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4-09-02宋晔

中小学德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弟子道德教育道德

适逢恩师班华先生八十寿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策划了一组专栏文章,纪念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卷首语。

“你是人间四月天。”

脑海里竟一下子蹦出林徽因的这句诗,虽然未必十分贴切,但用来概括先生的德育理念、教育思想及给人的印象,却再合适不过。

当年,宋朝理学大师程颢在汝州讲学,他的弟子朱光庭听得如痴如醉,回到家,逢人便夸老师学问精妙,称自己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见朱熹《伊洛渊源录》)。

五四运动以降,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从礼俗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旧有的道德体系毁坏了,新的秩序却未建立。一方面,社会整体道德水准下降,另一方面,公众呼唤道德重建,但对道德教育并未有久旱逢甘霖般的渴望。尴尬,错位,或许来自德育本身。

“实践既是德性形成的基础,又是德育的基础。”先生道出了德育的本质,也为弥合当下社会道德重建需求与德育现实处境之间的裂隙开出了药方。

在先生看来,德育的关键不在于“说”而在于“做”在于“行”,也即先生所谓的“实践”。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先生提出了“隐性德育课程”,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却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显性课程。因为,“无痕”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德育论教授,先生毕生致力于道德教育研究,也毕生践行着道德教育,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先生从来没有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而是认为师生之间是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师要感谢学生,正是因为学生,教师才有存在的价值。教师有了高尚的德行和操守,才能担当学生“精神关怀者”的重任。先生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我们做德育的,首先自己要做有德之人。”实际上,先生也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艺术”,很好地诠释了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

先生的著述,既有对现时代社会道德境况的忧思和关切,更多的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坚持与守望;既有对德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丰富,更多的是对德育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德育、心育和班主任,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览先生的研究,无不集中于对“人”的观照和弘扬。可以说,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关于人的哲学。在先生眼里,没有教育对象,没有学生,只有“人”——有思想有感情的主体。

春日,先生携弟子郊游于梅花山,在盈盈山水间畅谈学术和人生;

冬日,先生邀弟子聚餐于家中,在融融亲情中漫话伦理和道德……

教育不仅在于围墙之内的课堂,也在于日常生活。先生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弟子,怎么做老师、怎么做父母、怎么做人。先生的学术与生活,互相渗透,互相映射,乃一体两面。他是在用“心”影响人,用“心”做教育。

“仁者寿。”真诚祝愿先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春风风我,夏雨雨我,泽被永久!

(宋晔,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弟子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弟子规
弟子规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