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世界梦与新国际主义

2014-09-15郭树勇

国际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际主义中国梦

郭树勇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孤立实现,需要内外统筹。相对于中国梦而言,“世界梦”有三种解读。第一种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第二种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提并论的关系;第三种是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本文认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历史起点不同;中国梦与世界梦内容有交叉;中国梦与世界梦对接的主要桥梁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国际主义的精神。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既是中国梦的形态组成,又是它的实现手段。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出发点,而国际主义则是中国梦的条件;国际主义发源于爱国主义却又指引爱国主义。在以往历史中,中国人民积累了诸如融入世界体系、坚持和平发展、注重合法性战争等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则需要赋以新国际主义的面貌以及新世界主义的眼光。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 世界梦 国际主义 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4103-0001-16

一、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理解中国梦

自2012年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中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重要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它为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从软实力的角度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的精神面貌。当前,深入研究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完整地理解中国梦理论的精神,对于丰富外交理论、落实大政方针、争取全国各族人民拥护和国际社会支持,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有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等重要命题。为做好这种研究和解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此同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也为理解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笔者认为,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对“中国梦”的内涵进行研究是必要而可行的。

首先,中国梦不是自我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含义都是在国际社会语境中发生的,它们的界定不仅需要历史的、现实的参照,也需要国际的参照。如果仅仅从历史比较出发,那么改革开放前甚至解放前的国力和生活水平可能要比唐宋时期高得多。但是,我们却不能讲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标准显然要包含国际对比和国际认同的环节。如果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崛起为富强国家,而且中国人民也拥有这种自我认同,那么中国梦就真正地实现了。如果只是我国宣布实现了民族复兴,但未得到世界上的普遍承认,那么,这种复兴其实只能是一种自我认同,而未上升为国际认同的层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不长时间内,不少革命后国家在建国之后都宣布了自己的雄伟复兴蓝图,有的甚至干脆把民族复兴写进了自己政党的名称中或者执政纲领中,但是真正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却是艰难的。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的国家并不多,新中国是为数甚少的成功大国之一。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机遇直到今天才出现。

其次,中国梦不是孤立的。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这种相通性,一方面表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共同的方向,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各民族国家之间有着物质和精神上的交集,对于美好的东西世界各国拥有共同的梦想。为此,国际社会能够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达成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规范,制造出彼此互用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应该包含这层内容:中国梦虽然与世界人民的梦是相通的,但却通而不同,各有千秋,五彩缤纷。由于民族文化和历史情况各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与政治生活有别,国家发展的国际定位和时空定位也不太一样。因此,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着多样性的特点,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规律的重要体现。由于世情和国情的复杂性,各国梦想之间有着小通小同、小通大同、大通大同、大通小同等几种模式之分。其中,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小通小同、大通大同的例子比比皆是,而小通大同和大通小同的现象也非常值得研究。小通大同模式是指,那些国家战略目标或者价值取向相近的国家,由于历史、文化或者政治上的原因,却出现了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上的隔阂,甚至成为了敌对国家。而大通小同是指,那些经济相互依赖度较高、国家间交往比较充分的国家,反而在价值观、政治制度和国际定位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互补性,有的还发展成为潜在的竞争者。当然,总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各国通而致同的现象就越多。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内外统筹。中国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人关于未来国家愿景的理想或目标,属于大众心理中的大战略目标,它的实现无疑面临其他国家历史性大战略目标的竞合与碰撞。如果这个大战略目标是确定无疑的,那么,它的实现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世界有关大国进行必要的国际政治斗争。然而,战略目标上的冲突并不一定意味着战略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手段上的冲突。一方面,不同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在错时实现,而不必同时实现,这里面有一个国家兴衰的自然规律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国际法治之下,适当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可以减少国家间的冲突,增进国家间的合作,并且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间达到一种均衡。比如,欧盟的兴起实际上调整甚至调和了英德法等大国的梦想,欧盟的发展提升了三大国的梦想实现水平,这种实现符合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这两个基本目标。但是,它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民族振兴这个目标,因为,一体化的步伐往往是以压制一部分民族主义为前提的。对于我国而言,当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确定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如何协调民族振兴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平、发展、共赢、合作的旗帜下开展外交,减少或弱化国际战略性冲突和结构性冲突,对于实现中国梦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对于中国外交思想和方针进行顶层设计是必要的。

因此,理解中国梦,不能不研究它的国际含义。从中国外交思想史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现实看,有两个相关概念需要作一番论说,即世界梦与国际主义。沿着两分法的逻辑,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既有了中国梦,那么世界梦又是什么?中国梦与世界梦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也要问,如果中国梦离不开国际视野,那么中国梦的国际视野是什么?过去常讲的国际主义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国际主义给中国崛起带来了什么经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如何对待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

