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折射

2014-08-15苏泽宇

关键词:异化理论异化马克思

苏泽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折射一词的本意是指光线在不同界面两种透明介质中穿透时,在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在折射的同时也往往伴发反射现象。由这样的物理现象为试例,在理论界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之间进行思想价值交换的时候,一个从甲方传递出的思想,即使在它的起点已经足够体系精粹完整、内涵简洁精深,在穿透自身和乙方之后,一定会发生意料不到的转向和漫射。如果基于这样的原理进一步假设,反射回到甲方的思想也必然大相径庭。思想领域里的理论交锋向来如此,理论传播经受多次变异增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自清朝晚期,各种译本传达出的思想理论不尽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整理出版,在中西方又一次引起了剧烈反响,显然是因为与之前普遍接受的理论表述产生了新的冲突。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多道传递程序,严格地说应该 (或者也许)不是纯粹的本意,但是我们取得了成就: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中积累沉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经过了相似的折射,呈现出来的也不是苛求精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中国相似表述的关联

所谓异化是指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渐生成对自身的否定,异化不仅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还必然会走向异化的异化,即否定之否定。黑格尔最早提出异化概念和理论,并且试图用异化的观点去解释一切宗教的、社会的现象。“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这意味着“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自然界里肯定的东西是概念之显露光明”,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基本命题。然而马克思的分析更加深刻,认为异化的原因是“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分化为阶级社会,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现象,造成了阶级之间的不平等结果,进而发生异化的连锁反应。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弗洛姆、拉塞尔、列斐伏尔等人从批判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人的理性、自主性、能动性的丧失。例如:卢卡奇就基于同马克思一致的观点认为,人的根本是人本身的存在或人之存在的本体;人存在着,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用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我们认为阶级的产生是异化出现的主要原因,中西方的总体认识在这一观点上基本一致,但是我们对人性和人的自主性丧失的论断并不感到陌生和新奇,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间歇零散的表述。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讲了社会分工问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句话成为后世采纳的著名公式,在支配人的社会地位变化中起到了激励或者宽慰的作用。所以还是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讲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在社会分工发生变化时,可以沿着劳力者—劳心者的轨迹,亦可以相反,那么,社会地位就会发生调换,在这样的过程里表现出人的异化。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提到的生产劳动异化、政治异化、消费异化等表现,同样也可以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找到对应的现象。例如,《卖柑者言》批判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象,柑橘不是为了满足食用价值,官吏不具备治国的德行,就揭示了政治异化、消费异化的社会弊病。在我国传统文学和哲学思想中,对人性不自由的表达贯通始终,虽然达不到现代理论高度,但比起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异化问题的晦涩(可能也是折射现象)、精细和刻板,要更具有普世的人文关怀和“言语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些特点对文化传播而言,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不能简单定论。人发生异化的事实要早于哲学家的思考,正是由于后来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异化的深层次原因,才对异化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表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也包括西方的古代文化)相似表述的区分在于前者运用了更新、更加准确的理论武器,除此之外,人性总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思辨因其科学性能够解释人类历史上的各阶段社会现象,因而在穿透历史的轨迹中折射出理性光芒。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中国近当代社会现实的印证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视角分析问题,严格地比照我国近当代历史,这种对比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所以要充分考虑意识形态、观察角度、评价标准等因素。异化理论认为社会的总体异化是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披上了物质关系的外衣。客观评析我国的社会状况,绝对不能出现如资本主义社会那样的主要矛盾,但无论怎样回避关键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反映出的种种现象在我国还是能够或多或少地得到印证。

1.科学技术产生异化。它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使依附其上的工人失去自由和独立;对物质需要的较大满足赋予剥削制度以合理性,使人们驯服退化,失去反抗不公平的能力;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在物质满足的情况下继续承受不情愿的额外压抑,让生活变得单一化、模式化,人本身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很难充分体现。我国当前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者以及大量的城市中产阶层就能够感受到异化的影响,这些群体在生活生产方式上仿效西方,就能更倾向于用贴近西方马克思甚至是资本主义的思维概念去理解社会现象。

