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悬念”教语文

2014-08-26徐红霞

江西教育B 2014年6期
关键词:周瑜导语悬念

徐红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用“悬念”“设疑”手法,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讲读课文前巧设导语,质疑激趣。在导语中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进一步探究课文做好铺垫。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齐威王的三匹马分别比田忌的好,为什么比赛的结果却是齐威王的马总体上比田忌的马慢?”学生顿时愣住了,眼睛直盯着我,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就抓住这样的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课文内容,学生学习课文时果然特别专注。

其次,讲读课文时杂花生树,悬念重重。除了导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教学中常用的设置悬念的方式。

1.破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太阳》时,在讲完《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后羿不小心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了,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以此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阅读课文,从而证实假设,找到答案。

2.设谜: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意设疑,让学生在闯迷宫时独辟蹊径,最后柳暗花明,找到出口。如教学《草船借箭》时,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我们可以抓住“一样” “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把决定战争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我们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我们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兴趣读下去,都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教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整节课,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出口,豁然开朗,其乐无穷。

3.挖“洞”:在特定的场合下,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叫板,追求真理的品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有学生质疑:“敌人说‘飞过来吧中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是否不一样?”我故意说两个“飞”意思差不多,立刻激起了争论。我抓住了这一良好契机,鼓励学生行动起来,通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这样获得的答案与教师明确给予的答案虽然相同,但显然前者的体验要深刻得多。(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瑜导语悬念
导语
巧在开篇设悬念
阳光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