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根本

2014-08-15常正颖

语文天地 2014年33期
关键词:工具性巴金文本

常正颖

近几年,语文课堂更重视学生的整体感悟和独特体验。一篇课文,似乎读几遍,学生就能感悟很深。其实,这是轻视语文的工具性,轻视词语教学和句式训练的表现。随着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要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构建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一、立足文本,深钻精研,明确学习活动方向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位教师遵循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从情感入手,以读为本,读字当先,注重发展,寓教于趣。即“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训练课、语言文字感悟课和生动活泼的情感课”。

这位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制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教学思路:

1.揭示课题,想象美;2.初读课文,感知美;3.读议课文,体验美;4.读背课文,积累美;5.各显神通,表现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要实现文化熏陶与学习的整合,实现精神关怀和语言感受的统一。

这位老师着眼于语文课程目标,立足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真思考和钻研,确立了本课教学目标,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转变观念的同时,立足文本,深钻精研,着眼语文课程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创造性地理解和用好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二、把握核心,整体设计,实现教学多元目标

有了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时,这位老师让学生通读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是写槐花,其余各段都写了人,似乎中心不明确,究竟是写人还是写花?”学生有问,老师没有作答,而是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让通畅的文思、多姿多彩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让他们沉浸在阅读欣赏的快乐之中,陶醉于艺术美的享受之中,尽情地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谈,充分感知,走向感悟,继而让学生交流。老师请学生谈感受、谈思考、谈发现。老师不时发言,着力引导学生尽情欣赏槐花的外形美、芳香美,槐乡孩子的真诚美、朴实美,进而达到整体感悟:最终发现花美人也美,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花喻人。读到这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

一堂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学生在快乐地学,老师也在快乐地听,学生学会了如何感悟,如何去阅读课文,老师们也深深体会到: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互动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让课堂活起来,那种虚假热闹的教学,看似完美,其实掩盖了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

三、超越文本,提升价值,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当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后,应放大语文课的外延,补充丰富的语文资源,将阅读延伸到对所选篇章作家的其他部分作品以及对该作品的经典诠释的文章阅读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仅靠课堂和教材,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建构开放性教学,让学生与多个文本去碰撞交流,实现文本超越,提升文本价值。

一位老师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围绕“爱”,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悟,知道了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感谢是爱,对孩子们的思念是爱,对孩子们的希望是爱,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爱。然后提问:“这些爱是巴金爷爷爱的全部吗?”显然不是。老师又出示《巴金语录》,孩子们从中又领悟到了巴金爷爷爱母亲,爱人民,爱大自然,爱工作,爱祖国等更深层次、更有广度的爱。《巴金语录》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学生能够更立体地解读巴金的思想、心灵、人格,可以向爱的更深处漫溯。

当今,语文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今天的教学环境凭借网络系统支撑的庞大的知识海洋,为师生提供了不可限量的资源。要想语文回归根本,就必须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

因此,在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完善教学目标,丰富文化内涵,开发课程资源,不断地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让学生的身心浸润于文化之中,我们应着力构建彰显语言魅力、充满生命激情、诗意与深度相融的语文课堂,实现语言和精神的自由成长,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阅读教学的必然追求。

猜你喜欢

工具性巴金文本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