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初探

2014-08-15戴铮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心理健康大学生

戴铮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进入20世纪,国家快速发展,人民物质丰盈,本以为处于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会顺时代而上,激流勇进。可是在大学生中听到的高频词有“无聊”、“郁闷”、“没意思”、“没用”。这些词所反应的正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的迷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夯实的专业技能,内在的精神世界却垮塌了,我们的学生出问题了,更深层的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专家开始研究大学生精神家园迷失的原因、表征、重建路径及策略,而笔者想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初探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有效教学手段。

一、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

“精神家园是个体人生的动力。对大学生而言,拥有一个充实、灿烂的精神家园,不仅是超越有限生命和本能自我的需要,也是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需要。”[1]这正好与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理论不谋而合:人除了满足那些低级和中级的需要,还有更高级的需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即个体以独特的方式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一种状态。[2]因此,当把精神家园的建设归入了人的需求之列,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阶段,但作为即将成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走往自我实现的路上,并最终获得自我实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启示

(一)共有的目的

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目的是:提供大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营造和谐健康的人文教育环境,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理性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品质;搭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在实践中塑造和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和发展健全的人格,促进个人与社会环境、集体、他人的关系,并在各种挫折中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早地发现心理疾患,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矫正异常的心理活动,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4];第三方面是帮助学生完成身份转变的各种适应,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

从以上两个概念不难看出,两者共有的目标都是要培养具有正确三观的完整社会人,既要有良好的人格、品质,还要有与环境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共有的内容

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容主要有:社会的主流思想,先进的传统文化,良好的人文氛围。其中传统文化对精神家园建设的作用多次被学者们提及并强调。有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修身治国的大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如今的大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有着借鉴作用。”[5]十七大报告也特别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儒、佛、道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以“小仁”换国家之“大仁”;佛家强调“大慈悲心”;道家强调“超越有限生命”。看似与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不同,但其实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和为贵”“天人合一”等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都息息相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合理的认知、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其中“认知、人格”体现了“修身”;“情绪”体现了“和为贵”;“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体现了“天人合一”,即社会和谐。

(三)共享手段

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一般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引导大学生探索自己的理想信念。此外,还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强的活动,比如: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开展下基层参观调查活动;利用强大的网络积极力量引导等。通过以上手段,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确实取得一些成效。但不能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借鉴的手段。比如:团体辅导、朋辈互助。发挥学生内部的优势资源,让学生进入“自助——他助”的良性循环。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及分享,这能不能优化过去传统思想教育靠说教灌输的模式呢?如果在此能有所突破,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成效也将跨出一大步。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相结合的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这一章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修的一章,正好和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儒家思想“中庸”“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相呼应。根据访谈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师,他们在这一板块的教学更多用的是讲解法,着重讲人际关系的重要,改善人际关系方法,加强人际沟通的方法等。这些都是从比较宏观的教条的方式入手,让学生对人际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很难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这样“灌输”的教学手段,很难将儒家思想的精髓深入学生内心,反而让学生有了一种误觉:只要上政治课,就是说教;凡是说教,都是无聊。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这一章可以让学生有非常丰富的内在体验。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学生现在出现人际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相不信任,才导致了不宽容、沟通困难等问题,所以首先要解决人际信任的问题。在解决信任问题的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是一个小活动:盲行。让一些学生扮演盲人,一些学生扮演辅助盲人逾越道路障碍的人。活动路线被人为地设置了一些路障。提供帮助的学生不能说话,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去提示“盲人”。整个活动中,有些“盲人”学生扮演者开始不敢信任陌生人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拒绝指引,自己试探走路,举步维艰。当他们开始尝试依靠提供帮助的学生时,他们的内心感受是:“确实,这样走起路来轻松一点!”当他们能够和提供帮助的学生互相信任,很好配合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感受又发生变化:“原来和不熟悉的人如果相互信任,也可以完成一件很困难的事。”同时真切地体会到当自己眼前一片黑暗时,有个真心帮忙的朋友出现,内心无比的温暖。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自己可以从很多角度总结出人际信任的重要,还能分享自己加强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妙招。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在“人际吸引”板块中可以选用活动“我喜欢的人”,在“感恩”板块中可以选用“卡片DIY”,此外收集学生中的真实个案,让同学们头脑风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体验分享互助的方式,学生们能更真实地去比照,判断、选择,自觉地建构自己的内在价值系统,完善精神家园的建设。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也是笔者认为更有效的影响方式:体验、分享、互助。

总之,许多学者前辈已经多次论证大学生精神家园亟待建设,并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策略。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感受到: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不可能是一门课程,一个学科组可以完成的事情,也不是口号满天飞就可以完成。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是不是可以融会贯通,借各家之所长,在各个相关课程中都引入“精神家园”建设的理念呢?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除了“人际和谐”,与“精神家园建设”相联系的“点”还很多,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教学方法呢?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不是有点心理健康教育背景更好呢?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小试牛刀,有一点成效。但还不能形成很系统的教学体系,需要前辈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去发掘更多可以相联系相借鉴的“点”,从课堂教学方面去帮助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

[1] 杨经铭.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设大学生的精神家园[J].思想教育研究,1999(1).

[2] 吕占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

[3] 贺新芳.构建大学精神家园的路劲探析[J].党史文苑,2009.6(2).

[4] 丁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5] 刘静.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略探[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