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14-08-15胡丽美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12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胡丽美(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12)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面临着大学生迟到、旷课、上课开小差、抬头率低等听课、学习状况差的现象。基于此现状,学界同仁多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创新,产生了相关的教学理论成果。但这些理论成果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哲学思维的局限:即关注学生的“应然”需要多于“实然”需要,关注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多于重点性,过分采用探究法而忽略传统授受法的优势。因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来思考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大学生“耳”、“脑”的问题,以期对本门课的教学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关注大学生“应然”与“实然”需要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观来研究教学问题,能够起到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殊途同归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论(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必需为群众所掌握。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一种理论(认识)在实践中能否为群众掌握,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需要、利益及其程度,即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是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根据教育学理论,学生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目的、特定的条件下由教师指导而进行的认知和认识活动。尽管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主体(学生)如背景知识、理论水平、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学生(认识者)的需要对认识起着引导和定向的作用。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都告诉我们:原理课教学要受学生欢迎(或受欢迎的程度),归根到底要实现(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价值(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范筹,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更确切地说,受学生欢迎的“原理”课程必须是既能满足学生的“应然” (追求社会价值)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实然”(追求个人价值)需要。

在大学生“实然”需要凸显的当今时代,不少“原理课”教师却仍然停留于重学生“应然”需要的观念水平,这是导致“原理”课教学难于进学生“耳”、“脑”的重要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呈现出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以人的主体性为特征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以及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产生、勇敢追求个人价值即“实然”需要塑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氛围。主要体现为他们对人、对事首先考虑的是否能满足自己实际的人生需要——如对扩充知识、提升能力、寻求就业、解决思想困惑等与个人价值实现相关的问题。而据了解,由于“原理”课的教学内容与国家现实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制度性、战略性的问题密切相关,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要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以“教师为本”忽视学生需要的观念,要么抱有即便以“学生为本”也是以满足学生的“应然”需要为本的教学观念。即教师看重原理课的政治性、科学性,把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看成是满足大学生未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然”需要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实然”需要有所忽视。这是导致“原理”课成为多数学生仅为考学分顺利毕业或为考研的需要而不得不“被逼”学习的重要原因。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1]”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因此,高校“原理”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既要采取措施适应大学生“实然”需要凸显的状况,又不能忽略大学生的“应然”需要。一是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各种需要。教师可通过发放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网上交流等方式,对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和期望、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热点、思想状况、专业学习等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然与应然需要,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过程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自主的行动。二是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以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这样,大学生“实然”需要的满足才能激发其认知过程中的内驱力——学习动机和兴趣,才能为“原理”课真正进(学生)耳、进(学生)脑打下坚实基础。正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所言:“要想把这门课(“原理”课)真正讲好,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把课程讲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学习这门课成为大学生内在的强烈需要,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3]为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一方面,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如在第一章讲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第三章讲授“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两重性”时,可引入当前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充分讲解发展是事物的永恒趋势,但发展不再是曾经片面强调的国家经济的增长,而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第四章讲授剩余价值理论时,可结合本世纪初的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分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科学规律,讲透大学生的人生共性问题。如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质量互变规律时,就可与大学生的就业、考研压力、心灵困惑和行为失范等问题联系起来。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与大学生如何交友的问题联系起来。总之,教学内容的“三贴进”有益于大学生把其成长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的社会大环境与其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联系起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既确立起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未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关注了大学生的“应然”需要,又解决了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满足了大学生的“实然”需要,这将大大提高 “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两点”与“重点”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为克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丰富与教学时间不足、理论科学性与学生针对性之间的矛盾以及避免其教学内容虎头蛇尾的现象,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至于如何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能为我们提供解决思路。

“两点论”指引我们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逻辑联系上来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力求做到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是原封不动地重复教材的内容,而要把教材的重点内容结合学生知识结构、专业性质等实际加以提炼和加工,概括和分析,使之形成教师自己的系统的教学体系来进行讲授。在两点中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于资本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应避免过于专业化,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重点。“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内容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如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阶级的观点、资本主义一定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理想的观点等,都力求重点讲述。

教师对教材的“两点”把握(在逻辑上)以及“重点”突出(在内容上),能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以及理论科学性与学生针对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原理”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刻苦钻研,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归类、整合教材内容,既要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从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内在结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讲述,哪些部分应该略讲或者不讲(让学生自学)。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

三、采用探究法与授受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当代认识论研究成果表明,主体接受对象或客体作用的程度,既与客体的刺激程度有关,还与主体自身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有关。这说明,提高学生对“原理”课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对增强“原理”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对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法和授受法分别代表新旧两种教学方法。而当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么仍然注重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授受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还是要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要么过度采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法。这都是当前“原理”课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处理探究法与授受法的关系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探究法和授受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也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究法不是对授受法的全盘否定,探究法与授受法是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原理”课包括“案例分析式”“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发现式” 以及“情景问题式”等在内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针对传统授受法的弊端而提出的。但探究法是对授受法的辩证否定,即并不是对传统的授受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传统的授受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显著特点决定了探究法较之授受法在教学中更受欢迎。高校大学生总体上具有的个性鲜明且自信,目光远大且敏锐,思维活跃且敏捷,思想新颖且解放,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等特点,使传统的只强调所谓的课堂秩序和纪律,师生互动少,强调学生正襟危坐以维持课堂秩序的授受法越来越不受大学生欢迎。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理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且又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显著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擅于运用较强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而探究法要求教师不是直接提供给学生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和能力,还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案例分析法”就是最常用的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指教师根据大学生知识结构、学科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经典的、热点的、贴近的案例来说明基本原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大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通过“讨论式”、“启发式”、“情景问题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互动、参与,再辅之以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如教师通过播放纪录片《大三峡》的片段,启发式提问学生:“此段视频体现了什么样的哲理?”,然后给学生必要的讨论时间,最后引导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正确处理好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性,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其中,既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又有教师必要的讲授。可见,通过包括“案例分析式”“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发现式” 以及“情景问题式”等在内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既营造了人人参与、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战胜自我的信心和能力,还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这将大大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原理”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原著色彩浓厚,与实际的联系不如其他几门思政课直接的学科特点,以及“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完整和综合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传统的授受法在“原理”课教学中还有很大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探究法与授受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6-2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 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