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隐喻运作机制分析

2014-08-15章凤花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浮云流行语相似性

章凤花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网络流行语指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带有很强媒介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网络流行语产生常常反应社会变化,不断涌现社会新生事物和层出不穷的社会公共事件会导致网络流行语直接产生和广泛传播社会触发机制,是新心理感受和社会心态的一种反应。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它发端于互联网之上,借助于强大网络媒介,在网民们不遗余力频繁使用之下,迅速从虚拟网络空间走向各类传统媒介,走进我们日常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影响力。当今,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网络语言借助网络平台逐渐流行起来。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近代概念隐喻理论观点认为隐喻既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为人类组织思维提供了有力工具,它是人们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认知视角。Lakoff&Johnson(1980,2003)对隐喻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隐喻是构建概念的系统方法,“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2]5,体验哲学认为:感知体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主体认知总是用具体熟悉事物来理解抽象不熟悉的事物,把一个概念域即始源域概念特征整体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使目标域具有始源域一些特征,而在映射过程中产生了新隐喻用法。Richards(1965)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人们日常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3]。Ortony(1979)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隐喻性质[4]。Lakoff&Johnson(1980)总结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还存在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也基本是隐喻的[2]4。Derrida(1982)指出: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隐喻[5]。流行语产生就是人们使用隐喻方式认识事物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理。

隐喻是语言产生新义位的主要机制,语言中绝大部分词都是多义的,其中心意义可能是任意的,而非中心意义则主要是通过隐喻延伸而来的,语言意义产生根源于对两个概念相似的认知,来源于认知领域的相似联想。相似性是隐喻成立基本要素,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利用的是事物之间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隐喻则是将原来并不存在的相似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某一事物新观察角度或新认识[6]172。隐喻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

二 网络流行语隐喻语义映射

流行语使用开始阶段,语言使用者能明确感觉到隐喻存在。每一种知识多少都对事物相似性认识和理解产生影响。如“什么都是浮云”由“神马都是浮云”的谐音而来,意思是没有什么值得一提。该隐喻用法中“浮云”是喻体,“浮”浮在表面,能遮挡外物之意,因而具备了比喻外在不良因素,不正当人事侵害、腐蚀、阻挠等意义,“云”形迹无拘无束、自由翱翔、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本体是生活中一切,把浮云比作生活中一切。它们两者之间相似性体现在浮云有飘忽不定、变化莫测、倏忽来去、转瞬即逝、看得见摸不着特点,是可以观察到具体的、却无实际意义的事物。而生活中悲欢离合、荣辱富贵等一切也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该隐喻用人们概念系统中已经存在具体的物体“浮云”来描述生活中方方面面,旨在表明生活中一切变幻莫测,繁华落尽,曾经在意、不舍的东西皆是空。浮云的看得到却得不到,没有意义、虚无缥缈这一特征被凸显出来了。凡是具有这一特征的事情,都可能用浮云这一隐喻。该流行语用法有调侃意味,是当下人们承受压力、淡然处之的精神写照,蕴含有人们对现状难以把握,甚至沮丧、绝望心态,唏嘘中透着豁达和释然。再如“你真是一朵奇葩”,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在网络用语中奇葩指某人(或某行为)十分离奇,不落世俗,个性十足,世间罕见。生活中有一类人,他们行为举止特别另类,属于超出大众习惯的一些人;或是思想与众不同,总是做出一些稀奇古怪、不合常理、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把人比作奇葩,保留了花“与众不同”语义特征,也是两个概念域相似性所在,在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建立联系。与常用褒义相反,该流行词汇多带有调侃和讽刺意味,不再只指原本美好出众事物,奇葩多指向一些正常行为和思维以外的,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驴友”中“驴”取的是“旅”的谐音,驴和旅游背包客以及迷恋徒步行走的自助自主旅行爱好者构成映射关系。始源域空间中驴吃苦耐劳,能驮能背,并长时间行走,目标域中旅游者背上帐篷,不辞辛苦,徒步旅行,两个概念域存在相似性。该隐喻把驴吃苦耐劳、长时间行走特性凸显出来,并映射到目标域背包户外旅行爱好者身上,为目标域背包旅行客状态构建了一个直观概念意像图式。

