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建设发展

2014-08-22张鹏

艺海 2014年8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

张鹏

[摘 要]对艺术高职音乐表演教育中音乐乐器专业建设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提出推行“分学制”,建立学生档案优化教学品牌等举措。

[关键词]艺术高职 音乐表演 乐器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迅速。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系湖南省艺术学校,有着长达61年的办学历史。在本校创办时便在戏曲系设立了戏曲表演器乐专业,旨在培养戏曲伴奏方面的人才。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音乐系开设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由于本校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艺术底蕴和良好的生源基础等优势条件,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然而,近年来受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一直在200人以下。并且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学生和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环节都一并受到冲击,最终又对入口环节即招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陷入非良性的怪圈(如下图)。据调查,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因此推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音乐专业器乐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难。在音乐表演器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质量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学习器乐专业起点高、周期长,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而受乐种的限制,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并且难以形成明星效应。加之高职学校的学历层次较低,更难以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目前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普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而事实上,该困境的出现并非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所致。从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来看,音乐系建系十年来,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60%以上,其中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方面就业市场对艺术高职培养的优秀的器乐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又难以招揽高素质生源,这对于从事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工作的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倘若不想办法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将逐渐丧失生命力。

其二,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管理难。由于招生时缺乏计划调控,甚至降低专业门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良莠不齐,这又给专业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专业底子差,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导致专业老师将本已十分有限的专业课时间大量的花费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上,这不仅制约了专业课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挫伤了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行为规范差,经常迟到、早退、翘课,导致班主任老师的经历大量花费在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日常行为上,并要时刻警惕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优化学习方式。然而此种管理方式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助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又带来了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老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减,而学习效果又会进一步的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并逐渐丧失竞争力。

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改革年年都在进行,却拘泥于形式上的改,没有改出成果。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落实到管理和考核机制上来,真正从制度层面突破“招生难”和“管理难”的困境。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优化教学管理。在艺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事项均量化为学分,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学分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补考,对于未达到学分目标的学生推迟其毕业时间。推行“学分制”,旨在切实转变以往被动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转变学习作风,将注意力聚焦到专业学习上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不仅能让肯学、爱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问,也能让优势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向优秀学生倾斜,从而树立好学、向上、自律、求知的新学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老师的权威,切实转变以往在日常管理上浪费大量教学资源的局面,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宏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使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行“学分制”后,课堂将成了教学管理的桥头堡。各类课程的开设需严格按照高职器乐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定,课堂的教学成果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一旦被指定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资金、硬件等都应向课程倾斜,任课教师即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学生入校时按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机选课程,对于达不到学生数量的课程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新的科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专业任课教师开设课程的资质与执教相关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会对教学管理起到推动和优化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专业档案,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艺术高职宣传教学成果一味的突出明星个体,导致了教学也以出尖子、培明星为导向,并且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机制让专业课教学无法走出投机主义的怪圈。在新生入校时,专业课教师就将竞争的矛头指向争抢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而这种竞争实质上又会激化教育链条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并且以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代价。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抢生源、跑关系、拉圈子等外围工作上,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反思教学,授课时敷衍了事,致使专业课教学与教学要求严重脱节。注重先天条件、忽视后天勤奋的错误导向也会对学生练习主专业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练习主专业不刻苦,甚至逃学、厌学。应当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专门的专业课考核档案。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每一门专业课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评定等级后记录在册。每个学期结束时,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专业课专业能力再次评定专业等级并予以记录,在评定时应比对上一次专业课考核的录像以确保考核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专业课考核档案,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历程将一目了然,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显而易见。将专业课考核档案作为考察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衡量教师教学成效和执教能力的依据,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真正回归教学课堂、潜心研究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规划专业学习、扎实炼就专业技能,从而切实将以往“出尖子、培明星”的教学导向扭转至“重实干,争实绩”的良性轨道。

