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图是别样的风景——如何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2014-08-15季丽萍

语文天地 2014年33期
关键词:槐花桂花情景

季丽萍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画面精美,趣味盎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然而,由于多媒体的普遍运用,插图被很多老师忽略,插图的作用也渐渐被谈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一、以图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孩子对图画充满兴趣。一拿到教材,孩子首先关注的就是教材里的插图,他们总是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动形象的插图,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的眼球,让孩子产生新鲜感,就能立刻把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减,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文本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妨以插图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首先出示了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一位学生说:“第一幅图上画着蚂蚁们围在火炉旁烤火,有的吃着面包,有的跳着舞蹈,还有的在谈笑呢。”还有一位学生说:“第二幅图上画着几只蝈蝈,被冻得直发抖,有一只甚至还躺在了地上。”这时我趁机提问:“是呀,同是冬天,为什么蚂蚁们看上去开开心心的,而蝈蝈们看上去一个个有气无力的?”这时候,孩子们都很好奇,有的已经在小声地猜测了。接着,我让孩子走进文本,阅读这个故事,他们马上就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插图导入,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插图,理解文本

其实,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许多插图就是这篇文章重点、难点内容的直观再现。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插图,使文字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就能轻松突破教学重点,让孩子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一诗句,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诗句所描写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我利用投影仪将课文中的插图放映出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画面,当孩子们看到画面上那宏伟壮观的滕王阁,以及所呈现出来的水天相连的情景时,孩子们都张大了嘴巴,情不自禁地说:“太壮观了!难怪都督会称赞王勃是奇才呀!”借助这个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孩子理解了文字的内在蕴含,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孩子感受到了王勃的才华。

再如,教学《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时,考虑到孩子们没有看到过槐花,因此,对于书中的描写会很陌生,比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于是,我让孩子们观察书中的插图,当他们看到槐花一串一串地垂挂下来的情景以及几大串抱在一起的情景时,立刻就理解了书中描写的槐花的样子。

三、利用插图,想象说话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插图直观、形象,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以外,还可以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桂花雨》一课中有一幅插图,描绘了“我”和母亲摇桂花树的情景。教学时,我先从整个画面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他们对作者生活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重点观察“我”摇桂花树的动作以及下桂花雨时的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当下起桂花雨时,“我”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当我的头上、身上满是桂花时,“我”又会有怎样的表情呢?让学生通过想象,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摇桂花树时的有趣的画面,这时,自己仿佛身临其境,与课文中的“我”融为一体,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孩子内在修养的整体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认识得更清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槐花桂花情景
桂花
情景交际
槐花花开
做桂花糕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槐花
桂花蒸
打桂花
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