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语用训练方法探微

2014-08-15张峥青

语文天地 2014年33期
关键词:柳树言语文本

张峥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一学段是阅读教学的起步,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依托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

一、扎根文本,有源可循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运用,要紧扣文本的关键字、词、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扎根于文本,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适合一、二年级孩子言词运用的实践点,引导学生在言语运用中完成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

1.关注语言的咀嚼点。崔恋老师说,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重点是抓好词语、好句式,知道好在哪儿,并学习迁移、运用。低年级的课文大多短小,浅显易懂,活泼生动,教师要关注文本中值得问一问、想一想,用一用的词、句、标点,架设桥梁,引领孩子在读、思、想、说、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教学二年级《雷雨》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关注了文中的“压下来”和“垂下来”这两个值得玩味的词,展开了这样的言语积累运用教学:

指名读准、读好这两个词,尤其重视“下来”的轻声读法。

发现其相似处,并用课件演示,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压”和“垂”意思。

出示诗句辨析运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下绿丝绦。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 )枝低。

出示雷雨前的画面,找一找图画中还有什么也下来了,进行词语活用。如“蜻蜓从半空中飞下来了!小壁虎从墙面上爬下来了!”

回归文本,老师小结:“下雨前,大地上发生了许多令人惊讶的变化呢!小作者的观察多么细致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读好雷雨前后的变化吧!”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老师关注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词,引领孩子摄取、消化、运用、积累,从课文中来到课文中去,使言语实践训练变得有效。

2.勾连文本的相似处。第一学段的课文尽管简短浅显,但用心挖掘,可以实践的语言运用点会有很多。如果我们不加选择,就会造成内容过满,运用过多,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众多的运用点归类,以几个点为切入口进行言语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把这几个点聚焦、放大,使课堂的言语实践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真正让学生掌握方法。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一文,可以进行言语实践的点很多。比如在写到小猫们来到卡罗尔家的情景,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小猫们的各种动作神态。可以移情体验送走小猫时卡罗尔的矛盾心理等。但这些语言点有的是在以前的课文中反复运用的,缺乏提升空间;有的太过空泛,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有一处值得关注,那就是“想要小猫”和“送出小猫”时,爸爸都用了登广告的方法,前一则广告在文中呈现了全文,而后一个广告是一笔带过式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放大第一则广告,体会写广告时爸爸的心情,感知表达的内容与顺序,在理解内化之后,到教学卡罗尔家“猫满为患”需要再次登广告时,放手让孩子们学写。这样的言语训练紧扣文本,前后关联,与文本解读相袭相承,自然贴切。

3.紧扣文本的迁移段。第一学段的课文有许多童话、儿童诗,这些文本中,结构相似的段落比较多。这些相似语段中包含一些简单的表达方式。借助这些语段,引领孩子发现、模仿、迁移、内化,在实践中领悟文本内涵和语言应用规律,能使孩子不再走进天天学语文却不会表达的怪圈中。

比如,《荷叶圆圆》中的2 至5 小节分别写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构段方式非常相似,都是先写小动物的语言,再写小动物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语言示范点,在充分演读和感受小动物的语言和动作之后,拓展想象,出示填空,引导学生仿照前几种小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说说其它小动物会怎么说怎么做。

小蝴蝶说:“________!”小蝴蝶( )在荷叶上,________。

小甲虫说:“________!”小甲虫( )在荷叶上,________。

关注文本的相似结构,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句与句的联接方法,并能简单地迁移于其它段落的创作编写上,这样的言语表达平台,为言语的转化找到了契合点,应当多加关注。

二、植入情境,情趣共生

第一学段的孩子,适合在具象的情境中建构知识。课堂上,语言文字运用中植入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想象,并参与对话,而且还能巧妙地为孩子的语言实践架设桥梁,化难为简,从而更好地进行言语表达实践,培养语感。

当前,很多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过于浮华,形式大于内容,孩子们只激动一阵子,却没能真正为提升言语运用能力服务;有些情境牵强附会或老套陈旧,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真正进入状态,就更谈不上促进教学了。为言语实践创设的情境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与文本的内容要契合,要生活化,才能成为言语运用的有效平台。

