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8-15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校企育人人才

孙慧敏,赵明月,张小村

(山东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和必经之路。[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企合作为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提供了载体,为企业反哺社会、关注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较单一、育人实效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以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实现高校、企业与大学生“三赢”,促进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发展。

一、校企合作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已成为工科院校和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2],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注重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过程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鲜明特点。目前,校企合作普遍应用在各类大中专和高职院校中,是职业教育探索出来的“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有学校引进企业,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互动式,“订单”式合作等模式。

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以大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高校与企业实现“输出”“输入”人才对接和“科研”“生产”优势共享。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市场接轨,实现了开门办学、产学研一体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企业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功能突出,但往往形式较单一,奖励资助高校大学生和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是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合作形式。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1.企业数量相对缺乏

高校连年扩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高校需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另外,政府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支持、引导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虽然有不计其数的资金实力雄厚的社会知名企业,但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积极反哺社会、投身公益事业、关心支持高等教育的企业却不在多数。为数不多的校企合作企业一般是校友创业企业或通过校友资源引进的企业,企业与高校合作投入的资金支持往往也很有限。

2.合作形式较单一

与高校合作企业一般通过在高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或在企业设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与高校进行合作。目前看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合作形式较单一,缺乏成熟、规范、系统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3.育人实效性需加强

校企合作建立的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一般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引进人才的作用更突出,而日常教学实习、深入企业一线进行社会实践的功能薄弱。这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机会偏少,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校企合作企业在高校设立的奖励资助资金帮助优秀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受资助和奖励的学生往往对企业、对社会“少回馈”,感恩意识缺乏。

4.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高校连年扩招和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导致教师没有深入企业的积极性,教师服务企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导致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人才培养过于单一,形成了所有的毕业生都“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与特色,学校专业发展和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对策

1.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班等平台,学生定期接受企业相关培训,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去企业实习,开展专业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环境的熏陶,获得了难得的实习条件和实践锻炼机会。通过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从“理论”走进“实践”,让学生加深了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实践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同时,经历了企业实习锻炼的学生,结合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更容易迸发创新思路,通过参与大学生国家科创计划、SRT等科研学术活动,把实践融入到理论当中,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在教学实习就业基地、企业奖助学金资助奖励等常规校企合作形式基础上,可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尝试构建多角度、深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比如创新校企合作工作站,成立校企合作班,以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精神,实现企业需求与校园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还可聘请企业高管作为高校特聘教授,创建企业教授流动站,为高校补充优秀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讲授企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和训练,培训内容可涉及经营、职场规划、商务礼仪、行业市场最新动态等相关知识及专题讲座等,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岗位需要。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大学生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着“第二课堂”作用,让学生接触企业生产一线,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生返校后及时思考和总结,及时补充实践过程中发现的自身欠缺的理论,有利于促进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貌和高效的学习效率。校企合作企业奖助学金评选活动为学校选树了一批家贫志坚、成绩优异的先优代表,这些优秀代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优良学风的先进典型就在身边,通过组织优秀个人典型分校区、分类别同各年级学生举行巡回报告、经验交流、学习研讨等活动,使全校学生人人学有榜样、人人赶有目标,有力推进了学校优良学风建设,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结合校企合作育人实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高校应及时对教学设置进行改革,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实践教学投入。强化实践教学,做好产学研结合文章,把校内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把校企合作的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成为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学生寒暑假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探索“实习+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校内、校外,高校、企业协同育人。

3.“经济”“文化”协同育人,打造校企活动品牌

一方面,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在高校设立企业奖助学金,为贫困的优秀大学生提供奖励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去公司实习实践,让学生半工半读,企业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给予学生实习薪资,作为学费和生活费的补贴,减轻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另外,高校积极邀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领导和优秀校友,通过知名企业进校园和优秀校友就业论坛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职业兴趣,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帮助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就业,奉献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校企合作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奖励,使企业优秀文化深入学生心中,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大学生,引导他们懂得感恩,并决心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企业回馈社会,这凸显了校企合作的文化育人成效。除此外,高校可联手企业,打造独特的校企活动品牌,通过举办校园歌手大赛、实训大赛、知名企业先进文化进校园、优秀校友就业论坛和企业奖励资助公益行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使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深入高校学子,“润物细无声”影响和感染高校大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锻炼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展现才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

4.“输出”“输入”人才对接,提高校企育人实效

高校与企业长期真诚的合作得到了广大高校学子的认可,校企合作企业在大学生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极高的赞誉,往往是最受毕业生青睐的企业。校企合作企业每年定期到学校招聘毕业生和在校生到公司就业和实习,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和发展空间;同时,校企合作企业也对合作高校毕业生“刮目相看”,进行重点培养。因此,企业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去企业应聘就职,收揽了大批优秀人才资源助力企业发展。有能力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发展进步一般都非常快,有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短短两年内就成为了区域片区经理,做到了企业中级管理层。

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企业资源,高校可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增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建立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巩固校企合作基础,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实践,邀请企业走进高校、走进学生,真正实现高校企业协同合作、校内校外双向育人。另外,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会,实现个人发展成才,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毕业后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

5.增加校企合作企业,“科研”“生产”优势共享

针对“少企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用人单位满意度,扩大学校影响力,主动吸引优秀企业,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同时,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努力尝试与更多优秀企业建立真诚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呼吁更多有实力、有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反哺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关心支持高等教育事业,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应立足培养基础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实际,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做好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文章。学校坚持产、学、研三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引导高校教师走进企业,面向生产需要搞科研,把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的重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以项目作纽带,以服务促合作,通过联合研发新产品、联合申报国家和省市重大专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

[1]吴绍芬.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6):100-104.

[2]费云生.创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发展共赢[J].职教论坛,2011,(11):4-5.

[3]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3):14-17.

[4]卢苇,邢薇薇.产学研结合,做中学育人——中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年巡礼之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32-39.

[5]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1-63.

[6]钱敏.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开展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159-162.

猜你喜欢

校企育人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