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2014-09-05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养老机制老年人

李秋迪,左美云,何迎朝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872)

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研究*

李秋迪1,左美云2,何迎朝1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872)

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等新型网络技术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社区的老年人获得社会资源提供了便利,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基于不同类型老人服务对象的四种服务模式,以及基于不同社区类型的四种服务模式,即金夕社区、白领社区、职工社区和老旧社区四种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老年人需要的为老服务内容、基于不同社区的新型网络环境下为老服务机制,以及不同服务内容对应的机制。

新型网络环境;老年人;社区服务;模式;机制

一、引言

我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社会,作为老年人社会生活最主要场所的社区可以让老人的养老实现“不离巢、不离家、不离伴”,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成为非常重要的养老方式。在对社区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社区引进了信息化的手段服务于社区管理和社区为老服务事业上,如电子医疗系统、“一按灵”紧急救助呼叫系统等,提高了为老服务水平和效率,对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社区工作要寻求有效方法,以激励、协助和教育社区居民采用新方法,学习新技术[1],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形成了泛在的新型网络环境。新型网络环境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社区的老年人获得社会资源提供了便利,为老年人服务社会提供支持,并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那么,在新型网络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和社区,社区为老服务模式有何不同?相应的为老服务机制应当如何设置?本研究试图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二、社区信息化研究现状

社区信息化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信息化服务理论传入我国,从此开始了有关社区服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随着ICTs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期望这些新技术可以用来改进社区服务[1]。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区信息学、电子政务、社区网络等角度对社区信息化进行了研究。Gurstein提到社区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这个新的研究领域,认为社区信息学就是利用ICTs技术带来的机会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途径[2]。社区信息学研究涵盖了如电子商务、社区与居民网络、社区技术中心、电子民主、文化提升以及在线参与[3]。Stephen Musgrave研究了地方政府提供的社区门户网站改善和支持居民生活方面的程度,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探索了地方政府通过门户网站的方式提供网络服务渠道对居民生活的支持和维护[4]。全毛红从电子政务和平台设计的角度将网格、GIS、统一身份认证等概念引入到城市社区管理中,从而形成基于网格、GSI模型的虚拟社区,服务城市管理[5]。社区网络的概念在北美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资源协调等很多方面来促进社区的发展,从人机交互的角度研究了移动社区网络技术在服务支持、教育、文化再造等社区活动的应用[6]。

社区信息化的内容一般包括五个方面:即社区的“五化”: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7]。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和评价方面,万文杰用实证的方法就社区信息化对社区沟通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论是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上对社区沟通满意度有显著提升作用[8]。吕学静等以老年人服务体系信息化为出发点,对苏州、哈尔滨、青岛、广州四个地方的社区为老服务模式进行了总结,按照“管理主体+运作主体+网络工具”的方法提炼概括网络在我国现行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模式,探索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运作主体、老年人及网络工具应用的优势互补方式[9]。

在对上述文献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社区信息化进行了探索,但是关注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化方面的文献比较少。随着新型网络环境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应该受到更多关注。

三、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社区为老服务模式研究

有学者按照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将其社区照顾体系大致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社区居家养老照顾体系——针对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另一个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针对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0]。有部分城市也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实践中,探索与创新出了多种有益的养老服务模式,如居家养老服务式、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11]。

总结现有的有关养老模式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虽各具特色,在实际运行中又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如:在服务对象方面,基本上都按照老年人的年龄、收入、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了区别对待,使得提供的服务更加人性化;在所涉及的项目内容上,基本覆盖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个人发展等方面;在服务提供的方式上,实行有偿服务与货币补贴、“服务券”补贴相结合;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福利彩票和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资金。

下面我们重点从基于不同情况的老人以及不同类型的社区两方面对新型网络环境下的为老服务模式进行探讨。在对新型网络环境下的为老服务模式进行探讨之前,我们综合社区老年人的身体自理状况、年龄阶段、家庭状况对老年人进行了重新分类,以便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为老服务。同时,我们从社区的数字化程度和社区老年人的比例两个维度对社区进行了分类。在对老年人和社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基于不同情况的老人以及不同类型的社区两方面对新型网络环境下的为老服务模式。

