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旨归

2014-08-30王玉华王小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文文本

王玉华+王小东

【编者按】董旭午老师1988年登上高中语文讲坛。1993年起一直在进行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21年矢志不移,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被专家称誉为“中国倡导生活化语文并逐渐形成自己教学范式和风格的第一人”。他的理念和课堂实践令一些专家、特级教师关注和赞许,一致的评价是:本真,很实在,很接地气,又很有实效,对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颇具归真引领的实践价值。本期专题刊发一组研究文章,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思考和更深更广的实践与研究。

董旭午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语文教学策略,是指教学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要点:一是语文教学须回归生活;二是师生须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还很不够,还须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其实践旨归,即“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终极理想。下面,就结合董旭午老师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一、唤醒学生会学语文的智慧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意旨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关注读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生活,链接教师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规律,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教到根子上,回归本源处。

对接是董老师让语文教学与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手段。对接生活,文本内涵就能鲜活地站立在学生面前;对接生活情理,探究文本中词句篇存在的合理性,学生就能迅速地读文悟道。所以引导文本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与诸多生活因素巧妙对接,是“生活语文教学”唤醒学生会学语文智慧的着手点。

在教《琵琶行》时,师问:“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住宅周围真的就只生长“黄芦苦竹”吗?就没有其他可心的植物吗?诗人每天就只能听到“杜鹃啼”和“猿哀鸣”吗?就没有“黄鹂”和“鹦哥”之类的鸟吗?

为了正确理解这一问题,老师随堂呈现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走进作者被贬谪居的生活,从而理解了作者选取典型化景物来写景抒情的手法。不仅如此,董老师还让学生自述生活中的类似感受,教师也自述感受。这样用“教师生活”呼应“学生生活”,对照“课文生活”。三者紧密融汇在一起,相互激发,相互深化,使学生对作者情感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再如,《祝福》中引导学生与“鲁镇人”的生活对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引导学生关注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与读者生活对接,《老王》中链接一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苦日子”,与教师自己的生活对接等等。通过对接,文本内容被生活化,学生原有的语知和语用经验被唤醒并得到适时的补充、演绎、扩大,学生在更广泛的生活文化背景下认知文本,理解文本意义,提升了认知和鉴赏能力。

“生活化语文”不仅让学生借助联想对接现实生活,而且借助想象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生活。比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董老师抓住诗歌浪漫主义手法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展开一下想象,说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所描写的奇景”,“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到底是怎么‘飞度镜湖月的”……每一段讲解之后引出一个需要联系生活去想象的学习任务,以此创造性还原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课文生活,以生活化的活动去观照课文,使学生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揣摩课文的言语,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

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生活化语文”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力量:唤醒学生会学语文的智慧,进而形成习惯和能力,终身以之,自主独立地会学一辈子,会用一辈子。

二、唤醒学生真爱语文的自觉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语文课堂则是一个能让学生“自觉”的场所。“生活化语文教学”着意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恢复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意识,把语文学习当日子过,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更自觉,更科学,更实在,更有效,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人性,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提升境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一句话就是唤醒学生真学语文和学真语文的自觉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唤醒活学的自觉

董老师认为,语文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做到自主活学且学活,即使像作家作品、语法修辞写作知识概念、生字词等也要如此。比如,他多次提到,“鸠占鹊巢”常常被学生误写成“鸠占雀巢”,他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斑鸠、喜鹊和麻雀的个头儿,进而使他们意识到斑鸠只有占喜鹊的巢才能用得上(占麻雀的巢没有用)的道理,学生也就不再把“鹊”写成“雀”了。他就是这样引导学生走进一些词语的“出身故事”,让学生深入灵魂地记住了许多字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着眼生活、以生活反观知识的活教并教活,次数多了,时间长了,不仅使学生能生动有趣地记牢很多字音字形,也能促使他们像老师那样去活泼、有趣、智慧地活学活记一些“死知识”。

2.唤醒体悟的自觉

董老师教读课文,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自觉地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比较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比如教《荷塘月色》。教学伊始,老师即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而准确地把握朱先生写作本文的缘起,领悟文章内涵。董老师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体悟的自觉性,学生才会从课文里享受到独特的语言美,才会在会表达、表达好上真获益、获真益。

