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西福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2014-08-16秦玮鸿

西部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传承广西

摘要:中华福寿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广西作为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省份之一,具有久远而丰富的原生态福寿民族文化资源。广西的福寿文化源远流长,资源分布较广,与独特的山水、地理、人文紧密相连。引导传播广西福寿文化,有利于推动西部省份和边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扬弃与传承传统广西福寿文化本身,采用新形式、新内容宣传广西福寿文化,创办福寿文化产业等创新途径,能够弘扬广西福寿文化,进而去旧变新,实现广西福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广西;福寿文化;传承;创新途径

G127

中华福寿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民族教化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民族规范和民族凝聚等作用,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民物质和精神日益丰富的今天,福寿文化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文化之一。广西地理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是多民族长期居住融合的地区之一,是国内分布最多的福寿资源区域。研究福寿文化的传承,探讨福寿文化的创新传播之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福寿文化的内涵

福寿,简言之即“幸福长寿”。福,指幸福、福气。凡富贵寿考、康健安宁、吉庆如意、全备圆满皆谓之福。①《尚书·洪范》载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②孔颖达疏云:“‘一曰寿,年得长也。”寿,指年寿、寿限,进而引申为指长寿,活得岁数大。福文化的思想内涵是“阴阳合一”,寿文化最基本的思想内涵是“天人合一”,福寿两全成为人们的理想,俗语里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春联里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都是这种理想的体现。

福寿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随社会历史变迁而丰富发展。总体来说,福寿文化就是以追求幸福安康长寿为目标、以传承和谐美满生活为主旋律的文化复合体。福寿文化的主体承载者是长久生活于某一福寿区域中的居民,他们自发地形成了以福寿为美的审美理念,养成了天人合一、福寿安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

福寿文化的内涵经过数千年发展而日益丰富,经过长久居民数代人不断积累而形成,具有地域性。上升到哲学高度,福寿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成果,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是生命寄生于天地之间的良性状态。

二、广西的福寿文化

作为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省份之一,广西地处祖国西南部,南面临海,北面靠山,与内陆链接以桂柳走廊为主,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丰富的原生态福寿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福寿文化的重镇。广西的福寿文化呈现出一系列特征。

(一)广西福寿文化源远流长。远自宋代,桂北永福县就出现了摩崖石刻“百寿图”,被视为稀世之宝,数百年来盛传不衰,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和审美价值。而镌于该县中心凤山顶上的石壁“福”字石刻,传说乃据宋代武状元李琪之掌书“福”字,由高僧雕刻而成,距今800多年。巴马在秦代就已归属中华版图,隶属桂林郡,因地处偏远,山水丰富,居民安乐,无为而治,长久以来以寿见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

(二)广西福寿文化资源分布较广。在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41个“中国长寿之乡”中,广西独占10席,分别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昭平县、岑溪市、东兴市、蒙山县、容县、永福县、扶绥县、上林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广西以占四分之一强的“长寿之乡”,居全国之首,广西也因此成为中国长寿之乡最多的省区。广西的福寿资源呈现片状分布的特点,不均匀地分布于桂南、桂北、桂西北、桂东南等区域。广西的福寿资源差异性突出,一地的福寿文化与另一地的福寿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各具特色。例如,永福位于桂柳地区文化核心区域,形成了以福寿文化见长、以福寿安康长乐为主题的福寿资源;容县是侨民之乡,形成了以侨民侨居为主题的福寿资源;巴马是瑶族长期居住的地区,形成了自然山水养生长寿的福寿资源。

(三)广西福寿文化与独特的山水、地理、人文紧密相连。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受海洋季风影响,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广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落差较大,地理自然资源丰富。广西常年雨量丰富,汛期时间长达9个月,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是下游西江、珠江的主要给水地区。充沛的水资源长年累月不断冲刷于山川间,形成了丰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这些福寿文化的片区就处于这些喀斯特地貌中。长期以来,因交通不便,广西区域内的片状福寿群体独立自由自主发展,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其他临近福寿群体影响,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系统和日常生活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桃花源”。例如,永福以福寿文化的阐述见长,巴马以自然山水养生见长等等。

三、引导传播广西福寿文化的意义

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广西福寿文化,去旧变新,赋予其科学内涵,成为摆在民族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引导传播广西福寿文化,有利于推动边疆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发展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总是曲折向前发展的过程。广西福寿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悠久性等属性,是凝结各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发掘、弘扬广西优秀的福寿文化遗产,有利于繁荣当今文化事业,建设西部和谐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提高文化发展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部署,引导传播福寿文化应该被地方列为当务之急。只有一个个民族地区、民族区域的文化发展起来,才能为区域整体的文化增添动力,才能丰富一个国家的综合文化实力,为国家的整体文化软实力增添活力。

(二)引导传播广西福寿文化,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同世界的融合进一步加强,一些洋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以其仪式简单、过程浪漫等优点,正越来越向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出挑战,以致于当下的年轻人对于西洋节如数家珍,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无知淡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激荡下,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福寿文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若不积极去旧变新,许多优秀的福寿文化将面临被历史湮没的危险。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既有文化主体自身发展的原因,也与主管部门缺乏引导和先进管理相关。广西福寿文化是广西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动员,发掘整理,去粗取精,去旧变新,发展、弘扬传统的福寿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激发正能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四、广西福寿文化的传播和创新途径

笔者以为,广西福寿文化要去旧变新,宏观上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福寿文化本身、福寿文化的宣传者、福寿文化的经营者,通过不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实现变新,具体表现如下。

(一)广西福寿文化本身:扬弃与传承

福寿文化本身是一个变动的虚拟体。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福寿文化呈现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历史内涵。福寿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福寿文化都与当时的社会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当代的福寿文化本身正呈现出新的活力和生机。作为主体,福寿文化承载了丰富的福寿历史文化,深刻影响着福寿群体和福寿群体的周边人群,形成一种无形的强有力的软实力。