二、如何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一)从中国梦解读世界梦

中国梦扎根于民族性之中,但有着与生俱来的国际取向。众所周知,在国际政治中,民族国家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基本分析单位仍然是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进而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政府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持和保障中华文明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任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压制民族主义旗帜的政治作为都会遇到重大挫折,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梦的本质含义中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何居于重要的地位。然而,正如上文所述,离开了国际角度,中国梦的意义就无法界定和实现。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国际性与世界性可谓是一个基本的底色。离开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是不完整的,离开世界向度的中国梦也是不完整的。中国人从来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视野中的国与中国文化所及的天下密不可分。因此,理解中国梦不妨持这样两点论的观点,即其基本含义是由民族主义的理想所界定的,但是其核心之处有着国际主义甚或世界主义的材质。问题是,后一种含义能否简单地被称之为“世界梦”吗?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下我们不时提及的“世界梦”,以中国梦观之,可以有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世界梦包含于中国梦之中。如果把中国梦作较为宽泛的理解,称之为“作为集合的中国或中国人的梦想”即中国或中国人关于未来目标的憧憬和志向的话,那中国梦的外延是很大的。它不仅包括中国对于自强的要求,还包含关于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的秩序安排与发展理想。这样,世界梦的定义也是明确的,即以中国观天下的角度。世界梦不是别的国家的梦想,而是中国人关于世界秩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对于这种理解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国关于世界的看法,与关于自我的看法是分不开的。在一个在世界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国家那里,其国家利益、价值观念和战略目标的界定并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随着国力所及的范围伸缩而作相应的调整变化。如果作这种解读的话,那我们只需要中国梦这个词汇,而不必再去研究世界梦这个词汇,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梦的一部分。

第二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并列的关系。如果把中国梦理解为“中国或中国人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梦想”,那么中国人除了拥有中国梦,还有世界梦,即关于世界未来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如此,中国梦与世界梦就具备了相提并论的地位。笔者认为,尽管每一个国家都可以讲既有本国梦又有世界梦,但是将本国梦与世界梦同日而语的话,对于梦想的主体以及历史阶段而言,还是有特定的所指。在国际关系历史上,有一些中等国家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些民族国家在本区域内充满了生气,本来其民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国家战略的得当、民族精神的高涨,特别是其领袖抓住了历史机遇等因素,这类国家迅速崛起,面临着地区国家向世界国家转变的可能性。在这个历史关节点上,这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备了世界影响力,其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出现了转型的可能性,国家政策也出现了向世界政策转向的可能性,其关于世界秩序和发展的理想也具备了实在意义。因此,如果在中国梦之外再使用世界梦这个词汇,就容易被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从过去的周边面向或地区面向为主,向着世界面向为主转变,中国形成了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系统主张,并有能力也准备付诸实施。

第三种解读是,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世界梦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关于世界美好未来的愿景,它是各国人民梦想的最大公约数,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对于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不过,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界定。虽然整体上很难归纳,并大量体现在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国际约定中,比如《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家宣言》、《日内瓦公约》等,但是体现为普遍性的世界梦,仍有一个是纯粹的普遍性还是历史的普遍性的问题。就纯粹的普遍性而言,世界各民族共同的梦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相对稳固的,大致集中在第一次轴心时代所沉淀的价值追求中。有一些表述为文化经典,有些表述为宗教教义,有不少超越了民族、种族和国家的界线。就历史实践的普遍性问题而言,世界梦又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当时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斗争实践和科学认识水平所限定;而且其内容主要由在那个历史阶段起着主导地位的文明或民族的价值目标所定义。因此,我们既不能一概否定纯粹普遍性意义上的世界梦,又不能忽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世界梦内涵,而且后者往往起决定的作用。

如果持第一种观点,就有必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梦的内涵;如果持第二种观点,则需要厘清中国人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如果持第三种观点,则需要深入研究各国人民的不同梦想,并归纳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梦想的内涵。就当前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外交实践来看,持第一、二种观点主要从中国这个主体出发,对于研究现阶段的中国外交较有现实意义;而对于不断成长的大国责任而言,借鉴第三种观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

本文采取中国主体的观点,认为不论丰富和完善“中国梦”的国际内涵,还是开展进一步的世界梦研究,都需要理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首先,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历史起点不同。中国梦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之林的梦想。它的历史起点是在以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近代,它的对照物是古代中国的光荣与辉煌。而中国人的世界梦则不同,它既有中国人的特殊性,又有世界性的普遍性。由于中华民族比较早熟,因此它的天下观或世界观成型也较早。早在中国前秦时期,中国人就形成了关于世界未来的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看法,比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想。它的历史起点是古代中国,但在当前条件下又赋予了新的含义。然而由于这些含义多是原则性的表述,有着上文中所讲纯粹普遍性和历史普遍性的双重特征,反映了人类关于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美好愿景。因此,它的时间性、地域性、民族性并不明显。以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的世界梦是当今所有大国中较早成型,而且最为稳固的类型,较美国、俄罗斯、欧盟等都更能代表世界梦的本质。当然由于人类文明和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梦可能被赋予现代的内容,这也需要作认真的研究,以弥补古代中国基本定型的天下观念中的世界梦成分。但是,中国梦内涵的研究更具紧迫性和实践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阐述中国梦概念的国际内涵,而不是研究世界梦概念的主要构成,才是当代中国理论界的主要任务。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国际主义中国梦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