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如其人

2014-09-02刘文霞

中小学德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道德教育心理

摘 要:作为新时期德育研究的先锋,班华先生立足时代前沿,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开创了中国道德教育的新时代;作为构建新中国德育思想体系的栋梁,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育—道德教育”思想并搭建了理论框架;作为中国道德教育理想的筑梦者,以坚定的德育信念铸就心中的德育理想——“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班华先生用质朴平实的言行诠释了“道德”,更用其自然真实的言行书写了“道德”,成为新中国德育的一代宗师。

关键词:班华;学术思想;现代德育;心理—道德教育;人生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06-04

大德必寿!而德者,必有善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聆言瞻文足以得其为人。吾师班华先生半天朱霞,厚德载物,默默耕云播雨在新中国道德教育的田野上,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言之成文,载道咏志,行而甚远。

一、温故鼎新:新时期中国德育研究的先锋

百世之师有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然而,温故知新继而鼎新者,可谓大师!鼎新是对已有认知的一种继承性超越,更是对既定认知的一种批判性发展,它是思想生命的源泉。鼎新者不仅仅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更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坚定的历史担当。潜心治学于中国道德教育研究的班华先生,自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了然于胸,也更加深明其意。时代需要真知灼见,真知灼见亦需要时代。新中国新的历史时期下,思想解放焕发了德育界学术研究的生机,然而,中国道德教育路在何方?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德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爱因斯坦曾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班华先生立足于时代的前沿,提出问题,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开创了中国新时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局面。十年磨一剑,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现代德育论》一书,不仅是对时代命题的解读,更是对中国道德教育研究的贡献。

正如班华先生所预见的,“现代化作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历史变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趋势”[1]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应的德育实践与德育理论”[2]。而“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德育”[3]。其精髓就在于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这是现代德育有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实质。历史已证明,“现代德育”的确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并且是推动人类历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不仅是因为“现代德育”在时间意义上相对于传统德育,更重要的是,“现代德育”具有现代性,是德育现代化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德育”是从传统德育中发展而来的,它既含有传统德育中值得弘扬的优秀成份,又强调以瞬间的现在为中心的现时代的社会—文化结构,是主体—发展性的德育,也是历史的与现时的集合。班华先生从“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两个维度对现代德育给予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但他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探究结论上,而是站在未来人类发展的高度,以民族精神与全球视野两方面来思考现代德育,提出并辩证地论述了“现代德育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4]。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在发展,世界文化在交融,美美与共,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将人类带入合作、共赢、和谐的轨道上来,每一个人都将是世界公民。面向世界公民的德育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确立全球意识、世界眼光,理解与弘扬本民族优秀的德育传统,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培养在思想、道德、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方面都现代化的现代人。这是中国道德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不仅给中国德育研究提供了视野更为宽阔,立意更为高远的研究路径,而且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传统推向了世界,同时,也让中华文化在汇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得到淬炼!“作为教育理论也应当高于教育实践、引领教育实践,作为教育研究更应立于理论的前头、领先于教育实践”[5]。班华先生对于中国德育事业前瞻性的规划,在十年后的新世纪初遇见了知音,世界德育论坛的著名学者内尔·诺丁斯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一书中阐发了共识。“德不孤,必有邻”,班华先生若不曾怀有民族认同、国际责任、历史担当,怎会提出这般高瞻远瞩的见解?其德育思想怎会在学术界得到云集响应?又怎会在德育实践中生根开花?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德育理论都大量引进与借鉴苏联学者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都带有明显的苏联烙印,批判杜威教育思想的意识形态斗争也在德育领域中延伸。直到1976年,才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看到了德育理论复苏与发展的曙光。1980年,班华先生在《教育研究》上发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一文,在国内较早论述了德育过程,继而在《现代德育论》一书中设专章论述了德育过程结构或德育过程组织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现代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的实质是育德性,对“德育课程”和“关于德育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区分。提出了“隐性德育课程”,并专门从隐性德育课程的缘起、特征、功能、分类、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这是承前启后的研究结论,拓展了新中国德育研究的内容,进一步推进了新中国德育研究的进程。班华先生的现代德育理论在当时对于中国德育的发展及德育体系的建构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许多学术研究者仍深受启发。

