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4-08-15郭玉艳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大兴九年一贯制学校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美的情感数学

郭玉艳(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大兴九年一贯制学校)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既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又包括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而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改把情感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并把它纳入数学教学目标.为适应和满足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切实把情感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之中,理解和把握情感教育的特点、功能和主要途径尤为重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数学教育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多种国际评价中居领先地位,令世人瞩目.但是,有识之士也已看到了“高分低能的危机”,特别是喜欢数学的80后学生不足五分之一;数学“尖子”并不愿意报考数学专业;学生学了扎实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这一系列现象,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从中不难发现,这与我们教学中不注意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而人才结构的缺陷恰恰表现在缺乏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方面.比如“为什么学习数学?”“代数在工作生活中有何用处?”“你最欣赏数学家的什么东西?”……这些目标,显然是评价一个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使用数学的意识、鉴赏数学的能力的重要依据,然而我们却将其丢掉了!更多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是为了满足升学要求,使得中学数学教学走上了一条枯燥无味、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应用的危险道路.

二、情感教育的特点

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以渗透为主的.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素质教学的需要,情感教育在新课改中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三个转变”:

1.学习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目前的数学教学模式,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产生主动的和旺盛的数学学习动机.

2.教学要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

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教室不是被动接受的“看守所”,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师生共同享受快乐.

3.课堂内容要由“纯知识性”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

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我曾做过两个小实验.实验一:一次数学测验,A、B两个学业差不多的学生都得了48分,我在班上批评了A生,对B生不但没批评,还表扬他对某道题的解法有独特见解.结果发现,B以后上数学课兴趣很高,而A生则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待期末考试时,A生得了29分,而B生增加到77分.实验二: 去年我班上有两个经常早自习迟到的学生,屡教不改.我要求其中的一个买了闹钟,并告诉他“有了闹钟以后不许再迟到了,否则罚你扫地”,但后来他还是经常迟到.另一个我是送了一个闹钟给他,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你,相信你以后一定不会迟到,你一定行的”,从此,这个同学早自习再也没迟到,且成绩不断进步.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这种随动机所诱发的注意力和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起着相当的积极作用.

四、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依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情感思想目标,借鉴布卢姆情感目标分层原理(接受——反映——价值——组织——性格化),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及相对应的情感教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形成——保持——内化.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爱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城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我曾教过初中毕业班的数学课并兼任该班的班主任.一升入初三,压力很大,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都不能跟上老师的要求,而且有的学生还逐渐产生对相关科目的抵触情绪.怎么办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情感投资”:在教学中教态端庄大方,语言亲切感人;对有进步的学生赞许表扬,对有错误的学生耐心教育,对有困难的学生关心帮助;和他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利用我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都有一些基本功的优势,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从感情上与我沟通.良好的师生情感为数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仅一个学期,成绩由开学的全区倒数第一升至全区第四.随后,我又让其他科任老师也加入到学生的活动行列中,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充分发挥,使得该班的总体成绩很快上升至年级第一,中考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情感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那如何培养兴趣呢?

首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创设情境法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定理;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用几何画板或其他动画软件让课本上的图形动起来,用动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图象变换的全过程(如二次函数的图象、三角形全等、图形旋转变换等),甚至可以用交互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样既使学生学到知识,又增加了趣味,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有,通过讲解祖冲之研究圆周率、陈景润勇探歌德巴赫猜想、华罗庚自学成才……我国古代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猴子分桃”、“鸡兔同笼”……使学生从一件件数学家的趣闻轶事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原则,要求创造一个和谐、热烈、紧张、愉快的课堂气氛,要求打破僵硬的、死板的注入式授课方式,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当“主角”,因为当“主角”是愉快的.当然,学生当“主角”难免出现差错,这时候切忌讽刺打击,而应该和他们一起来找出问题所在,并看看其中是否有可取之处.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学生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提问和板演时,我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引导全班同学对其进行鼓励;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我给予肯定和推广,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创造一个新的方法,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乐此不疲.

3.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这一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数学中也有美.比如用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几何中五角星的美、黄金分割的美、圆形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和统一美等等;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等等.这些,我们应当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学习品质.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爱美之心尤其强烈.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数学美育的深刻内涵,但他们有朦胧的数学美感.数学美普遍存在于数学之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真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数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美育和智育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教学心理学和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使其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培养学生用数学美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如完全平方和、差公式与平方差公式,这三个公式,一个一个地记很被容易记混淆,但放在一起比较记就不会出错,这就是利用对比和谐美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数学家乔治·波利亚在他著名的解题表中,安排了“检验回顾”这一解题步骤,这不仅是引导解题者回顾小结解题中的收获与体会,而且还有让我们去发现和体验题目和解法中蕴含的数学美的意思,这对我们的解题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热爱、追求数学美,进而能发现美中不足,改造美中不足,推动数学的继续发展.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在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因此,教师应该处处起好模范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精神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对教师所教学课的情感,而且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和追求,才会有同类情感的“高徒”.当然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并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满意,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的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是潜移默化的,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逆境中扬帆而起,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富有情感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无与伦比.

猜你喜欢

美的情感数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