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输血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2014-09-12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2

吉林医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冰冻新鲜

梁 智,方 芳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输血对于急性大失血、病情危重患者,是必不可少的抢救手段之一。大量输血的定义为:成人患者在<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18 U(我国1 U红细胞悬液为200 ml全血制备)或者<24 h输注红细胞悬液≥0.3 U/(kg体重)[1]。大量红细胞悬液在短期内输入,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如凝血因子的稀释、血小板的减少,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了解大量输血后凝血机制的变化,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104例大量输血患者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6~2012年104例大量输血患者,男72例,女32例,男女比例2.25∶1,年龄16~65岁。

1.2 输血前疾病:急性创27例,心脏手术16例,骨科手术17例,妇科手术13例,胆道手术15例,消化道大出血11例,肺癌5例。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液科疾病和肝硬化等可引起凝血机制异常的疾病。

1.3 方法:患者输血前、输血后均查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将患者分为单纯红细胞组(n=32例,A组),输注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组(血浆400~1 000 ml)(n=35例,B组),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的血浆组(n=37,C组)等三组。

1.4 输注的血液成分:成分血中红细胞18~39 u,血浆最少400 ml,最多5 200 ml,冷沉淀10 u ~20 u,血小板 1 ~3 人份。单纯红细胞组仅输红细胞,输注红细胞及少量血浆组和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的血浆组之中,同时输注冷沉淀16例(每个冷沉淀10~20 U),12例输注血小板。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输血后凝血机制变差,以A组最明显,其次为B组,改变最小的C组。三组输血前 PT、INR、APTT、FIB、PL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后PT、INR、APTT延长,FIB降低,A组最明显,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后PLT低,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后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这意义。详见表1。A组输血前后PT、INR、APTT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前后PT、INR、APTT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前后 PT、INR、APTT延长,FIB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输血前后各项比较(s)

表1 三组输血前后各项比较(s)

注:三组输血前各项比较,P >0.05,三组输血后 PT、INR、APTT、FIB 组间比较,P <0.05,PLT 组间比较,P >0.05

组别PT INR APTT FIB PLT A组 输血前 13.04±2.46 1.14±0.2 30.64±5.73 3.56±1.04 236.43±56.62输血后 31.27±8.74 1.17±0.71 53.92±18.8 1.51±0.69 76.17±27.93 t值 11.00 11.66 6.49 9 13.9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B组 输血前 12.56±1.99 1.17±0.23 29.85±4.16 3.3±0.71 227.09±57.53输血后 27.31±6.53 2.3±0.43 42.9±10.17 1.89±0.58 75.48±25.88 t值 12.20 11.66 6.82 8.84 13.81 P值 0.00 0.00 0.00 0.00 0.00 C组 输血前 12.69±1.7 1.12±0.22 29.81±3.88 3.29±0.63 227.74±63.66输血后 24.35±4.98 1.98±0.33 38.9±8.15 2.21±0.49 76.66±27.88 t值 13.45 12.82 5.96 8.01 12.86 P值0.00 0.00 0.00 0.00 0.00

3 讨论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可出现大量失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对于这类患者,需迅速补充血容量,使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的平稳得以维持,红细胞压积维持于30%。补充大量的血容量主要是大量红细胞和部分晶体液、人造胶体。患者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红细胞,可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如凝血因子的稀释、血小板的减少,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及纠正,会引起DIC等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大量输血 >2 500 ml者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大量输血>5 000 ml时约1/3的患者有出血倾向[2-3]。大量输血之后的凝血机制异常,原因较复杂,考虑有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大量出血,机体大量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流失,失血性休克,可引起持续的低血压和低灌注,使组织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②输注大量悬浮红细胞,不含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使患者机体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稀释[4,5]。③库存血温度较低,大量输注后可使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另外大量输血后血液被稀释,导致纤维蛋白原缺乏,稀释性血小板减少。本组3组都显示大量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率(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延长和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下降。与输血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有关报道一致[6]。因此,大量输血的同时改善凝血机制,防止出血继续加重显得非常重要。新鲜冰冻血浆(FFP)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及生物活性物质,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冷沉淀主要含有Ⅰ因子(纤维蛋白原)、Ⅷ因子,另外还含有纤维结合蛋白(FN)以及Ⅸ、ⅩⅠ、Ⅱ、Ⅴ、Ⅹ等其他多种凝血因子,其Ⅰ因子(纤维蛋白原)、Ⅷ因子含量大约为血浆的10倍,在机体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小板过低,可引起自发性出血和出血患者症状加重。本组病例显示输注400~1 000 ml新鲜冰冻血浆组的 PT、INR、APTT、FIB的变化,较单纯输血差异有显著性(P<0.05),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 000 ml以上疗效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超过1 000 ml组与输注400~1 000 ml新鲜冰冻血浆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说明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与凝血机制的改变成正相关。有文献报道早期高比例的FFP、血小板输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降低RBC的输注量。目前推荐输注的RBC∶FFP∶血小板的比例为1∶1∶1,这一比例更加接近输注全血,符合人体生理需求[7]。本组病例显示输注红细胞及超过1 000 ml的血浆组凝血机制改变最小,考虑比较接近这个比例。但现在血源非常紧张,不仅不容易输注高比例的 FFP、血小板,RBC∶FFP∶血小板的比例为1∶1∶1也不易达到,冷沉淀更不易得到。有文献报道患者使用10~15 ml/kg的FFP,就可以维持30% 凝血因子,达到正常凝血状况[8]。本组病例显示输注400~1 000 ml新鲜冰冻血浆组也能改善凝血功能障碍,与此相符。本组病例显示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偏少,考虑与血源紧张有关。因此,在大量输血的同时及时输注新鲜冷冻血浆和/或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特别是新鲜冷冻血浆,是预防和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避免出血加重。

[1]杨江存,徐永刚,孙 杨,等.大量输血指导方案(推荐稿)[J].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17.

[2]Como JJ,Dutton RP,Scalea TM,et al.Blood transfusion use rates in the care of acute trauma[J].Transfusion,2004,6(44):809.

[3]李 霞,冯 磊.手术中快速输血的并发症观察与护理体会[J]. 吉林医学,2011,32(10):2013.

[4]聂永梅,李志强,徐文浩.大量输血时可能出现的代谢问题[J].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5):371.

[5]腾 方,陈方祥.大量输血及其并发症[J].重庆医学,2007,36(24):2502.

[6]韩 杰,李春华.大量输血患者及时输注血浆的重要性[J]. 四川医学,2011 ,32(7):1044.

[7]徐翠香,杨江存.传统大量输血观念的更新[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24.

[8]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422.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冰冻新鲜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小编来说“新鲜”事
新鲜汇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冰冻的情感
冰冻兽
新鲜
冰冻的梦
冰冻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