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十年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2014-08-27殷现元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主权教育部试点

殷现元

自主招生顾名思义,就是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设计、选拔和录取考生。2003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共确定了全国22所重点普通高校作为自主招生改革的试点学校,意味着自主招生作为高招政策正式推行,截至2013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本科高校已达95所,高校层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校”拓展到现在近百所高校。自主招生的几大联盟(华约、北约、卓越、京都)为争抢生源的“掐尖”大战,愈演愈烈。高校自主招生已进行了10年,十年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变迁从未停歇,从理论到实践的改革摸索也一直在进行,因此引起的各方面的争议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理论探讨也渐渐深入。集中在自主招生的内涵界定、高校自主招生的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公平性问题、自主招生的程序问题以及自主招生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对于以上的一些问题,教育部门也有所行动,比如2013年1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言明自主招生纪律,不算太长的五大项规定,一共用了六个“严禁”,并且直接给出了一道截杀令: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

一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缘起

高校自主招生源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它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五所名校校领导呼吁给高等学校一点自主权的意见,包括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邓旭初。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成为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正式被提上日程的标志。1986年3月12日,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在招生、经费、基建、人事、师资、专业、科研、对外交流8个方面扩大。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招生自主权利成为高校七项自主权之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研究和讨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为高校招生资助的改革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开辟了道路。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源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紧迫的需求,知识产权的纷争让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享受知识产权的高额利润。为此,我国提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机构非高校莫属。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仅仅依靠全国统一考试的分数已经不能挑选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特殊人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正是这种需求下的产儿。

素质教育改革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动力量。高考恢复30多年来,备受诟病的就是高考的“唯分数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希望利用高校招生政策的改变来引导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的另一个原因即对高校招生中保送生制度的不满。保送生制度至1984年实施以来出现了很多的弊端,期间堵塞漏洞的修补措施并没有制止弄虚作假现象。2001年,教育部对保送生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此后,保送生制度进入稳定期。基于保送生政策的弊端,在高校自主招生方面急需拓展一种在高考体制之外的,既能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招生质量的新的招生制度。由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开始试点。

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十年变迁

1对于“自主招生”概念的界定混乱模糊

在2003年教育部的文件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自主招生”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自主招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随着自主招生试点范围的扩大、试点内容的增加,相关的研究不断丰富起来,“自主招生”内涵的探讨也逐步增多起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例如程斯辉从高校的视角分析了自主招生的内涵:“目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在政府批准的基础上,从招生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要求,选拔适合学校特色的有特长的学生。”[1]然而郑若玲则把高校自主招生理解为高校的一项权利:“自主招生从本质上讲,是高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法人行使法律所赋予、以往却被政府所掌控的‘公共权利的一种行为。”[2]

2自主招生考核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备受质疑

教育部有关“自主招生”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探索学校自主考核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录取模式”。试点十年来,考核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比如自主招生的面试,许多人提出异议,面试题目的设计、面试专家的配备、面试标准的统一值得讨论。面试时大家看中的是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落落大方的优雅,而许多“偏才怪才”的性格是内向的,甚至在人际沟通方面缺乏经验而显得木讷羞涩。短暂的面试时间,紧张的考试氛围,如何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全方位素质,如何让考官慧眼识人才?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令人津津乐道。十年的自主招生打着偏重“综合素质”的响亮旗号,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村和边缘地区的“没见过世面”的考生拒之门外。目前许多试点高校正在通过特色招生计划来弥补这种差异,比如2012年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推出的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生源的“自强计划”。尽管这些努力是必须的,但作为高考的辅助手段,仅5%的招生比例,自主招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原本就存在并且已日趋严重的高校学生中城乡比例的严重失调呢?

3自主招生的程序问题

高校自主招考联盟成立的初始目的是为了缓解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但逐渐地人们对它的质疑是逐渐演化为“小高考”,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考生在接踵而至的高考中的发挥。2011年引起最大争论是高校联合“掐尖”,或被称为高校的“圈地运动”。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教育部一直没有很明确的说法,直到2011年1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学厅[2011]10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2年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高校的联考给予了明确的鼓励:继续探索。但同时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退出“北约”,各高校又推出各具特色的各类招生计划,但这些计划更多的着眼于自主招收的学生的未来培养计划问题,招考形式依然在探索。

4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培养方案

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使其有渠道选拔到优质而适合的生源。“优质而适合的生源”包括两种:一种是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或曰“全才”;另一种是才能突出的特长生或曰“偏才”、“怪才”,亦即那些拥有较高的、为传统智力理论所忽视的非主流智能如空间、人际、存在等智能的学生[3]。但是高校将优秀学生招进来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培养方案,也没有独特的评价机制,这显然与高校自主招生中表现的“得天下英才”的热情极不匹配,也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为此,有些试点高校开始尝试分层次或分专业招生。比如,退出“北约”的复旦大学在2012年推出“望道计划”。‘望道计划是复旦大学承担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延伸和拓展,旨在通过高质量课程和探究式学习、完备的导师制、系统的学术研究资助、丰富的国际交流体验等个性化培养手段,为相关基础学科培养领军人物。这些“计划”的推出好多是应景之作,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和方案的具体实施是关键。

参考文献

[1]程斯辉.自主招生与高校的自觉、自律和创新[J].湖北招生考试,2004(12):3.

[2]郑若玲.自主招生公平问题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6):55-60.

[3]郑若玲.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从(人文社会科学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4):141-148.

猜你喜欢

自主权教育部试点
尊重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新规发布,确保消费自主权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