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少数民族时间观念差异与文化适应

2014-08-19夏天成克力比努尔

西部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

夏天 成克力比努尔

摘要:对于时间的认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观念不仅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改造世界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对文化成员的行为也起着尺度和规范作用。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彼此之间的时间观念差异。时间由自我规定,并自由安排,是一种自主的体现。时间观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文化适应。研究时间观念的文化性和差异性,是研究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

关键词:文化适应;时间观念;新疆少数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时间作为人观念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化的产物。每个人的行为都离不开时间因素,可以说时间观念是人行动的一个尺度,人们依照不同的时间观念行事便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差异和冲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文化群体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由时间观念的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也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在性。

一、时间观念的文化性

“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抽象哲学问题,不论是形而上的讨论还是自然科学的分析,关于时间的本性只能是一种种假说,而不可能具有定论。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时间是人的观念产物,也可以说是文化的产物。因为人的认知活动无法脱离他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活在性质和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时间观念,故而,一个民族的时间观隐含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这使得时间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性。

首先,时间认知具有文化主体性,即时间的认知以文化主体为中心。对时间进行规定,是一个文化自身自主性的体现。人的生命、民族的延续以及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时间进行衡量,只有以自身文化对时间进行规定,才能使得自身的文化具有更强的合法性乃至于神圣性。典型如宗教的时间观念。在这一点上,时间具有某种神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人自己在时间的设定中处于什么位置,同时这种设定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彰显。这犹如各民族在造人格神的过程中,会将神造得和自己一般模样,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彰显自身更与神接近,具有更多的神性。对于时间的认知以及与主体关系的设定,一方面展现了各种神秘主义的原发条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以及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主体性意识的突显。这种主体性的突显直接带来的便是认知差异,这使得不同文化接触交流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主体间的矛盾问题,即如何统一对时间的认知。统一时间观念是彼此交流的必然需求,否则不同时间观念的人无法沟通。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统一时间观念则意味着至少有一方存在着失去自身主体性的危险,尤其是弱势文化个体面临强势文化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有利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情感的问题,即承认并使用另一种文化的时间意味着承认对方的正确和自身的服从。这必然会产生主体性的冲突问题,如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选择西历这一基督教纪年方式,以及格林威治时间这一欧洲时间体系。霍梅尼便表示这难以接受,以至于是噩梦的存在,因为西方的影响居然到了能够“用欧洲的时间标准来设定了伊朗的钟表”的程度。[1]6

其次,时间利用具有文化价值性,即文化以时间为框架,设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时间不再是完全客观和普适的,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某种文化的特殊性,并为这种文化而服务,给这一文化的成员统一的行为尺度,在这些成员对世界进行评价的时候给予评价尺度。时间总是与变化和运动相联系,相对应于客观运动和思维运动。时间也可以分为物理时间和文化心理时间,前者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但是在文化层面上来说,后者更关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等价值层面,所以物理时间往往只体现出凝聚力较低的工具性,而文化心理时间则更多体现出了一种规范性,物理时间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从自然尺度转化成为文化尺度,时间的客观规定性为主观规定性所服务,时间系统为文化价值所引导,时间的认知和刻度与文化的价值信仰和价值目标相结合,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时间体系,这一体系又通过文化的整合作用,将时间观念连同其他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秩序,在文化成员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生活中,对参与个体的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产生相关的制度或习俗,最终形成了关于这种文化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

二、新疆各民族时间观念的差异与冲突

新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又都有自身的特点,文化上的差异性决定了各民族时间观念的差异性和冲突。

首先,对于时间的认知不同。在时间的形态方面,新疆少数民族以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与现代线性时间观念不同,伊斯兰教从时间形态上来说是无限循环的时间观。在这种无限循环中,肉体可朽而灵魂不灭,人死可以复生转世,因此时间具有某种神秘性;在时间结构的取向方面,一般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取向。伊斯兰教并不鼓励关心未来,因为未来属于真主,规划未来意味着对神的不敬。未来不可知也无需知,归顺并忠于真主则未来无忧。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群体,往往采取更加关注传统和当下的生活方式。在时间的感知方式上,伊斯兰教的时间观念是事件观察式的时间。如对月亮的圆缺观察和计算。这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的时间观念,这种注重体验的方式,体现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气质,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理念,在对时间的把握上更加注重于真实的心理体验,而不是侧重于无差别的一般抽象。