思想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温故鼎新,正是因为有了视野的高度与思考的深度,思想才得以延续长度,释放出温度。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德育研究。当我们分享与感慨新中国德育研究之生命的壮美时,更应该感谢这片壮美之景的创造者与耕耘者。

二、衔华佩实:新中国德育思想体系的栋梁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言学之人自当损有余而补不足,文质双修,至于成德,实仍是不期然而然的事。恰如孔夫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怀德,内在冰壶玉尺的人格品质决定了其外在言谈举止必定不同流俗。君子更执德而弘,通过释放道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道同德合。班华先生怀质抱真、仁厚宽爱、温文尔雅,治学于新中国道德教育,文思传德,衔华佩实,君子之誉,实至名归。

常言道:“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人心是一种人之存在在精神层面的表达,“精神是主体生命活力的体现,是主体生命的秩序,它在生命有机体中是一种精髓、精华,更是一种性格、气质特征” [6]。换句话讲,精神品质反映人的心理世界,体现人的存在状态。关照人心也就是关怀人之心理世界的丰富与完满,其终极目标就是班华先生所讲的“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7]。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洞悉到幸福的真谛,只有那些宅心仁厚、内心完善之人才会知道,幸福的程度是与精神品质或者说与精神境界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孔夫子对颜渊赞誉有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而孔子本人更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谁能说这种内心精神的品质不是一种德高行贤的体现?心胸豁达之人常有宽宏大度之德;兰心蕙性之人常有高节清风之德;内心纯真之人常有赤诚相待之德……不经意间,“心”已然进入了“德”的范畴。博尔诺夫曾言:“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受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成人教育,而且需要持续的、真正的、涉及人在其道德品格方面的教育。”[8]因而,教育应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活动,也应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9]的活动。班华先生质朴、本真、笃定,始终在谦虚平和中沉思至理,在平凡自然中践行美德,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无不蕴含着“心”的纯真,“德”的淳厚,“行”的朴实,就如同他的道德人格。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班华先生参加修订《德育原理》一书时,便在其中初步阐述了“德育与心育”;1991年在第5期的《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心育刍议》一文;随后在1994年,班华先生主编出版了《心育论》,书中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心育”,并将“心育”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生成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即“心理—道德教育”,也可以说诞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具有基础作用的心理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道德教育对心理教育的引导作用,如此,心理—道德教育不仅为心理教育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为德育学科体系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且也为提高教育实效提供了一种思路。

班华先生心育与德育一体化的教育思想与其长期关注班主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心育是德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德育的关键途径之一,而班主任这个特殊的施教群体,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世界的完善与道德品质的陶冶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而言,心育、德育、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密不可分、彼此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其中任何环节的缺失或者不到位都会影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10]进一步而言,关心学生的健康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而关心学生健康并非单纯指关心学生生理上、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心理上、精神上、道德上的健康,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11]这也就是为什么称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原因所在。既是道德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工作者的班华先生有着对德育事业执着的热爱与热情,也有着师道之本的深深的“教育爱”,这是为师者的良知与责任,是为师者人格品质的体现,更是为师者的一种高度的教育自觉。大爱无言却沁入心灵,和风细雨,滋润至深。凭借着这份爱,足以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德育的世界,走进教育的世界。真诚与真实让思想言近旨远。从上世纪末至今,班华先生陆续发表了班主任工作研究的系列成果,《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高中班主任》等著作为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进程。

思想的力量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宏大的体系或者有多么累牍的篇幅,而在于它划破寂静深沉的夜空时的那一道穿透人心的光亮。因为思想,变化在发生,因为思想,人类在前行。正如爱默生所言:“惟有在最深沉的黑夜中,才得以看见最闪耀的星辰。”班华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就是“那一道光亮”,就是“那一颗星辰”。

三、陶熔鼓铸:中国道德教育理想的筑梦者

夫子有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育是孔子一生钟爱的事业。孔夫子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也是班华先生心系中国道德教育,怀揣中国德育理想的真实写照。