3.唤醒思辨的自觉

培养学生自主思辨的自觉是“生活化语文教学”又一大亮点。董老师强调,“教文不仅是为了教学生学好文和会学文,更重要的还在于要站立起学生的灵魂”。所以他常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课文的可思辨点,激发他们去思辨,发表独立见解。比如《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是否就一定“固先乎吾”,《石钟山记》中的“事不目见耳闻”是否就一定不能够“臆断其有无”,《渔父》中的“屈原是否该选择投汨罗江自杀”等,对这些思辨点,或举行课堂专题思辨会,或进行课前讲演,或课后写专题周记等,指导学生去自主思辨。这种延展性思辨,不仅有益于发育学生自主思辩能力,而且有益于培养和发育学生这样的习惯、精神、人格和头脑,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特级教师程振理说过,“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自觉的语文,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切身体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才能获取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幸福”。“生活化语文”唤醒了学生学语文的“自觉”,学生收获的恰恰是真爱的体验和成功的幸福感。

三、唤醒学生学做真人的心志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做真人。生活化语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深读、体验和探究,而且还通过这些教学行为唤醒学生做真人的心志。主要渠道如下:

1.深入文本,本真对话

董老师的教学坚持深入作者生活和主人公生活,与之进行真正的心灵对话。他强调:一定要用心读文本,一定要用生命和灵魂读进去!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都应建立在师生用生命和灵魂深入作者和主人公生活的基础之上。

《我的叔叔于勒》课例:

师:根据“我”爸爸妈妈的表现,请同学们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他们对叔叔于勒的态度。谁来试试?

生:讨厌、抛弃、厌弃

生:躲避、厌恶、痛恨

生:……

师:这些词有的语意相近,请大家只保留三个关键词。谁再来说说?

生:躲避、厌恶、抛弃。(师板书,示意学生做笔记)

师:很好!在语言的矿山里,最可心的矿石只有那唯一的一块,这就要看我们的语言功底了。

片段中三个词语的选择,反映了师生对话过程中对文本的深读和体悟,体现了师生课堂上历练语言的求真意识。同样,在《亡人逸事》一课中,对话讨论用两个字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加小标题、用四个字概括每一部分具体写的“亡妻”的逸事等,也有这样的特点。

不仅如此,董老师还通过课堂笔记、随堂作业来规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语言。比如教《兵车行》,老师先后就开篇理由、概括层意、第一层写个体灾难的理由、虚拟“行人”的理由、诗的主要写作特色等方面给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既抓住了解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也如随堂作业一样推动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育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历练本真扎实。

2.发掘内涵,自塑人格

许多经典课文都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时董老师总是与学生一道透过文本将它们提炼出来。学生的心灵在这些美好的人文内涵的润养下得以净化和升华,逐步形成阅读、感受、思辩、发掘、总结的自觉,自塑完善的人格。

比如教《我与地坛》,董老师立足解决一个问题:史铁生的灵魂是怎样由痛苦、麻木甚至颓废一点点站立起来的?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生与死、领悟善待生命的道理,他从引导、点拨学生理解意蕴深刻的景物描写做起,最终挖掘出关于生命意义的主旨。学生对地坛景物描写的理解与赏析过程,就是自助式发育和提升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和创造品格的过程。

这种引导学生深入、多维地思辨课文人文内涵的教学也延展到课外。课上挖掘出的人文内涵,常常成为董老师指导、督检学生课后做“青春文摘”、写“成长随笔”,进一步体验生命、思考人生的素材。

比如教《金岳霖先生》,写专题读后感谈对纯真品性和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感悟和认识;教《归去来兮辞》,写“也谈陶渊明的人生抉择”的感想周记等。这样的历练确保了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高度交融,和谐共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发育与提升。

3.凭力想象,臻于创造

董老师常常在阅读教学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平台,做想象和联想的课堂片段作文。这种语境化的表达习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评价和习作能力,促进教读与学写的自然融通,更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形成意识,养成习惯,渐进发育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董老师曾讲道:

(寒雨之夜画常春藤叶)贝尔曼到底怎么想的?又到底怎么把藤叶画上去的?他在寒冷的风雨之夜究竟吃了怎样的苦头?这一切还真就得靠我们读者用大脑去填充了。

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描写了能够展示贝尔曼美好心灵的画藤叶的场景。董老师对学生的描写作了对比评述。这个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借助想象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投入到课文生活中,感受环境的恶劣,体会作画的艰难,体味生命的多姿多彩。这种为作品补白的方式,不仅彰显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局出人意料的特色,而且具有艺术再创造的乐趣。这样的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旨归是立足于唤醒的,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董老师的实践与研究遵循了教育的本义,寻求着理性与理想的共存,并将因之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通联:江苏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文文本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