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谱系障碍(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概述

2014-08-15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谱系面孔自闭症

胡 芬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 200062)

自闭症谱系障碍(a u t i s ms p e c t r u md i s o r d e r s,A S D)是一组有神经基础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普遍存在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临床表现,自闭症处于该谱系中最严重的一端[1]。面孔是承载社会沟通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面孔加工的好坏对于儿童社会适应和交往至关重要。识别面孔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正常儿童通过识别面孔获取社会信息,指导社交行为。但是,大量研究表明A S D儿童在面孔加工方面存在缺陷,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交往[2]。

近些年,国际上对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面孔识别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包括A S D患者面孔识别缺陷的主要特点,缺陷的理论成因及A S D个体的评估和干预等,面孔识别也成为自闭症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大陆虽然有学者也逐渐关注这一领域,但是研究数量仍然有限。

一、正常发展儿童的面孔识别

正常儿童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就开始知道从人脸获取社会信息。研究表明,婴儿对人脸特征和面部情绪非常敏感[3],而且能够区分成熟与不成熟的面孔。但是这种感知能力在儿童期会得到不断完善[4],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在于获得了更丰富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儿童越来越关注脸部特征,并且能够通过面孔识别大量信息[5],他们不仅对某些特征更为敏感[6],而且更善于推断面孔组成部分的社会重要性[4]。

在加工面孔信息时,儿童逐渐倾向于把人脸看成一个有组织的,有意义的整体,即面孔所有部位和特征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例如,不成熟的一张脸孔上的眼睛位置偏低[7],即便非常年幼的儿童(3岁以下)也倾向于把人脸看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8]。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A S D)儿童面孔识别的缺陷

(一)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具体体现

1.缺乏对人脸的注意

A S D儿童早期的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人脸的注意。O s t e r l i n g&D a w s o n对自闭症儿童一岁生日宴会时所拍下的家庭录像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与正常同伴们相比,自闭症儿童很少注意宴会上的人脸[9]。金丽和陈顺森研究11名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对面孔的视觉加工过程,同样发现自闭症儿童对面孔观察时间以及注视次数都少于正常儿童[1];白学军等人的研究也表明A S 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10]。

2.物体和面孔的识别存在差异

B o u c h e r和L e w i s给被试呈现不熟悉面孔的图片,之后要求他们选择之前被呈现的图片,但是A S D组很难识别,但是他们却能够在识别房子任务中表现更好[11]。K i k u c h i等人的一项实验调查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面孔和物体的注意力,实验表明正常发展儿童识别面孔变化的速度快于识别物体变化的速度,而A S D儿童在两者变化的识别速度方面没有差异。[12]

3.面孔加工策略异常

不少研究认为,A S D儿童在面孔识别方面存在缺陷,是因为他们与正常儿童相比,在面孔加工策略方面存在异常。研究表明,视觉加工上存在的缺陷阻碍了他们进行整体加工的能力,同时又不利于他们感知同类物体[13]。

正常发展儿童倾向于使用整体加工策略进行面孔加工,而A S D儿童更多使用的是部分加工策略。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面孔加工的倒置效应,面孔的倒置效应表明面孔的识别是整体加工策略,即成人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正置呈现的面孔,但是当面孔倒置时识别很困难[14]。而对于A S D儿童来说,他们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缺乏倒置效应[15],甚至更容易识别倒置的面孔[16]。M c P a r t l a n d的一项事件相关电位(E v e n t-R e l a t e dB r a i n P o t e n t i a l s)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自闭症个体在识别面孔时,N 170(发生在面孔识别早期阶段,主要与觉察面孔过程有关)表现出更长的潜伏期,当呈现倒置面孔时,正常组的N 170表现出更长的潜伏期,同时自闭症个体对正常和倒置的面孔加工没什么异常[17]。

研究还表明正常儿童更多注意脸部的眼睛,但A S D儿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在嘴巴和脸部偏下的部位[18]。金丽和陈顺森发现自闭症儿童主动回避面孔眼睛区域而非被动忽视面孔以及目光接触[1];C H E R Y L T R E P A G N I E R等人针对爱斯伯格和高功能自闭症个体的实验也表明,自闭症个体对面孔中间的部分注意时间比正常组短[19]。

(二)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个体差异

众多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A S D儿童在面孔识别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但是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发现A S D儿童的面孔识别缺陷存在个体差异。

1.有研究表明A S D儿童觉察面孔没有障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到,跟正常儿童相比,A S D儿童在识别面孔信息的早期即觉察阶段就已经存在障碍,但是金丽和陈顺森的研究却发现,自闭症儿童觉察到面孔所用时间与正常儿童相近,虽然对面孔注意时间以及眼睛注视次数少于正常儿童,但两组对面孔及其特征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没有差异。[1]