由于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钳制之下,视野狭窄,活动范围小,从而形成了许多诸如五四时期批判的旧道德、旧伦理、旧观念等“文化包袱”,具有愚昧性和保守性,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一些地区的祝寿礼仪文化,不仅花样繁多,而且巧立名目,铺张奢靡,造成财力、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世俗旧观念,致使超生频现,导致男女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发展。

广西福寿文化本身,要从内容上剔除那些烦琐的、有危害的、具有迷信色彩的部分,保证广西福寿文化的纯洁性、丰富性和健康性。我们要挖掘丰富的广西福寿文化资源,让福寿文化在一种和谐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使人人都能享受到福寿文化带给大家的滋润和哺育,让广西福寿文化更富有积极意义。

(二)广西福寿文化的宣传:倡导新形式、新内容

熟悉电视节目的观众一定不会不知道,历史巨制《大长今》、《甄嬛传》几乎征服了所有的电视观众。二者为何如此成功?观赏过的人们都知道,它们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在于表现了许多优秀的中韩民俗文化,例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犹如摆在观众眼前的一道丰富大餐,色、香、味、形俱佳,把历史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赢得高收视率确是合乎情理。

《大长今》、《甄嬛传》的事例启示我们,作为广西福寿文化的宣传者,要力求用新形式、新面孔来宣传和弘扬本地域的优秀民族文化,而不是止步不前,墨守陈规,应该吸取精华。把优秀的广西福寿文化通过有意义的手段或方式以现代的形式表现出来,剔除消极的、迷信的、落后的部分,通过补充新内容加以合理改造而以新面孔出现,不断地把广西福寿文化推向前进。

要用新的方式来发扬广西福寿文化,离不开现代媒体的传播,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通过其自身特有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广西福寿文化的前进,不仅能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满足他们的娱乐需要,而且能够拉近受众和媒体的距离,提高节目的观赏性和收听收视点击率,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可喜的是,一些电视节目、网络媒体已经认识到了广西福寿文化的重要性。如广西电视台2012年以来制作、播放的《广西历史文化大讲堂》,是一档大型的有关本土历史文化的系列电视节目。该节目揉入丰富的电视元素,讲述故事化、呈现影像化、嘉宾学者化,富于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其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用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加强广西福寿文化的宣传推介。在网络媒体方面,最知名的是广西永福县打造的“中华福寿网”,通过“福寿文化、福寿节、福寿物产、福寿丛书”等栏目传播福寿文化,深受大众欢迎。

福寿文化是民众最容易接受并广受关注的文化形态,电视传播既能传承传统文明,又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既能取悦民众,又能引导民众,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媒体再现福寿文化,在题材上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福寿文化能与现代媒体联姻,使民俗的传承摆脱了地域时空的限制。福寿文化的宣传者要着力打造福寿文化品牌,发扬优秀丰富的广西福寿文化,就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媒体。以鲜活的艺术形式、饱满的艺术内涵征服受众,既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又传播了福寿文化,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广西福寿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可见,福寿文化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创新、发掘新的内容,才能持续地推动广西福寿文化的发展,保证广西福寿文化的活力。

(三)广西福寿文化的经营:创办福寿文化产业

中华福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累,文化含量和精神含量异常丰富。怎么开发好这个资源是眼下的重要课题,而福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模式。

福寿文化旅游开发就是以一个地区的福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广西福寿文化具有西部地域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特点,涵盖非常广泛,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艺术等,其内容极其庞杂丰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无形的甚至在心理上感觉不值一提的现成资源,非常具有市场潜力,只要开发得当,就能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西北师范大学民俗学教师王贵生认为:“民俗文化走向市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创办福寿文化产业,同旅游业紧密结合,实现协调发展,已经是中华福寿文化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广西,2006年至今连办7届的桂林永福养生旅游福寿节,2008年至今举办4届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以节庆方式诠释福寿文化的精髓,都是很好的实践典范。这些以传统福寿文化为基础的节庆活动,承担了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功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非常明显,实现文化与地方经济良性循环。如永福县通过举办养生福寿节,既弘扬了福寿文化,又提高了永福的知名度,永福走出国门,世界了解永福,养生福寿节成为促进永福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盛会,提升了县域经济竞争力。而巴马作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通过文化品牌“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向世界推出了巴马国际长寿养生之都的美好形象,其中的长寿研究成为巴马长寿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催化剂,展现了软实力、硬支撑的作用。

实践证明,通过主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福寿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具有可行性的成功举措。据《河池日报》2012年11月15日报道,巴马通过节庆活动的宣传、推介、洽谈,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2012年1至10月,巴马接待国内外游客191万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长25%;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50%。福寿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举措既保护和发展了广西民族福寿文化,又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发展。

在开发广西福寿文化旅游资源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遵循规律办事。作为福寿文化旅游开发者,切忌盲目上马,乱摊项目,过度开发。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福寿文化旅游开发机制,按照市场化开发的思路,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完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硬件条件。其次要整合资源,推出品牌,形成优势。此外还要注重福寿文化的保护,不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发生变质,造成当地福寿文化的贬值。

注释:

①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②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马庚存.民俗文化传承与城市精神培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4,(7).

[2]钟声宏.广西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

[3]姜继为,吕桂兰.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陶虹.依托福寿文化打造永福养生旅游业[J].法制与经济,2012,(5).

作者简介:秦玮鸿(1978-),女,广西灵川人,河池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西区域文化与文学。

(责任编辑:李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XZW012);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古典文学的传承及其课程化的研究与实践”(2012JGA19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传承广西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