(一)社区为老服务对象的分类

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反映老年人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指老年人能够独立完成进食、翻身、大小便、穿衣及洗漱、自我移动等五项活动的能力。有学者将完全自理定义为,老年人不依靠外人,能够独立完成以上日常生活中的四项及以上的活动;将半自理定义为,老年人在以上五项活动中三项不能独立完成;完全不能自理是指老年人独立无法完成以上五项活动[12]。

表1:老年人分类表

根据联合国1982年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60-69岁年龄阶段的人被称为低龄老人,70-79岁年龄阶段的人被称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的人被称为高龄老人。根据老年人的家庭状况,可将老年人分为孤寡、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和正常老人。

参照上述词汇的解释,我们根据需要关注和照顾的程度,将社区的老年人分为四个不同类型的老年服务对象。一类老人指能够完全自理或低龄的老人,二类老人指中龄或失独、空巢的老人,三类老人指孤寡或半自理型老人,四类老人指完全不能自理或高龄老人,如表1所示。相对应的,我们就有四种为老服务模式,分别是一类老人服务模式、二类老人服务模式、三类老人服务模式和四类老人服务模式。

(二)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模式的投射图

图1 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模式的投射图

注:①E-shopping——网上购物,E-entertainment——在线娱乐,E-learning——网络课堂,E-exhibition——在线作品展览,E-management——电子政务,Emergency rescue——紧急救助E-monitoring——电子监控(特指在老人家中),E-health——电子病历、在线医疗,E-communication——精神慰藉、情感交流,E-nursing home——居家照料、家政服务,E-service——网上订餐、订水、缴水电费。

②一类老人指完全自理或低龄老人,二类老人指中龄、失独或空巢老人,三类老人指孤寡或半自理型老人,四类老人指完全不能自理或高龄老人。

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等新型网络媒介的出现,使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在社区养老过程中,这些新技术可以为社区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条件、家庭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层级的服务。如图1所示,新型网络技术环境包括互联网、电信网(主要是无线网)、社交网及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媒介,可以为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为老服务内容,具体来说:

(1)一类老人服务模式:社区内的一类老人(完全自理或低龄老人)可以在社区网站上进行E-service(网上订餐、订水、缴水电费)、E-shopping(网上购物),E-entertainment(在线娱乐)、E-learning(网络课堂)、E-exhibition(在线作品展览)、E-communication(精神慰藉、情感交流)等活动;

(2)二类老人服务模式:二类老人(中龄、失独或空巢老人)可以通过新型网络环境实现E-health(电子病历、在线医疗)、E-entertainment(在线娱乐)、E-learning(网络课堂)、E-communication(精神慰藉、情感交流)等有益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服务;

(3)三类老人服务模式:三类老人(孤寡或半自理型老人)可以通过新型网络环境实现E-nursing home(居家照料、家政服务)、E-health(电子病历、在线医疗)、Emergency rescue(紧急救助)、E-monitoring(电子监控,特指在老人家中)的服务;

(4)四类老人服务模式:四类老人(完全不能自理或高龄老人)可以通过新型网络环境实现Emergency rescue(紧急救助)、E-monitoring(电子监控,特指在老人家中)、E-nursing home(居家照料、家政服务)等。

同时,社区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可以通过新型网络环境实现E-government(电子政务)以及物业管理等。

(三)社区的分类

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医药学等角度对社区为老服务进行了剖析,社区为老服务常用的理论视角有活动理论、次文化理论、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福利多元理论、社区照顾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等。在社区养老模式的理论探讨上,杜翠欣在总结了老年人的需求和社区服务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五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构建了一个以社区照顾为主、以社区活动为辅,以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现有的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虽然将社区作为统一的分析单元,但并没有将养老模式与社区的特点区别对待进行研究,而不同的社区老年人比例不同、数字化程度不同,养老模式和机制必然不同[13]。

