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11黄同愿,王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信息技术

黄同愿,王越

摘要:结合信息技术类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改革,介绍了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及学生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从招生录取、教育管理、成绩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大类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56-03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四大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职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职能,是高校存在与运转的主体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受教育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则需要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管理者的继续探索和共同努力。

按大类培养模式是在按大类招生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所谓按大类招生,就是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归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在大一到大二期间,统一进行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两年后学生通过对学科内各专业的了解,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绩和特长,根据专业选择的标准及要求,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双向选择再进行专业分流的过程。[1,2]

大类培养模式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专业选择、个人发展和未来规划等方面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先宽后窄”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大类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各学科、各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按大类招生培养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合适的土壤。[1]

二、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优势

广义的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注:引自百度百科)。在大部分高校中,这些技术归属于不同的学院,本文以计算机技术为研究对象。通常来说计算机学院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网络工程等专业。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IT公司求贤若渴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按照大类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

1.有利于吸引优质生源。按大类招生以后,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网络工程、电子商务等专业可以归类到一个大类里,考生选择某一大类专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可能的几个专业,增加了考生在录取后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这样就有效避免了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出现专业冷热不均的情况,进而提高生源质量和新生入学的报到率,减少申请调整专业的人数。[2]

2.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对专业的选择普遍具有盲目性,未必真正清楚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也未必真正了解自己对这个专业是否感兴趣以及自身是否适合该专业。学生在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后,通过班导师的指导、与高年级同学的交流,对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就业形势和政策导向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专业继续学习时更科学、更合理。专业知识也更扎实深厚,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余地更大。[3]

3.有利于适应IT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能够推动其他各行各业应用的一个产业。按照大类招生后,不管是按照“1+3”或“2+2”的培养模式,都要完成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几大知识模块的学习和考核。基础知识体系相对稳定,其设置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可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并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使计划更加合理;同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周期可更短,如两年或每年调整,在调整时,大类招生的学生还未进行专业选择,学生可以执行最新的专业人才计划,解决了以往提前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无法适应IT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4.有利于紧跟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人才市场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供需矛盾,“找工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的现象在IT行业尤显突出。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优势,但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严重问题。市场需要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我国IT人才需求同时也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所以IT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导向。按大类培养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在学生进入高年级进行专业选择时,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实际需要调整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数量,向政策鼓励的行业进行倾向性的人才培养,这样不光可以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促进学生就业,也能解决市场的燃眉之急,可谓一举多得。[4]

三、信息技术类专业按大类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部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这几个方面在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下,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实施和实现。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大类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合各学科或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否则也可能成为水月镜花。信息技术按大类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是将计算机类的几个专业的简单拼凑叠加,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学院实行的按专业系设置行政教学单位、学生按专业建制班进行教学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源按专业配置等传统模式已不适应大类招生的需要,需要实施一系列配套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受教育者的选拔准入、教育与管理、学绩考核与评价等诸多环节。就现有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例如,以分(高考分数)为纲的高考录取制度、僵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单一的学生评价等。高等教育由长久以来的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质量观、价值观等都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5]。“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推行,首先应该解决一下几个关键问题:endprint

1.招生从分数排名变为真正的择优录取。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提出大学录取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院校还是以分数来决定学生的录取工作。如果要贯彻按大类培养的模式,则在招生环节就应该进行改革。分数目前来说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比较公正的衡量标准,但这不应该成为学生录取的唯一标准。在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效,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为此,我们建议在高效招生过程中更多地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对符合本大类招生录取分数的学生进行一些深入考察,结合各科分数、兴趣爱好、课外活动成绩等综合考虑。这样就可以在众多报考学生中选择到更适合本专业的学生。

2.根据按大类培养模式进行教育和管理。在大类招生后,必须按照大类培养的教学体系进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基础教学部分,完成基础课程(如数学、英语等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电路原理、操作系统等),另一部分为专业教学部分,就是按照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学校实行的传统建制班级管理方式仅适合专业分流前,分专业后,传统班级中的同学分属于不同的专业,主修的课程与上课的时间与地点均不一致,班导师管理学生相当困难。同时,由于同寝室各同学的专业可能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交流、帮助不易。我们在已有“导师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建制班导师制”改为“专业方向导师制”。具体来讲就是把原来每个班设立一个导师改成一个班多个导师,每个导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这样做的优势就是每个导师在一个班指导的学生人数比较少,利于学生管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将学生组织起来。这种学生管理方式,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专业导师、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学长指导学生学业。这种管理模式中,学生的成长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同时融入到学习科研团队,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就业工作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6]

3.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高校成绩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思路和人才评价标准的直接体现,是引导学生学习取向的重要手段[7]。成绩考核和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我国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主要是集中在期末考试分数上,这就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风气和习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大类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和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进行成绩考核时,我们要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为过程考核为主。具体讲就是要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加强学习过程的控制。

大类培养模式中基础课和专业课要采用不同的考核模式。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应该重点加强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专题讨论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因为盲目性而产生的厌学情绪。专业课的考核应该加强实际项目开发能力的考核,设计“课堂”+“项目”+“报告”+“考试”的考核方式。将每个知识点以项目开发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考核,教师参考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参与项目的表现、撰写报告能力、期末考试成绩等多项指标按照不同的权值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诚信,加大过程控制,尽量杜绝学生抄袭、作弊现象,让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有所收获。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控制专业课教学,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8]

进入高年级进行专业选择时,可以采用高考填报志愿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想要填报的方向进行排序填写。这时综合考评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我们采用“自主选择”+“宏观调控”的策略进行专业分流。由于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导向、学生兴趣、就业等各种因素影响,再加上人们的“从众心理”,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必然会面临着冷人不均的情况,这时前期的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是有序分流最重要的依据。开始阶段先进行专业宣传,介绍各个研究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培养目标,让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了解就业市场前景。在学生进行自主专业选择后,结合前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各方向创新实验室成员状况、专业导师和辅导学长评价、学生自身特点等各种因素进行整体考虑专业分流。在考虑学生成绩时,按照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对不同的课程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重,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特长,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对于超过人数限制的热门专业,就按照综合评价排名进行由高到低进行选择。未能按第一志愿分流的学生原则上按照第二志愿进行重新分配,同样按照综合考核排名,直到所有学生选择好自己的方向。这样就会更好地避免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自身优势和特点,真正做到择优录取。

4.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大类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实际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这种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根据理论知识要点,结合具体应用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大类培养模式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重新选择专业后,也就打破了原来的建制班结构,学生的管理也是一个挑战。多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多以学生办公室为主体,再配以班主任进行分班管理。随着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开展,准许学生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年限,淡化了班级和年级概念,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无法正常工作。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导师制为依托”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运而生。建设一支熟悉学生管理,适应大类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完成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大类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时期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每个高校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师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样就要求大家研究和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大类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保障,是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当然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以及配套的软硬件条件来考虑是否实施大类培养。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才能充分发挥大类培养模式的优势,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艳京.专业大类招生环境下工科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40—42.

[2]徐俏琳.关于高校按大类招生的若干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7,19(4):114-116.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4]韦琳娜.大类招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8,2(1):22-25.

[5]汪雪琴.电气信息大类分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1):67-70.

[6]周钗美.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87-88.

[7]秦海霞.国内外高校成绩评价机制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2,(11):12-14.

[8]刘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107-108.

基金项目:高等教育重庆市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号103226。

作者简介:黄同愿(1975—),男,湖北人,副教授,在职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