三 网络流行语隐喻语义泛化

隐喻是流行语产生新义位的重要认知机制。通过隐喻相似性,把始源域意向图式整体映射到目标域,这种隐喻映射结果就是流行语形成了一定数量新义位。如果该流行词汇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和处于网民们兴趣点上,就会引申出越来越多新义位。随着这种隐喻关系被高度频繁使用,人们会逐渐淡化对该词隐喻用法,正如我们已不再强烈地感到或是已感觉不到“雪白”、“母亲河”、“山头”等都是隐喻用法一样。这样情况下,原来依存于固有义位的新义位变得较为独立而稳固。“神马都是浮云”的流行,源于2010年国庆期间网络“小月月”事件,其中一句评论是:“比起小月月,神马都是浮云”。此后,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语境中,延伸到生活方方面面。城市生活压力已使人们身心疲惫,人们在遭遇不顺时,该流行语就会在脑中激活,表达了使用者无奈的自我解嘲,亦或是自我安慰的云淡风轻,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加班加班,神马都不要说,说了也是浮云”;“奖金、升职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都是浮云、浮云”;“来婚博会,神马烦恼都是浮云”等等。于是,生活中的正面、反面、得到、得不到、主流、非主流等等皆成了“浮云”。还有如“驴友”而创新使用“驴妈妈”、“驴爸爸”、“驴友之家”。“奇葩”从出众花朵到出众人和事物,再到不合常理行为的隐喻。在隐喻过程中,甚至词性也发生变化,如“我的奇葩儿子”;因此,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语义含混特征。但是,此时人们不再注意到流行语使用过程中产生各义项,只会专注于该流行语义位间共有特征,这导致流行语隐喻义位抽象与归并,语义抽象使流行语使用人群更加随心所欲使用流行语,流行语新用法也变得畅通无阻。抽象化使用为流行语语义泛化提供基础。

语义泛化指的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原有语义特征情况下不断产生新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对象纳入自己指谓范围。[7]流行语趣味性、生动形象、新颖独特等特点,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和宣泄释放心理,此时人们就会大量使用流行语,甚至主动创造机会、不挑场合地使用流行语。所谓主动使用隐喻情况,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词语或表达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交际结果,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6]31。我们的词汇知识、逻辑知识和百科知识与语言使用有关,凡是能在我们知识系统里找到的,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使用流行语。当流行语流行进入最高潮阶段时,往往容易出现语义含混,即流行语使用者并不完全了解流行语准确语义特征,出于某种心理,不考虑场合的使用。这时,它似乎总是处在人们言语兴奋中枢上,一旦需要选词择词汇时,它总是首先蹦出使用者大脑词库,因而流行语用法也被时时挂在嘴边。许多网友或是为了表明自己紧跟网络时尚步伐,或是自我解嘲、自我宣泄,跟风模仿,如使用“口头禅”一样,不问对象、不分场合地到处使用,即使是与使用场合、语境和用法有一丝一毫联系,也决不放过使用。再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例,当人们在遇到房子、经济、柴米油盐、加薪、升职等各种不顺心事情时,都不放过使用“浮云”。再如“凌乱”、“喷”、“刷屏”。如此不分场合使用流行语会导致流行语为迁就场合和情景而发生语义含混。语义含混是流行语生命力最旺盛阶段。新隐喻有着临时性特点,它的意义原来并不是焦点词义一部分,在达到特定交际目的后,就完成了使命。经过语义泛化阶段,有些流行语渐渐退出流行,有的甚至从人们生活中消声匿迹。也有一部分幸运地留存下来成为日常用语,但它的隐喻意义也不再是人们关注焦点。在此过程中,新的流行语又将不断产生。

小 结

人们利用隐喻认知手段,能够解决语言符号有限性和外界信息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即束定芳所指的“语言贫困”[6]109。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6]30。当人们想要表达信息概念和新生事物,现有语言概念系统中又找不到合适词汇,此时,由认知隐喻思维产生隐喻性语言和用法能弥补不足,概念隐喻思维产生新隐喻用法和新义位丰富了我们语言系统,从而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目的。隐喻是以抽象意向图式为基础的映射,映射要素是两个概念域的相似性,通过始源域对目标域的概念化,目标域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目标域的概念具有了始源域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意象性,提高了语言表达和修辞效果,词汇隐喻义也就产生了,隐喻义在网民中不断传播和泛化,最终发展成网络流行语。

[1] 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003.

[3]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4] Ortony,A.The role of similarity in similes and metaphors.In 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5] Derrida,J.Margins of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6] 束定方.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猜你喜欢

浮云流行语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流行语大盘点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