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之:议论文

2014-09-0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自然段

【解题钥匙】

议论类文言文都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示主张为主要内容,都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都以解疑释惑、消除疑虑为主要目的。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各种古代散文体式纷纷登场,如“说”“原”等都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过。今后这类文章还有增加的趋势,考生要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未雨绸缪,加强对各种文体的阅读训练,才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一、关注文体标志,明确阅读指向

1.“论”一般都从正面立论,阅读这类文言文时,考生要把重点放在找中心论点、梳理主要的论据上。如阅读《过秦论》时就要先通读全文,找到表明作者主要的观点的句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后按历史线索梳理秦由兴到亡的主要历史事实,体会史论文论据充分,气势充沛的特点。

2.读“说”则要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的手法和技巧上,体会文章内容的丰富和手法的多变。如阅读《捕蛇者说》就要重点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社会现实,通过层层推进突出主题的手法。

3.读“辩”首先要明确驳论点,然后分析其辨析真伪的手法。如阅读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要先找出作者树立的靶子:成王以桐叶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后分析作者论述天子不可戏言之谬的方法。

4.读“原”则要抓住事物的本源,然后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如阅读欧阳修的《原弊》就要先搞清楚“弊政”的根源是统治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然后再去梳理探究其推论的思路和方法。

5.读“书信”首先要先读懂写作背景,明确书信的对象,然后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作者的写信目的,最后还得分析作者的褒贬与情理的表达等。

6.读“赠序”首先要明确文章因何立论,阐明了哪些观点。赠序的写作对象具有特定性,阅读赠序,考生要明确受赠对象及其身份,辨明赠者和受赠者之间的关系,辨明赠序的类型,这样便于把握文意,掌握主旨。

7.读“奏议”要注意把握其结构,古代奏议有上书谏议、指陈时弊、规劝帝王等内容,但一般来说,奏议都是一事一议。奏议用于向皇帝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答复询问,所以所有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基本上按照“条陈事项——提出明确的论点——举事例论证”的结构行文。

二、辨析表述语言,锁定中心论点

这几种文体都是论说文,都有中心论点,但不同的文章,中心论点呈现的方式不同。阅读时,考生要从文句中区分出表述观点的句子,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中心论点。如《师说》一文中表述师之职责、从师原因、从师标准、从师必要、从师榜样等的句子都是观点性的句子,但都受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统摄,所以该句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三、抓住论证思路,梳理主要论据

除了中规中矩的论,其余几种体式都比较灵活自由,有杂文、随笔的特点,所以考生要学会梳理二级信息论据,(论点是议论文的一级信息),紧紧抓住文章的论证思路,分类梳理论据。如阅读《师说》一文,考生只要抓住“先立后破,破后再合”的行文思路,就能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第一自然段从正面论述论据,第二自然段从反面举例,第三自然段从正面举例,第四自然段交代缘由。

四、调动阅读积累,品析论辩艺术

考生在阅读议论文时要调动平时的阅读积累,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知识,对句意及文意进行准确的归纳或判断。一般来说,议论类文言文的论证手法多为归谬法、比喻法、类比法。如读欧阳修的《纵囚论》最后一个自然段:“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考生可以联系归谬法的论证思路,识别这种论证手法,从而进行文意的疏通、信息的筛选、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选自《逊志斋集》)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其虑之未周欤(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罚,引申为灭亡)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通“机”,机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本文中间一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本文末段用良医、良巫不能谋己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 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把罪人杀死)

B.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躲避、推脱)

C.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实在、的确)

D.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提拔、提升)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有来言于阁下者/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蹈水火者”的险境作比喻,表明作者自己处境和情势的危急,抒发了渴望得到宰相帮助的急切心情。

B.全文紧扣“势”和“时”作文,讲究行文变化,恳切的言辞将作者迫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C.针对有人所说的“时不可”,作者逐层剖析,巧用比喻,并且运用了强烈的反问语气,驳斥了“时不可”的荒谬。

D.本文虽为求助之言,但作者写得不卑不亢,毫无屈媚之态,感情看似低沉,实则暗含自信。人生之途多舛,求人举荐、望人援手,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所难免,青年学生应以此文自勉。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向 上 书 及 所 著 文 后 待 命 凡 十 有 九 日 不 得 命 恐 惧 不 敢 逃 遁 不 知 所 为 乃 复 敢 自 纳 于 不 测 之 诛 以 求 毕 其 说 而 请 命 于 左 右。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自然段
恰当使用论据
美丽的秋天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