1.生活化。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言运用情境的创设应当充分发掘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课程资源,要根据需要,在课堂上还原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恰当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沉浸在生活中运用文本语言。

在宁波“课堂节”上,陈燕老师执教《活化石》一课,她制定的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目标是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银杏树”“大熊猫”,积累文中的关键词,并能运用这些关键词进行介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陈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好第2 段,随机感知“几亿年”、“容易辨认”、“长得慢极了”等关键词,然后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际式的介绍:

①创设情境,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接关系

现在要把银杏树这种活化石介绍给别人,你能吗?

引导介绍:老师做一做妈妈,谁来跟我合作?——今天你们学了银杏树这种活化石?为什么说银杏树是活化石呢?哦,是几亿年前的树种啊,怪不得叫活化石了!那这种活化石还有什么特点呢?(引导介绍样子、生长情况)哦,太神奇了!这星期天,咱们一定要去郊外看看银杏树!

②情境延续,连起来介绍

双休日,妈妈带着你来到郊外,瞧,银杏树就在眼前了,你能连起来向妈妈介绍一下吗?介绍的时候先说为什么是活化石,再说它还有哪些特点?

提供句式:________,怪不得叫它活化石呢,它________。(结合关键词语介绍)

自由练,指名上台介绍。(评议点:按顺序讲清楚;用上了关键的词语;要有介绍的语气)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创设了回家向妈妈介绍“公孙树”的生活情境,老师扮演妈妈,让学生走入情境,巧妙地借用对话平台,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所讲的内容,感知句与句的联接关系,并延续情境,提升难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复述内容,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以运用。

2.真实性。我们习惯于这样界定教学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把生活植入课堂,重要的是这生活情境必须是真实可感的,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地还原或贴近低年级孩子所能理解和感受的生活。唯有如此,运用的语言才能是真切的,孩子们才能说真话,述真情。

在《雷雨》一课中,写雷雨前的景象时有这样一个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老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句式,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情境中,利用多媒体进行了真实的情境创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请学生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说说下雨前闪电和雷声各有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并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下雷雨前的可怕变化,体会“越……越……”的感受。

课件演示雷雨由大到小的景象变化,引导学生用“越……越……”说话。(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窗户上的雨滴声越砸越响……)

课件展示生活中雷雨后的画面,继续引导孩子们连着用两个“越……越……”说话。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因为教师把真实的雷雨前后情境植入到课堂中,学生用眼睛、耳朵和心灵真切地感受了这种变化,所以语言的运用变得丰富自如,值得肯定。

3.新鲜感。要想真正激起学生言语运用的欲望,所创设的情境还必须有新鲜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年青的心,多看孩子们喜欢的书与电视,了解孩子们所玩的游戏,并创造性地把这些情境植入课堂,让情境充满鲜活的时代感。

随着现代交际工具的日益普及,微信等交流方式也渐渐地进入孩子们的世界。在《小鹿的玫瑰花》一文的语言运用中,我就把“微信群”引入到课堂上,让孩子开展文本仿说的实践。

在充分学习了“黄莺”和“微风”的感谢语言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还有哪些事物会经过这儿并感谢鹿弟弟,并创设了“微信群”的情境进行写话实践:下发有“微信群”发言图示的表格,四人小组合作,每个孩子扮演一个角色,仿照“黄莺”和“微风”的话,写几句感谢的话。

原本枯燥无味的写话练习,在“微信群”发言这个新鲜情境中,孩子们写得有滋有味,同伴间的交流合作也在不经意中达成。可见鲜活的情境对激发孩子言语运用的积极性很有效。

三、展开过程,注重融通

阅读教学中的言语运用一定不是孤立的,它必定和朗读、理解、想象、感悟交融相生,也只有在理解和感悟基础上,表达才真正有效。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吃透文本,聚焦重点,展开过程,深入浅出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恰当引领。

