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技巧 分析效果

2014-09-04刘许强李雪松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抒情诗句答题

刘许强+李雪松

【考点梳理】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二是表现手法,三是抒情手法。

2013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方式主要有5种:

1.(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2.(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2013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4.(2013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5.(2013年高考语文重庆卷)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上5种题可分为提示问和非提示问两类,提示问是指题干中有限定具体分析角度的提示语的问法。第1~4四个题都是提示问类题,第5题为非提示类问题,即只在题干中以“手法”一词标示是分析手法题,不再有其他任何限定具体分析角度的提示语。

【解题技巧】

一、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

1.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情、怀古伤今),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主要是指景物描写。包括衬托——正衬、反衬(如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对比描写,白描,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侧面虚写或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以自己写对方),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想象联想、色彩描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远景近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双关(谐音双关)、设问、反问、用典、叠字、互文、反语等。

4.篇章结构。包括开门见山、小中见大(以小见大)、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画龙点睛、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情景分写或合写等。

二、按照程序、模式答题

步骤一:用术语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阐述这种手法是怎么运用的。(阐运用)

步骤三:此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析效果)

如2013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第8题:“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这是要求对“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一句的妙处进行分析。竹梢随风摆动在茶碗中有倒影,风吹竹叶的声音与袅袅升起的烟缕相伴而来。可以看出这一联的画面感与动感比较强烈。考生要着重对“细从”“轻逐”这两个动词进行分析描述。通过具体分析,即可分析出这一联的妙处在于其营造的动态感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可以按步骤答题:这一联运用了全联视听结合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一)。“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步骤二)这一联生动地描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生活的闲适。(步骤三)

三、准确答题二原则

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

1.分问则分答,合问则分点回答。如2013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4题第(2)小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这是一道分问题,命题者把出处和用意这两个要点分解为两个小题。对于这类题,考生要依照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作答。而201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14题的第(3)小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是一个合问题,是将分析虚实相生手法涉及的三个小问题“哪些句子是虚写之景?哪些句子是实写之景?虚写之景与实写之景有怎样的关系?”合成一个大问题。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则要坚持分步分点作答。

2.分析表达技巧一定要到位,语言力求优美有诗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时,考生既可简洁解释诗句意思,也可在自己的分析中使用原诗关键词语。如2013年高考语文四川卷第13题第(2)小题要求分析诗中“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的妙处。此题出题角度具体,考生可作答如下:“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作者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和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参考答案中,对前两组对比运用了简释句意法分析,而对第三组时间上的对比则运用了原诗关键词,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简释句意法和选词穿插法来分析,可收到全面而又简洁的表达效果。

【答题误区】

一、泛泛而谈,虚多实少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诗句本身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切不可不加分析地空对空作答,而应该结合诗句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诠释,让结论有据可依。如谈到形象生动,就得结合诗句讲清楚形象在哪里,生动在哪里。

二、单纯地以翻译代替鉴赏

诗歌鉴赏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命题者不可能仅仅让考生去翻译诗句,虽然翻译诗句也是常见的答题的一个环节。所以考生如果本末倒置,只译不赏,是无法得到高分的。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赠花卿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后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

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囗]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

同黄香石诸子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

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尾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龙吟

章 楶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注]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当时,苏东坡被贬谪黄州。

1.章词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一句对杨花的刻画之工非同寻常,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章词和苏词都提到了一个“泪”字,试比较其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欲与元八卜邻①,

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选择作邻居。②墙东:《后汉书·逸民传》有“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语。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1.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他讲了哪些理由呢?试简要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抒情诗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六一来了
邀你来答题
春 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