三是,发挥学院优势,优化教学品牌。要不断提升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竞争力的就必然要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优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奏苗子和专业教师投身艺术高职的怀抱。除了通过媒体宣传、参与竞赛和演出来扩大院校影响力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优势。在学生层面,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学院应当凭借办学积累的各项资源予以全力支持,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创业方向,积极为学生创办艺术表演和艺术培训类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培植一批有影响、有品质、有潜力的毕业生中小型企业,进一步辐射学院的教学能量。这些种子企业的业绩可以直接与专业的教学成果挂钩,还可以成为艺术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其反馈的市场信息又可作为日常教学和招生的依据,从而真正实现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师层面,应积极指导和帮助教师准确定位,充分激发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发展潜力。鼓励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扎扎实实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引导中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来扩展自身的专业影响力,并逐渐成长为本专业的领军人物;支持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将重心放在专业教学的制度设计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有影响力的名师。应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让他们共同将学院的品牌推向市场,从而增强社会对艺术高职院校的认同感,逐步优化艺术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李佳烜)endprint

[摘 要]对艺术高职音乐表演教育中音乐乐器专业建设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提出推行“分学制”,建立学生档案优化教学品牌等举措。

[关键词]艺术高职 音乐表演 乐器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迅速。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系湖南省艺术学校,有着长达61年的办学历史。在本校创办时便在戏曲系设立了戏曲表演器乐专业,旨在培养戏曲伴奏方面的人才。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音乐系开设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由于本校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艺术底蕴和良好的生源基础等优势条件,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然而,近年来受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一直在200人以下。并且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学生和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环节都一并受到冲击,最终又对入口环节即招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陷入非良性的怪圈(如下图)。据调查,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因此推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音乐专业器乐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难。在音乐表演器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质量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学习器乐专业起点高、周期长,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而受乐种的限制,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并且难以形成明星效应。加之高职学校的学历层次较低,更难以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目前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普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而事实上,该困境的出现并非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所致。从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来看,音乐系建系十年来,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60%以上,其中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方面就业市场对艺术高职培养的优秀的器乐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又难以招揽高素质生源,这对于从事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工作的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倘若不想办法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将逐渐丧失生命力。

其二,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管理难。由于招生时缺乏计划调控,甚至降低专业门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良莠不齐,这又给专业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专业底子差,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导致专业老师将本已十分有限的专业课时间大量的花费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上,这不仅制约了专业课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挫伤了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行为规范差,经常迟到、早退、翘课,导致班主任老师的经历大量花费在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日常行为上,并要时刻警惕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优化学习方式。然而此种管理方式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助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又带来了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老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减,而学习效果又会进一步的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并逐渐丧失竞争力。

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改革年年都在进行,却拘泥于形式上的改,没有改出成果。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落实到管理和考核机制上来,真正从制度层面突破“招生难”和“管理难”的困境。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优化教学管理。在艺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事项均量化为学分,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学分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补考,对于未达到学分目标的学生推迟其毕业时间。推行“学分制”,旨在切实转变以往被动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转变学习作风,将注意力聚焦到专业学习上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不仅能让肯学、爱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问,也能让优势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向优秀学生倾斜,从而树立好学、向上、自律、求知的新学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老师的权威,切实转变以往在日常管理上浪费大量教学资源的局面,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宏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使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行“学分制”后,课堂将成了教学管理的桥头堡。各类课程的开设需严格按照高职器乐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定,课堂的教学成果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一旦被指定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资金、硬件等都应向课程倾斜,任课教师即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学生入校时按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机选课程,对于达不到学生数量的课程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新的科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专业任课教师开设课程的资质与执教相关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会对教学管理起到推动和优化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专业档案,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艺术高职宣传教学成果一味的突出明星个体,导致了教学也以出尖子、培明星为导向,并且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机制让专业课教学无法走出投机主义的怪圈。在新生入校时,专业课教师就将竞争的矛头指向争抢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而这种竞争实质上又会激化教育链条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并且以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代价。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抢生源、跑关系、拉圈子等外围工作上,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反思教学,授课时敷衍了事,致使专业课教学与教学要求严重脱节。注重先天条件、忽视后天勤奋的错误导向也会对学生练习主专业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练习主专业不刻苦,甚至逃学、厌学。应当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专门的专业课考核档案。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每一门专业课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评定等级后记录在册。每个学期结束时,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专业课专业能力再次评定专业等级并予以记录,在评定时应比对上一次专业课考核的录像以确保考核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专业课考核档案,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历程将一目了然,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显而易见。将专业课考核档案作为考察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衡量教师教学成效和执教能力的依据,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真正回归教学课堂、潜心研究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规划专业学习、扎实炼就专业技能,从而切实将以往“出尖子、培明星”的教学导向扭转至“重实干,争实绩”的良性轨道。