社区的划分维度有很多种,有学者将从空间区位、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人口社会经济属性的分布特征等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将北京市的居住社区分为6个类型:旧城四合院街坊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单位大院、经济适用房社区、廉租房社区、普通混合社区[14]。鉴于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是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和机制,所以从社区的数字化程度和社区老年人的比例两个维度对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社区进行了划分,将社区划分成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分别是:

图2 新型网络环境下的社区类型

数字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比例较高的社区,我们命名为金夕社区;

(1)数字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比例较低的社区,我们命名为白领社区;

(2)数字化程度较低、老年人比例较低的社区,我们命名为职工社区;

(3)数字化程度较低、老年人比例较高的社区,我们命名为老旧社区。

(1)金夕社区

金夕社区是指老年人比例较高、数字化程度也较高的社区,这类社区的老年人中高级知识分子较多,文化层次、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在社区服务需求方面,已经由生活照料为主向信息化、智能化的医疗服务、精神服务需求转变。我们调研的A社区就是这种类型。

(2)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是指老年人比例比较高、数字化程度比较低的社区,这类社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人口结构复杂,低收入群体居多,还普遍存在着无人管理、服务管理资金不足、周边环境差、治安状况不好等问题[15],社区为老服务较为滞后,信息化为老服务水平低且较难开展。

(3)白领社区

白领社区是指老年人比例比较低、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社区,这类社区一般年轻人居多且收入较高,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是给社区里的年轻家庭带孩子,社区信息化配套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较好,为老服务信息化有较大开展空间。我们调研的C社区就是这种类型。

(4)职工社区

职工社区是指老年人比例较低、数字化程度也较低的社区,这类社区年轻人居多,但多为体力劳动者,收入不是很高。居住在该类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程度也较低,该社区的老年人关注的为老服务需求层次相对较低,社区信息化程度较低,为老服务信息化程度更低。

(四)新型网络环境下的不同类型社区的养老模式

根据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模式的投射图,结合四类社区的特点及我们的调研结果,可以得出新型网络环境下的不同类型社区的养老模式,如表2所示,具体来说:

(1)E-government(电子政务如民政、劳保、计生、社区综合管理等)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各个社区基本上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

(2)金夕社区除了E-monitoring(电子监控,特指在老人家中)可能还没实现之外,其余信息化为老服务内容基本上全部提供;

(3)E-nursing home(居家照料、家政服务)、E-health(电子病历、在线医疗)是职工社区和老旧社区急需增加的服务项目;

(4)E-communication(精神慰藉、情感交流)、Emergency Rescue(紧急救助)是职工社区、老旧社区及白领社区都急需增加的服务项目;

(5)职工社区和老旧社区的为老服务还处于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仅实现了社区管理的初步信息化,而其他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内容,如E-service(网上订餐、订水、缴水电费)、E-shopping、E-entertainment(老年在线娱乐)等服务方式还不到位,尤其是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方面的服务内容尚有待进一步提升,使信息化不仅能够服务于老年人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也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的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表2:新型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模式

四、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机制研究

通过四种不同特点社区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夕社区是信息化为老服务的理想社区代表,老旧社区要努力通过相应机制实现为老服务模式向金夕社区的转变;职工社区要提高数字化程度,通过相应机制实现为老服务模式向白领社区转变,而白领社区要充分利用其信息化基础设施,向为老服务方面倾斜,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满足老年人生理和精神层次的多方面需求。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制方面,郭风英从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主体的供给的角度,结合宁波市江东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提出了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的行政机制、政府购买服务的准市场机制、服务机构微利服务的市场机制、政府与志愿者合作供给的志愿机制和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合作供给的自治机制等多种供给机制优势互补、互动合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机制[16]。Leung等认为老年人退休资源中有六种资源与老年人生活的幸福度相关,其中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两种资源是决定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的最重要的两种资源[17]。

所以,这里我们按照老年人支出比例的维度对社区为老服务的机制进行了划分,支出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市场机制、准市场机制、自治机制、行政机制和志愿机制。

(一)基于不同类型社区的为老服务机制

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信息化为老服务的机制也不相同,如表3所示:

(1)行政机制是各个社区为老服务的基础;