1.反复滚动,言语内化提升。要真正理解掌握文本中的特色语言,除了恰当的拓展外,需要教师依据文本特点,多次设计情境反复巧妙地进行滚动式运用,让这些言语形式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爱迪生救妈妈》一文中的“疼得直打滚、急得团团转”这两个词语是老师们在平常教学中会关注的词语教学点,但我们习惯于用读一读、记一记或随口拓展一下等方式来积累词语。如果在教学中能创设一个反复滚动的教学平台,让学生一次次经历积淀、运用、创造的过程,那词语积累运用就会变得丰满。

出示句子并让学生读好:

一天,妈妈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滚。

大家急得团团转。

图文对照,语言描述等方法体会“痛”“急”的程度,感受“疼得怎么样”“急得怎么样”这类短语的作用。

其他人看到妈妈这么痛,又没有什么好办法,都会有哪些着急的表现呢?出示课文画面,合理想象,仿照“疼得直打滚、急得团团转”这样的短语格式填一填:

爸爸急得( ),奶奶急得( ),( )急得( )。

在学习爱迪生用镜子聚光的方法解决了光线太暗的难题时创设情境,用刚才的短语格式说一说爸爸、医生等人的表现:

爸爸听了,( )得( );医生看见了( )得( );妈妈得救了,奶奶( )得( )。

言语的运用应顺应课文的语言环境,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推进,可以反复练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进对这类言语的积累和创新。

2.放缓步子,运用迁移深化。第一学段的孩子处在言语运用的起步阶段,对语言形式的感悟与理解尚属表层,他们习得文本语言,逐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降低难度,放缓步子,细化过程,用心引领。切不可急于求进、囫囵吞枣。

《小柳树与小枣树》是一篇童话故事,为了使读者懂得“物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道理,作者按时间顺序对比着来写小柳树与小枣树的外形特点,并浓墨重彩地描摩了小柳树开始时的骄傲和后来的羞愧。其中2、3 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似,都是先写小柳树长得怎么样,再写小枣树长得怎么样,最后写小柳树由此产生的骄傲心态,第4 自然段与2、3 自然段表达上略有改变。这又是一个极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我们可以这样展开2、3、4 自然段的教学:

①读好第2 段,感知句子连接方式:

分句指导读好。师生问读:

小柳树长得怎么样?小枣树长得怎么样?小柳树对小枣树怎么说?

小结:这段话就是先写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写得多清楚啊!

②读第3 段,用横线划写小柳树生长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小枣树的句子,用括号把小柳树说的话括起来。(随机板书提示)校对读,屏幕划,引导发现:这段话写的顺序与第2 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合作读,汇报读,注意带表情读,评议;指导学生读好疑问句。

③读第4 段,试着学习2、3 段的顺序方法改一改。

出示: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柳树 ________,而小枣树________。小柳树得意地说:“________。”同桌合作创造表演,指导用上“喂”、“呀”等语气词表现小柳树的骄傲。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深切感受小柳树的骄傲,初步触摸作者在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由扶到放,慢慢内化并给予平台,进行创作编写表达训练。只有真正地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的起点,完全展开言语运用的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3.恰当整合,目标以少胜多。人教版教材的特色是以“人文主题”编排单元,对于每一个阶段,每一篇课文的言语运用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确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语言形式在多篇课文中多次反复运用,没有提升,老师花了很多心力,实则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阅读时间,做了无用功。所以在对一单元的课文进行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熟悉教材,统筹确定教学目标,恰当整合教学内容,对有共通性的语言运用点要逐层推进,有序迁移提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故事大道理单元”包括《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5 篇课文。这5 篇课文都是童话故事,故事中的小动物语言丰富而富有个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常规的识字、朗读、积累、明理的基础上确定“对话”这一主题,在教学时突出“朗读对话”、“感悟对话”、“积累对话语言”,最后层层深入,设计情境,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表达一段对话。

这样,通过一单元的课文学习,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都渗透“对话”意识,从理解到模仿到创编,这一连贯的过程,可以使孩子的语言对话能力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柳树言语文本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柳树
会治病的柳树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柳树的春天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