爱,是青春的最旗本的母题之一,《致青春》了类型化了各种各样的爱的原型。郑微的爱是冲动和执着,她的爱不计理由不怕付出,像轰轰烈烈的暴雨。爱的深,伤的也重。阮莞的爱是生命和理性,她的爱事实上是很矛盾的,她将爱情捧的至高,但感情的爱情是否能在理性中得到圆满,这很未知。老张的爱是默默与无私,就像他送给阮莞的满天星一样。也许世人中这样的爱才最伟大。

赵世永的爱是懦弱。许开阳、黎维娟的爱是物质。但似乎更接近现实。至于陈孝正和林静,他们的爱构建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之上。

影片一直也在构建一种对于回忆的认同,新生入学、崇拜的明星、参加社团、逃课翘课使用违规电器,每一个从青春度过了人都能在里边找到熟悉的自己。

三、诙谐青春

幽默理论中的乖讹论认为,言语幽默中包含着某种不和谐因素, 听话者在察觉这种不和谐后, 重新解释整个事件, 最后发现现实与期待相悖, 造成意外的惊奇, 幽默效果随之产生。幽默效果是是同一能指的两个不同所指之间的对立不协调。4赵薇的《致青春》中就使用了大量乖讹式的幽默表达,电影文本并没有延续小说蕴含的那种暖伤,辛夷坞的文字读起来清新现实且忧伤,赵薇的电影充斥着一种果敢的坚强。入学火车上的郑微的“黄粱童话梦”, 闯入林静宿舍的“负心汉”桥段,挡在林静舍友私处的《安徒生童话》,许开阳和郑微泛舟湖上求爱不成愤怒的跳进及溪的水里,陈孝正第一次听到郑微表白时蹩脚的反映。影院里一次次哄堂大笑似乎让人觉得是在看一部喜剧片而非爱情青春片。而这些幽默点的设置巧妙构建了的观影情绪的调节。赵薇也同样用她的幽默解读了年少时那种对于“性”的懵懂认知。当陈孝正和郑微在大树下拥吻,认可他们之间的爱情时,陈孝正将手深入郑微的上衣中。郑微突然问到:我是不是特别小。亲昵的感觉戛然而止,陈孝正躺在草地上回答:挺小的,不过我也没见过大的,我也不知道。

也许原著作者和电影导演都是女性的关系,不得不说本部影片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成饱和度要远远大于男性。《致青春》的所有女性形象都是完整且具有个性的。男人却各有各的懦弱和不完整,甚至是父亲的缺失。

“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5青春就像是林静手上的那一道疤痕,是一道永恒的印记。《致青春》的成功,不乏赵薇的明星效应,但她最大的卖点,是人们对于青春抹不去的追忆情结。影院中,观影结束的我们看的不仅仅是当年的“小燕子”蜕变成女导演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年我们还在相信却逝去的爱情,和曾经在我们心中如今逝去的童话。

注释:

1.弗洛伊德.吕俊等译.释梦[M].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p103.

2.麦茨等著.吴琼编.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5.

3.曹拉康.弗里斯特、米勒译.佛洛依德论技术.剑桥,1988:74.

4.黄秋林.言语幽默解读的认知符号学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22卷第3期 p64.

5.罗洛•梅.冯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l:205—206.

猜你喜欢

林静童话青春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穿越青春的奔跑
童话镇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午夜童话镇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爱情杀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