2.只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A S D儿童在面孔识别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是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存在障碍。陈顺森、白学军等人针对14名7-10岁A S D儿童和20名同龄正常儿童的眼动实验研究就表明,A S D个体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10]。A d o l p h s等人的研究也发现8名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对面孔基本情绪类型的区分能力与正常儿童相似[20]。

3.不同年龄存在差异

有研究表明,A S D个体的面孔识别能力可能会与年龄有关。例如C h a w a r s k a的研究就表明面部加工缺陷广泛存在于自闭症儿童和发展迟缓儿童中间,但是学龄前这种缺陷就会消失;面部加工与年龄和非语言认知技能有关,而并不完全与社会交往和注意力有关[21]。

4.高功能和低功能儿童的面孔识别缺陷表现不同

之前有大量的研究表明,A S D个体在完成面孔识别任务时,倾向部分加工,即对面孔的细节投入更多的注意,而缺乏对面孔的整体加工,因此在实验中没有出现面孔识别的倒置效应,这也许是由于被试年龄小或者是低功能自闭症患者。有研究显示,10位高功能自闭症个体中有七名表现出了面孔倒置效应[22]。因此高功能自闭症个体在面孔加工时有一部分是整体加工的,但是在加工技巧上存在缺陷。

三、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理论成因

(一)脑部加工机制异常说

脑部加工机制异常说认为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是多个异常脑区联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受异常脑区的数量和损伤程度的影响,A S D儿童面孔识别能力的损伤主要与N 170、N 300、P 400和N c等 E R P s成份异常及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的低激活有关[23]。

D a w s o n等人发现,正常儿童组由不熟悉面孔所诱发的P 400和N c的振幅大于熟悉面孔所诱发的电位振幅,由熟悉物体诱发的P 400和N C的振幅大于不熟悉物体所诱发的点位振幅;而A S D组由不熟悉和熟悉面孔分别诱发的P 400和N c振幅间没有差异,不熟悉物体所诱发的N c的振幅则大于熟悉物体所诱发的振幅。[24]

(二)面孔加工策略异常说

该理论认为A S D儿童面孔识别的机制与正常儿童相似,但是异常的面孔加工策略造成了面孔识别缺陷。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这点,其中不少研究认为正常个体在面孔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是整体加工策略,而A S D儿童使用的是部分加工策略,他们倾向于注意面孔的细节部分,而不是把面孔当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识别,因而造成了在完成面孔识别任务时,基本不受面孔倒置效应的影响。同时,正常个体偏爱注意面孔的眼睛部位,而A S D个体却偏爱关注嘴部,主动规避与眼睛的接触。

(三)经验—预期说

人从一生下来就有了对面孔的偏好,因此婴儿喜欢看同类面孔,这种偏好是一种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的扩展,这种本能逐渐被经验所取代,前文中也提及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个体面孔识别的技巧也有所丰富,即在面孔识别过程中,本能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将更多地依赖于先前已获得的经验,这是经验在积累之后的预期结果。

经验—预期说实际上是指面孔识别能力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敏感期大脑已准备好接受来源与外界的特定类型的消息(如面孔),在大脑相关面孔识别区域成熟之后即对面孔作出预期反应[25]。所以,当个体识别面孔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面孔加工的机制也会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但是A S D儿童在很早的时候面孔识别的机制就已经受到损害,又没能获得丰富的经验刺激,所以难以发展出好的预期能力。

(四)心理理论缺陷说

心理理论是个体对他人情感、意图、信仰等精神状态以及他人行为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社会交往,是进行社会活动和建立社会关系必要的前提条件[26]。心理理论缺陷也一直是自闭症核心缺陷的解释之一,A S D儿童在识别面部表情时存在障碍,可能是因为缺乏心理理论,因此他们不能够准确地理解人脸所要传递的实际情绪,因而也造成他们不能很好把握面孔所要传达的意图,影响了其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五)社会动机缺乏理论

A S D儿童缺乏与人正常交往和沟通的动机,因此造成面孔特征和表情等社会刺激的注意缺乏,进而导致面孔识别能力的下降。文章之前提及,A S D个体面孔识别缺陷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缺乏对面孔的注意,特别是对眼睛部位缺乏注视,这样一来,他们接受到的社会刺激下降,进而注意的需求和动机下降,最后导致A S D儿童面孔识别方面出现障碍。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研究内容不足

虽然对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研究还不够完整和系统,不同学者得出的研究结果差异非常大,比如说A S D儿童的面孔识别缺陷的具体体现,他们的年龄差异和智商差异等,此外A S D儿童面孔识别缺陷的性别差异研究很少。这些都表明,目前从整体上把握A S D个体的面孔识别缺陷特点还是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更多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不足