2.生产劳动异化。马克思本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本身异化、人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和人相异化。在诸多异化类型中,商品社会下的劳动是所有异化产生的源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形式的奥妙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以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为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人们却被束缚在这种物与物的虚幻模式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关怀人性,发展了“劳动破碎化”观点,工人服从于劳动又与劳动产品相分离,不仅为谋生而劳动而且以牺牲个人自由的方式受控于劳动。我国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工人和处于庞大产业链条上像机器零件一样从事“破碎劳动”的劳动者普遍被异化劳动捆绑,对自身劳动的价值感到困惑,忍受劳动带来的疲乏与压抑。

3.西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意义上定义消费异化。消费是人的活动,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弗洛姆看来,“异化”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属于辩证哲学的范畴,是指主体所创造的课题反过来成为凌驾于主体之上并支配主体的对立物,主体的行为成为自身异己力量的一种状态。而他所谓的异化更主要是指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和主观感受,是一种疯狂的病态,所以异化带来的心理伤痛需要用消费等行为弥补,就像抑郁的人多患肥胖症一样。有别于西方国家对收入的有效干预调控,当代中国贫富差距明显,就产生了有别于西方普通劳动者的集体消费异化,集中于购买力强势的中产以上阶层、尤其是少数富裕人群进行异化消费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了社会的失衡,激发普通民众的怨愤,但是,值得研究的是:经济条件相对充裕的劳动者在奢侈消费之后感受到的不单纯是心理满足,反而伴随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总之,消费社会中的人们贪婪地吞食着一切可消费之物,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而堆积着各种各样商品的貌似繁荣的社会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心灵和身体上的快乐体验。

综合以上现象,异化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我国的特定阶层、特殊范围里。我国马克思研究者同西方马克思研究者针对各种现象展开了交互性的研究和交流渗透,在不同体例的意识形态、学派观点、话语表达的影响下,思想折射何其复杂多变。对我们而言,怎么去解释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怎么分析中国出现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带出的更加复杂严峻的社会问题,怎样借鉴异化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中国化通俗解读

思想战线上的交锋不可避免,相互指责从未停息,对立阵营之间思想的折射及反射挥织交结。人的异化不是西方首先发现的,只是西方政治哲学的解读拉大了该词语本身同普通民众的距离,学院化、殿堂式的研究将其进一步虚化。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植于中国现实,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视角,从另一侧面发展了马克思学说,也具有一些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内容;相似的观点能够相容,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就具备改造转化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条件。理解和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需要关注主要矛盾,以包容的姿态进行中国化解读。

1.态度是对中国当前社会浮现出异化现象的接受,承认现象出现的前提是对中国建设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我们在当今国际化环境下,不可避免地存留封建思想的影响,并受到资本主义的侵袭,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实现社会主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消除阶级矛盾,进而使人类实现真正的自由。片面地否认现实存在,反而将造成思想上的饥渴,导致自我否定。

2.努力建设民族的、本土化的思想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接纳、继承和发展,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需要被发掘与保留。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类似异化理论的哲学思辨只是浩瀚烟波中的沧海一粟。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在重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思想折射必然丰富多彩,理论衍生精彩纷呈,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加强理论自信,实事求是地增加先进思想的理论厚度。西方资本主义感恩于马克思,因其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源,所以实现了自身的改良。我们处于社会发展形态领先于资本主义的地位,应该富有包容性,从容面对中西方的思想交锋。存在异议很正常,面对指责讲策略,理论探讨重事实,除此之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努力付诸实践。

4.要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待异化的存亡。消除异化的社会途径之一是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扬弃异化和回归人性,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消除异化的途径之二是构建非压抑性的生存方式,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侧重自我调节,显露出消极的爱欲乐观;消除异化的途径之三是保持积极自由的生存状态;消除异化的途径之四是进行日常生活的革命。这两项提法同第二种一样,停留在社会批判与哲学反思的层面,很难催生推动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反而衬出我们在政治理论上的先进性。

固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就像前面一直论述的,我们得到的观察结果未必就是初始的真实表达,它们经过了思想折射,我们接受的只是折射及反射后的结果。换位思考作为一种观察方式,提倡排除己方干扰、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本质上就是减少和避免思想上的折射现象,我国近期提出的“走近马克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在中国社会的折射给出的启示是,在人类解放之前,无论处在哪种社会发展阶段下,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人都要受制于异化的社会;面对中西方阵营的对立现实,消除异化不是单方的思考和行动,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更加主动地拥有话语权。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