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埃索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在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4-09-11陆志峰江苏省如皋市长青沙医院22653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沙比利美拉唑食管炎

陆志峰 江苏省如皋市长青沙医院 226532

反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临床常见胃食管反流病,具有发病较高,病程反复等特点[1],RE通常是由于食管胃连接的膈肌功能失调而导致胃或肠酸性分泌物反流入食管,侵害食管黏膜,引起食管炎。临床典型症状主要为烧心、反流,偶见咽痛、胸口灼烧感[2]。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途径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从而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我科室临床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可明显改善临床征象,取得较好的愈合率和有效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有胸骨烧灼、疼痛反酸、呃逆等症状,少数患者有喉咙沙哑、吞咽困难,均符合我国2003年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51例,女24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3.85)岁;病程(2.4±1.57)个月;有烧心感13例,反酸呃逆29例,胸口烧灼痛33例;根据1994年洛杉矶内镜检查标准分为4级,A级25例:表面黏膜受损,无融合现象,直径≤0.5cm,B级37例:表面黏膜受损,无融合现象,直径>0.5cm,C级7例:黏膜相互融合,受损范围≤周径的75%,D级6例:黏膜相互融合,受损黏膜范围累及食管周径75%以上。治疗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1.97)岁;病程(2.2±1.93)个月;有烧心感21例,反酸呃逆27例,胸口烧灼痛27例;A级29例,B级26例,C级11例,D级9例。所有患者经详细入院检查均排除具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食管滑动裂孔疝、十二指肠手术史,药物过敏史,3个月内服用非甾体类及激素类药物,1周内服用抗酸药物的患者。

1.2 评价标准

1.2.1 耐心量表(RDQ)。以胸骨烧心、疼痛、反酸、反食四种症状为标准,(1)以发作频率计分包括0、1、2、3、4、5分,分别为无症状、出现症状频率<1d/周、1d/周、2~3d/周、4~5d/周以及6~7d/周。(2)以症状程度计分:1分:无明显症状,提醒后察觉;3分:有明显症状,需偶尔服药;5分:有明显症状,需长期服药。中间分值有2分和4分,总积分=发作频率+程度积分。分值达到12分可诊断为RE。

1.2.2 血清NO含量变化测定。RE患者均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5ml,分离血清后血样于-20℃储存备检,采用硝酸还原酶测定NO。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为口服给药,治疗组给予埃所美拉唑40mg,1次/d,西沙比利10mg,3次/d,早晨空腹吞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40mg,1次/d清晨空腹吞服。若RE患者经28d治愈,则排除实验组;若患者仍存在RE症状,则再连续用药28d。分别在治疗前、后28d和56d进行随访。评估临床表现、黏膜愈合情况、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用药不良反应等;同时检测血、尿常规及血生化、肝功等。

1.4 统计学分析 所的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s)表示,进行方差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食管炎愈合情况 在内镜观察下,两组病灶较治疗前明显愈合,其中治疗组治疗28d、56d的愈合率为70.2%、64.9%,对照组为58.5%、41.6%。

2.2 症状疗效评分及NO含量变化 在治疗28d、56d后,两组评分及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都有显著降低,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2.3 用药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4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症状,腹泻2例;对照组有出现头晕恶心症状6例,腹泻9例,但仍可继续服药治疗,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血生化、肝功均正常。

3 讨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及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μmol/L)组别 n 56d对照组 75 16.85±3.50 3.85±2.11 2.46±0.53* 106.25±10.67 92.70±12.55 10.24±9.57症状评分治疗前 28d 56d 治疗前 28d*治疗组 75 17.15±4.99 2.18±0.64 1.66±0.38* 99.37±19.73 82.30±15.27* 75.31±11.5*

目前R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总体来说胃食管反流损害食管黏膜,主要为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与胃连接的膈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反流物能力下降,胃排空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的[3],近几年研究表明,RE的发病率与食管组织NO含量呈正相关[4],NO含量升高可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加重食管组织的炎症反应,扩张上皮血管,导致反流。

埃索美拉唑属于新一代壁细胞中质子泵抑制剂,是奥美拉唑的S型旋光型异构体,主要治疗中重度RE。其作用机制主要为特异性靶向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且作用较奥美拉唑持久,作用24h内彻底长时间抑制胃酸分泌及被其激活的胃蛋白酶[5],避免激活的胃蛋白酶对食道黏膜的损害。在临床治疗中属高强度抑酸药物,应用较为广泛。西沙比利属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是一种新型促动力剂。可通过非多巴胺及非血清素通路选择性作用于胃肠肌丛的神经节乙酰胆碱受体,促进释放乙酰胆碱,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抑制反流;另外还可加强胃动力,协调运动胃窦、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加速胃蠕动排空,从而抑制胃食管反流。

本文中治疗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和西沙比利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证明埃索美拉唑与西沙比利联合服用具有协同作用,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同时促进胃排空,协同抑制反流。可迅速持续缓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张禹,杨沈秋,刘定,等.升清降浊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1例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6):10-12.

[2]徐小平.埃索美拉唑、西沙比利单用与联合应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疗效观察〔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4(4):306-307.

[3]党海燕.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87-188.

[4]林矫.奥美拉唑联合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2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55-56.

[5]黄一鲜,张冬琼,黎琮毅.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进展〔J〕.内科,2012,7(1):61-63.

猜你喜欢

沙比利美拉唑食管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联用莫沙比利,瑞巴派特的有效性效果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分析
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探析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观察
莫沙比利加谷维素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分析
埃索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片和黛力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0例
铝碳酸镁片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3例
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