(2)职工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主要是行政机制和志愿机制,在安全服务方面可以借鉴自治机制,由于职工社区的老年人比例低,数字化程度低,所以生活服务很少采用市场机制,医疗服务内容在逐渐走向准市场机制;

(3)老旧社区情况比较复杂,生活服务和医疗服务可以采用市场机制和准市场机制,由于老旧社区基础社区条件薄弱,人口结构复杂,安全服务一般都采用社区自治的机制,而且亟需增加志愿机制提供公益服务;

(4)白领社区的特点是老年人比例低、数字化程度高,这种社区的生活服务可以采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医疗服务已经实现了准市场机制,安全服务也实现了准市场机制或自治机制,可以增加志愿机制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

(5)金夕社区的特点是老年人比例高、数字化程度也高,这种社区的各项服务都能通过相应机制得到较好地执行和实现。

表3:基于不同社区的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机制

(二)不同为老服务内容对应的服务机制

根据表3中对社区为老服务机制的划分,结合我们对老年人类型的划分,我们得出以下建议,具体如表4所示:

(1)对于社区内的E-nursing home、E-service、E-shopping、E-communication、Emergency Rescue、E-monitoring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准市场机制来实现;

(2)E-communication、E-entertainment、E-learning、E-exhibition可以通过志愿机制来实现;

(3)E-government这些公共服务都是通过行政机制来实现,而E-health、E-learning、Emergency Rescue目前在社区内很多都是通过行政机制来保证和实现的;

(4)E-communication、E-government也可以通过自治机制来实现。

表4: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机制与内容

五、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形成了泛在的新型网络环境,新型网络环境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社区的老年人获得社会资源提供了便利,为老年人服务社会提供了支持,改善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目前我国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的模式、机制,总结得出了基于不同类型老人的为老服务模式、基于不同类型社区的为老服务模式、新型网络环境下社区为老服务模式的投射图、基于不同社区的新型网络环境下为老服务机制、新型网络环境下不同为老服务内容对应的机制等。本文研究所用的调研案例选取还只集中在北京市,还没有扩展到全国其他省市,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的调查走访其他省市的社区,以补充和完善已建立的模式与机制,并对我们提出的模式、机制进行评价和验证。

[1]Bannon,L.J.&Grin,J.New Technology,Communities,and Network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Orchestrating Chang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1(18):35-49.

[2]Gurstein M.Flexible networking,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J].First Monday,1999,4(2).

[3]Lentz,B.,Straubhaar,J.,LaPastina,A.,Main,S.and Taylor,J.Structuring Access:The Role of Public Access Centers in the“Digital Divide”[C],Paper submit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0.

[4]Musgrave S.The community portal challenge——is there a technology barrier for local authoritie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4,21(3):261-272.

[5]全毛红.城市社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Carroll J M,Rosson M B.Theorizing mobility in community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8,66(12):944-962.

[7]张迎燕.城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实现途径研究[R].重庆:重庆大学,2007.

[8]万文杰.社区信息化对社区沟通满意度之影响研究[R].杭州:浙江大学,2006.

[9]吕学静,江华.网络在城市老年人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模式研究[R].社会保障研究,2012(4):56-60.

[10]谭樱芳.建立与完善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体系研究[R].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1]高红.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2-47.

[12]朱婷.我国民办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R].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R].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14]高晓路,颜秉秋,季珏.北京城市居民的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合理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1274-1281.

[15]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北京蓝皮书.社区[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郭风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研究——以宁波市江东区社区服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1(1):51-55.

[17]Leung,C.S.Y.&Earl,J.K.Retirement Resources Inventory:Construction,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1):171-182.

(责任编辑 李保林)

D632.1

A

1671-0681(2014)02-0118-04

李秋迪(1981-),女,河南济源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左美云(1971-),男,江西南昌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商学院博士生导师;何迎朝(1980-),女,甘肃高台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3-11-07

本文的研究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265、7097113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Z18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12009)、教育部新世纪人才(NCET-10-0810)项目的成果。

猜你喜欢

养老机制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