其次,对于时间的利用方式不同。认知方式的不同,影响着人生追求的不同以及时间利用观念的不同。对于时间观念的理解,一方面是抽象的本体性理解,另一方面还在于时间利用方式的认知。前者往往远离生活,与科学理论和宗教信仰相连,而后者则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因为后者涉及到如何看待时间的变化速率,而这一点决定着生活的节奏和利用时间的方式。尽管已经经历不同文化长时间地不断地交流和互相学习,但由于传统文化、传统经济模式、居住分布、城镇化程度以及现代化程度的差异,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模式、生活节奏也有所差异,随着各族人民的不断接触和交流,时间观念的差异也开始对各族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通常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则生活节奏越快,时间的变化速率越高,反之,节奏越慢,时间的变化速率越低。虽然,从个体层面来说,生活的现代化并不一定代表着好的生活,生活节奏的快慢也并不代表着优劣,但是不同的生活节奏会导致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不同群体产生矛盾。新疆少数民族群体从整体层面上来说现代化程度较低,受传统文化影响,少数民族群体对于时间的计量和使用上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随意性,这与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失调。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化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赋予时间极大的期望,对于时间的精确计量越来越重要,同时对于计量时间的单位也要求越来越短,并对时间进行精心而细致地安排,“节约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以及精确计量时间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关于现代文化时间的精确性和传统文化的模糊性,并不涉及文化的优劣评价。如关于守时的问题。守时一样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注重的美德,因为守时即是守诺,而对于守时,首先要对时间进行刻度,既可以精确刻度,也可以模糊刻度,所以,即使在模糊刻度的情况下,也许效率不佳,但是遵守一个模糊的刻度一样是守时,并更富于弹性;又比如节约时间、珍惜时间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所颂扬的品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大量关于时间宝贵的记述,对于时间的节约利用,首先建立在对时间流逝的速度和时间的多寡的计量上,现代社会对于时间的计量单位与传统文化中的计量单位在精度上的不同,并不能改变传统文化对于时间的珍惜态度。总而言之,一方面,在现代文化中,时间被利益化、功利化和单向化,不断追求“单位时间内可能产出的最大效益”[3],从而缺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因素,让人们始终处于匆忙之中,但是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时间的精确利用让社会发展更加快速,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并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传统文化富于人文色彩、更具弹性的多向时间观念,与现代文化缺乏人文色彩但是更有效率的单向时间观念之间,产生了一种节奏上的快慢冲突和价值冲突。

最后,时间刻度的差异性。从实际生活来说,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时间刻度的差异,即北京时间和乌鲁木齐时间在同时并用。我国于1949年废除了原民国政府1939年所设立的中原标准时区、昆仑时区、长白时区、陇蜀时区以及新藏时区,在全国统一使用UTC+8时间,并命名为北京时间。1950年后,除新疆、西藏外的各省市都采用了北京时间作为统一的时间标准(初期所使用的北京时间并非标准时,含义模糊,现指东八标准时区的时间),但新疆由于地处中国最西部,存在时差问题,如新疆西段的乌恰县与北京标准时相差近3个小时,故新疆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出于方便群众,设定了乌鲁木齐时间(UTC+6),乌鲁木齐时间一般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使用,在汉族等民族群体中并不流行,故而出现新疆的汉族群众使用北京时间,而少数民族群体使用乌鲁木齐时间的情况,如新疆一些电视台的汉语和少儿频道使用北京时间,而维语和哈语频道使用新疆时间,对于少数民族群体本身,也存在着工作中使用北京时间,而生活中使用乌鲁木齐时间的情况。无论是使用北京时间还是乌鲁木齐时间,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北京时间更有利于构筑人们相互交流的共同基础,乌鲁木齐时间更符合新疆的实际自然环境,但两种时间的并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潜在地形成了一个分离化趋势,即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们由不同的时间标准分割成为两个部分,时间刻度潜在的成为了某种群体划分的象征性符号,成为一个群体坚持和保持自我的一种情感因素,从而使“如何刻度时间”这个问题跳出它本身的技术性,进入到价值领域。

三、文化适应视角下的时间观念协调

从根本上说,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时间观念冲突,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即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从时间观念来讲,一个文化的时间观念作为其成员的行为规范,文化的彼此适应便是时间观念的协调和统一,而时间观念在文化心理层面无法脱离价值评价,所以,时间观念的协调事实上也无法脱离价值观念的协调。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无不涉及时间的认知、刻度和利用,这些关于时间的诸多内容又是人观念和文化的产物。所以,时间观念的冲突便是文化冲突,时间观念的统一是一个缓慢而充满冲突的过程,西元纪年和格林威治时间在全世界的一致化,只是人们对于物理时间的统一,而人们对于文化心理时间的一致理解远未达成。

时间观念的协调,并非是一个犹如校正钟表那样的具体操作,从整体上来说,首先,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相互认同。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个文化将自己作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将自己看作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主角,从而在处于优势的时候忽视乃至于轻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处于劣势的时候敌视强势文化乃至于拒绝接触和交流。只有坚持文化之间的和平共存,才能达到自我彰显和尊重他者,才能期待文化之间的适应。文化差异是不得不承认的,但是并不能也不该将其作为彼此分离的充分条件;其次,传统文化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现代文化,无论文化现代化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现代化的趋势都不可逆转。坚持传统文化的意义毋庸置疑,“接受前辈人的文化并承认它的合法性,这是任何一个作为后辈的人得以存活的首要条件”[4]376,但是面对世界的现实变化,每种文化都无法拒绝认知,尤其是“在特定民族的文化危机乃至生存危机时期,必须做出抉择”。[5]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许可以满足个体存在,但是无法让一个文化群体适应外在的影响。以自满自足的封闭心态沉醉于传统文化,有可能面临的是现代化所带来的更大打击。总而言之,时间观念的协调过程便是文化适应的过程,文化适应使得不同民族的生活时间不断走向融合和统一。时间观念的协调需要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交融,这种交融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也需要文化自身的发展和心态转变。

参考文献:

[1]David Glover.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M].Causeway Press,1985.

[2]汪天文.文化差异与时间观念的冲突[J].学术研究,2008,(7).

[3]曾剑平.时间观和民族文化[J].南昌大学学报,2001,(7).

[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邹广文.时间与人的文化生命[J].文史哲,1998,(5).

作者简介:夏天成(1981―),男,安徽人,新疆医科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

克力比努尔(1964―),女,新疆人,维吾尔族,新疆医科大学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
基于Berry文化适应理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启示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从工具的磨损看麻山苗族对文化所属环境的适应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甘肃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研究
创建高校自身特色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