三是,发挥学院优势,优化教学品牌。要不断提升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竞争力的就必然要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优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奏苗子和专业教师投身艺术高职的怀抱。除了通过媒体宣传、参与竞赛和演出来扩大院校影响力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优势。在学生层面,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学院应当凭借办学积累的各项资源予以全力支持,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创业方向,积极为学生创办艺术表演和艺术培训类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培植一批有影响、有品质、有潜力的毕业生中小型企业,进一步辐射学院的教学能量。这些种子企业的业绩可以直接与专业的教学成果挂钩,还可以成为艺术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其反馈的市场信息又可作为日常教学和招生的依据,从而真正实现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师层面,应积极指导和帮助教师准确定位,充分激发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发展潜力。鼓励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扎扎实实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引导中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来扩展自身的专业影响力,并逐渐成长为本专业的领军人物;支持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将重心放在专业教学的制度设计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有影响力的名师。应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让他们共同将学院的品牌推向市场,从而增强社会对艺术高职院校的认同感,逐步优化艺术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李佳烜)endprint

[摘 要]对艺术高职音乐表演教育中音乐乐器专业建设的发展,本文结合实际提出推行“分学制”,建立学生档案优化教学品牌等举措。

[关键词]艺术高职 音乐表演 乐器专业建设

近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迅速。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前身系湖南省艺术学校,有着长达61年的办学历史。在本校创办时便在戏曲系设立了戏曲表演器乐专业,旨在培养戏曲伴奏方面的人才。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在音乐系开设了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由于本校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扎实的艺术底蕴和良好的生源基础等优势条件,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然而,近年来受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一直在200人以下。并且随着教育大环境的变化,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学生和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环节都一并受到冲击,最终又对入口环节即招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本校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陷入非良性的怪圈(如下图)。据调查,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也同样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因此推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从事高职音乐专业器乐教育工作多年的经验,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

其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生难。在音乐表演器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招生质量是其他环节的基础和保障。由于学习器乐专业起点高、周期长,相对其他艺术门类其投入的成本也较大。而受乐种的限制,器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并且难以形成明星效应。加之高职学校的学历层次较低,更难以引起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因此,目前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普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而事实上,该困境的出现并非艺术高职的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需求所致。从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来看,音乐系建系十年来,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在60%以上,其中钢琴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一方面就业市场对艺术高职培养的优秀的器乐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另一方面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又难以招揽高素质生源,这对于从事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教学工作的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倘若不想办法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发展将逐渐丧失生命力。

其二,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管理难。由于招生时缺乏计划调控,甚至降低专业门槛,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招收的学生演奏水平良莠不齐,这又给专业老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问题,教学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有些学生专业底子差,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导致专业老师将本已十分有限的专业课时间大量的花费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上,这不仅制约了专业课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挫伤了其专业教学的积极性。有些学生行为规范差,经常迟到、早退、翘课,导致班主任老师的经历大量花费在管理学生的出勤和日常行为上,并要时刻警惕防范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当然也就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优化学习方式。然而此种管理方式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助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又带来了恶性循环,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逐渐下降,老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减,而学习效果又会进一步的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将越走越窄,并逐渐丧失竞争力。