没有梦想的事业就如同一架没有引擎的飞机,无论工艺如何精湛,也无法一飞冲天。中国德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梦想的力量。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是中国德育的筑梦人,班华先生以其坚定的德育信念铸就着心中的德育理想——“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12]。

人生本应是幸福的,幸福也理应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面对幸福,历史上多少思想者都无私地奉献出了他们的智慧。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修,最终顿悟了幸福的真谛;百世先师孔子游学列国,最终传播了幸福的种子;革命导师马克思伏案疾书,最终揭示了幸福的本质;而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投身革命、指点江山,最终实现了人民幸福……殊途同归,虽然角度不同,但目标却只有一个,就是谋幸福。这些圣贤所谋之幸福皆是一种大幸福,与个体人生的小幸福不同,他们的理想旨在实现群体人生的幸福,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实现群体人生幸福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人生的幸福。历史在发展,思想在延续,相同的问题也引发了班华先生的思考,也更坚定了先生“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的教育信念与德育理想。

人是生命的存在,是生理生命与心理生命的合体,是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也可以说,是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的统一,而后者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命的品质,影响着人生的幸福。道德生命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引领,需要有“精神关怀者”,因此,实现幸福,教育责无旁贷,德育更是义不容辞。关注道德生命是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的一种体现,班华先生提出“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人的心理机能优化,生命潜能充分发挥;精神生活丰富,精神健康发展;整体人格素质与各项心身素质,以及各项心身素质之间,都彼此联系、和谐发展”,[13]并极力提倡“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当教学这个教育活动中最为主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成为道德事业时,也就意味着教育彻底实现了教育性、育德性,教育教学中的一切因素都在向着教育的最高目标——道德全程运动。同时,教学成为德育事业也避免了学校教育因德育以专门的教育形式呈现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生存教育轻存在教育、重技术传授轻价值引导等问题。而事实上,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14]。如同花苗既需要温暖的阳光,又需要甘甜的雨露一样,只有让“授业”与“传道”共同参与到主体生命的成长进程中,道德生命才会健康地、和谐地成长与发展,才会一点一点体会幸福的温度,一步一步抵达幸福的港湾。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没有达到把‘教学视为道德事业这个境界,但让教学成道德事业,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15]。当教学成为道德事业的时候,学生的幸福旅程便开启了。为此,班华先生一直关注中小学德育实践,不辞辛劳地深入教育一线,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展探讨,亲切交流。出版了大量既理论深厚,但更具实践操作性的德育著作,如《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等。同时,班华先生也注重德育事业新生力量的培养,通过教学与讲座,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服务于人生幸福的德育理想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正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马克思曾言:“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正是因为有了班华先生这样深爱德育事业,献身德育实践的人以及更多深受班华先生影响的人,新时期中国道德教育事业才会更加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其实,也可以这样讲,幸福已然在我们身边,幸福已然在我们的生命里,因为“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的梦想已经被点燃,无怨无悔的热爱与脚踏实地的践行正在为梦想绽放积蓄力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真正的道德不是那些为了道德而道德的虚像,相反,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在平凡中真诚流露的本真。这样的道德才具有感染力。而德行的培育更不是靠讲大道理就能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在生活中不断地被熏染,不断地积淀,不断地操行的过程,班华先生用其质朴平实的言行诠释了“道德”,更用其自然真实的言行书写了“道德”,与其说班华先生精勤治学于新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不如说,班华先生是在用真“心”、用实“行”、用其全部的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量无私地浇筑着中国道德教育事业。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功无量。班华先生的德学风范溢于言表!喜迎先生耄耋之寿,祝愿班华先生安康幸福!

参考文献

[1][2][3][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1,8,13.

[5]班华.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J].教育研究,2013(2):56.

[6]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7][12][13]班华.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92.

[8]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

[9]班华.我的心理教育理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

[10][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82.

[11]班华.班主任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操作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11.

[1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5.

[15]班华.让教学成为道德事业[J].教育研究,2007(2):15.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道德教育心理
郭会卿教授基于“浊毒”学说治疗痛风经验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心理小测试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