缺乏纵向研究。已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比较A S D儿童和正常儿童及其他障碍儿童在面孔识别方面的特点。A S D儿童的面孔识别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会有所改善,还有待更多研究的佐证。

未来的研究应注意扩大样本量,在被试匹配度上更加科学规范,同时进行更多的纵向追踪,深入探讨A S D个体整个发展过程中面孔识别的特点;并且继续使用先进的研究手段和工具,如脑成像、眼动仪和事件相关电位深入研究面孔识别缺陷的神经机制,科学定义缺陷的理论成因;同时生态效度更高的实验材料和任务也很有必要。

[1]金丽,陈顺森.自闭症儿童面孔加工的异常:来自眼动的证据[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28-132.

[2]Cipolotti,L.,Robinson,G.,Blair,J.,& Frith,U.(1999).Fractionation of visualmemory:Evidence from acase with multiple neurodevelopmental impairments.Neuropsychologia,37,455-465.

[3]Camras,L.A.,Dunn,J.,Izard,C.E.,Lazarus,R.,Panksepp,J.,Rothbart,M.K.,Davidson,R.J.,& Ekman,P.(1994).What develops in emotional development?InP.Ekman,& R.J.Davidson (Eds.),The nature of emotions:Fundamental questions (pp.345-37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Gross,A. L., & Ballif, B. (1991). Children’s understandingof emotions from facial expressions andsituations: A review. Developmental Review, 11, 368-398.

[5] George,P.A.,Hole,G.J.,&Scaife,M.(2000). Factorsinfluencing young children’s ability to discriminateunfamiliar faces by 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Development, 24, 480-491.

[6] Chang,P.P.W.,Levine,S.C.,& Benson,P.J. (2002).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charactures.DevelopmentalPsychology, 38, 1038-1057.

[7]Berry,D.S.,& McArthur,L.Z.(1988). The impactof age-related craniofacial changes on social perception.In T. R. Alley (Ed.),Soci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perceiving faces (pp. 67-87). Hillsdale, NJ:Erlbaum.

[8]Pelicano,E.,& Rhodes,G.(2003).Holistic processingof fac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618-622.

[9]Osterling,J.,& Dawson,G.(1994).Early recognition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study of first birthdayhome videotap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Disorders,24,247-257.

[10]白学军,陈顺森等.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5):449-458.

[11]Boucher,J.,&Lewis,V.(1992).Unfamiliar face recognition in relatively able autistic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33,843-859.

[12] Kikuchi,Y.,etal.(2009).FacesDoNotCaptureSpecial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Disorder:A Change Blindness Study. Child Development,5, 1421-1433.

[13]Scher f,K.S.,etal.(2008).Atypical Develo-pment of Face and Greeble Recognition in Autism.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8,838 -847.

[14] Carey, S. (1992). Becoming a face expert. InV. Bruce, A. Cowey, A. W. Ellis, & D. P. Perrett (Eds.),Processing the facial image (pp. 95-103). New York,NY: Clarendon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Dawson, G., Webb, S. J.,&McPartland, J.(2005).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face processingimpairment in autism: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and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27, 403-424.

[16] Hobson, R. P., Ouston, J., & Lee, A. (1988).What’s in a face? The case of autism. British Journal ofPsychology, 79, 441-453.

[17] McPartland, J., et al. (2004). Event-RelatedBrain Potentials Reveal Anomalies in Temporal Processingof Fac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7,1235-1245.

[18] Joseph, R. M., & Tanaka, J.(2003). Holisticand part -based face recognition in children withautism.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44, 529-542.

[19] Trepagnier, C., M.M. Sebrechts and R. Peterson.(2002). Atypical face glaze in autism.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3,213-218.

[20] Adolphs, R., L. Sears and J. Piven. (2001).Abnormal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 from facesin autism.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232-240.

[21] Chawarska, K. and F. Volkmar. (2007).Impairments in monkey and human face recognition in2 -year -old todd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nd Developmental Delay. Developmental Science,2,266-279.

[22]Reed,C.L.,et al.(2007).Brief Report:Perception of Body Posture--What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Might Be Missing.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8,1576-1584.

[23]王丽娟,罗红格,姚雪.自闭症谱系障碍者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6):1177-1184.

[24] Dawson, G., et al. (2002). Neural Correlatesof Face and Object Recognition inYoung Children with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evelopmental Delay, andTypical Development, 3,700-717.

[25]王丽娟,姚雪,罗红格.自闭症儿童面孔识别障碍的理论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30-34.

[26]Wellman H M,Cross D,Watson J.(2001).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Child Development,72,655-684.

猜你喜欢

谱系面孔自闭症
神族谱系
本期面孔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