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事实上,改革年年都在进行,却拘泥于形式上的改,没有改出成果。笔者认为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应当落实到管理和考核机制上来,真正从制度层面突破“招生难”和“管理难”的困境。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学,优化教学管理。在艺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将学生的考勤、成绩、奖惩等事项均量化为学分,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和学分目标。对于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补考,对于未达到学分目标的学生推迟其毕业时间。推行“学分制”,旨在切实转变以往被动型的教学培养模式。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转变学习作风,将注意力聚焦到专业学习上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不仅能让肯学、爱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学问,也能让优势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向优秀学生倾斜,从而树立好学、向上、自律、求知的新学风。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尊重老师的权威,切实转变以往在日常管理上浪费大量教学资源的局面,从而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宏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人格塑造问题,使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发挥。推行“学分制”后,课堂将成了教学管理的桥头堡。各类课程的开设需严格按照高职器乐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设定,课堂的教学成果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这是衡量课程设置效果的重要指标。课程一旦被指定开设,相应的教学资源、资金、硬件等都应向课程倾斜,任课教师即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学生入校时按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机选课程,对于达不到学生数量的课程应进行调整,或更换新的科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对专业任课教师开设课程的资质与执教相关学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会对教学管理起到推动和优化作用。

二是,建立学生专业档案,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长期以来艺术高职宣传教学成果一味的突出明星个体,导致了教学也以出尖子、培明星为导向,并且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种片面的评价机制让专业课教学无法走出投机主义的怪圈。在新生入校时,专业课教师就将竞争的矛头指向争抢条件好、基础好的学生,而这种竞争实质上又会激化教育链条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并且以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为代价。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抢生源、跑关系、拉圈子等外围工作上,无法真正沉下心来反思教学,授课时敷衍了事,致使专业课教学与教学要求严重脱节。注重先天条件、忽视后天勤奋的错误导向也会对学生练习主专业的热情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练习主专业不刻苦,甚至逃学、厌学。应当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专门的专业课考核档案。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每一门专业课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评定等级后记录在册。每个学期结束时,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专业课专业能力再次评定专业等级并予以记录,在评定时应比对上一次专业课考核的录像以确保考核标准的一致性。通过专业课考核档案,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的历程将一目了然,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成果也显而易见。将专业课考核档案作为考察学生专业课成绩以及衡量教师教学成效和执教能力的依据,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评价机制的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真正回归教学课堂、潜心研究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规划专业学习、扎实炼就专业技能,从而切实将以往“出尖子、培明星”的教学导向扭转至“重实干,争实绩”的良性轨道。

三是,发挥学院优势,优化教学品牌。要不断提升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的竞争力的就必然要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优势,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演奏苗子和专业教师投身艺术高职的怀抱。除了通过媒体宣传、参与竞赛和演出来扩大院校影响力之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艺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优势。在学生层面,应大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有能力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学院应当凭借办学积累的各项资源予以全力支持,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创业方向,积极为学生创办艺术表演和艺术培训类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培植一批有影响、有品质、有潜力的毕业生中小型企业,进一步辐射学院的教学能量。这些种子企业的业绩可以直接与专业的教学成果挂钩,还可以成为艺术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其反馈的市场信息又可作为日常教学和招生的依据,从而真正实现艺术高职音乐表演器乐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教师层面,应积极指导和帮助教师准确定位,充分激发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发展潜力。鼓励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扎扎实实积累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引导中级职称的中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来扩展自身的专业影响力,并逐渐成长为本专业的领军人物;支持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将重心放在专业教学的制度设计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有影响力的名师。应增强教师和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让他们共同将学院的品牌推向市场,从而增强社会对艺术高职院校的认同感,逐步优化艺术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李佳烜)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流行”的历史衍变
论音乐表演中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中的身体美学
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