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 联想 抽象——写作教学中的象征思维摭谈

2014-08-15韩静宇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作文题事物作文

○韩静宇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214153)

象征思维是人类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观念的独特创造。象征思维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使我们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出自然与人生的深刻联系。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象征思维并得到广泛运用,由于对自己的生命和所处环境的认知局限,原始人只有用图腾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或化解对自然界各种无法了解现象的虚无和恐惧,并寄希望以此使自身得以生存。这应该是象征思维最初的表现。

象征思维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在文学作品中象征思维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屡见不鲜,如寓言、神话故事等等就是象征思维的体现,艺术创作中的比拟、隐喻等手法也是象征思维的直接运用。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写川欲浪,图石疑云”的隐喻手法抒发感情,营造意境,表达自己的细微感受,与观者达到共鸣,实现自己的创作初衷。如庄子的寓言作品,其中无处不充满着象征思维的智慧,小中见大,影射出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个人的诸多潜在意识和思想。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所撰的《诗格》一书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或象外之意,其实这些都是象征思维在文学中最明显的运用。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我们发现无论是命题专家还是阅卷老师,都对考生的象征思维能力表现出了特别的青睐。如2006年江苏作文题《人与路》、2010年四川作文题《点与人生》、2013年辽宁作文题《沙子和珍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象征思维运用提出了要求。因为它不仅能考查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联想想象的能力,还能体现其审美审智的素养。

学生如果不能深刻地领会文艺创作中的象征思维运用,必然会造成一定的阅读和写作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象征思维呢?伯恩斯坦曾说过,伟大的思想家使用过13种“思维工具”,这些工具可以使人成为天才。在这13种“思维工具”中前三种分别是观察、想象、抽象。这三个“工具”其实正好暗合了象征思维运用的三个阶段。

一、观察细致,保持敏感的心灵

象征运用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含蓄的相似性。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象征思维聚焦的巨大矿藏,只有对生活观察细致、心灵敏感的人才会发现那些神秘而隐晦的相似,人在生活中观察世相,常常发现“人”和“物”的某种联系,于是运用象征思维以物生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由此而生。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写,作文越来越难教。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不愿意动笔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习见的人物和事件缺少细致的观察,对于惯处的社会氛围和自然环境缺乏具体的感知,头脑不留痕迹,感官长期停滞,写作就没有材料,文字就缺少情趣,也就不会有顿悟和发现。为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进而熟练地运用象征思维叙述、议论和抒情。

观察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而象征思维则对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后,我通过实例使他们认识到仅仅停留在“写实”的层面会导致肤浅,文章的深度来源于睿智的眼睛、观察的广度、感悟的深度。我曾经通过《死水》一诗的教学,启发学生领悟象征手法体现的美感。诗歌中“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殊性、唯一性和相关性,深刻挖掘事物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比如我有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不是竹子,每向上走过一步,就认真地做一个小节。”这样的句子看似寻常,其实展现了小作者非常细致独到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敏感的心。

二、联想深入,撩开自然的面纱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象征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过渡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习惯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娇美鲜艳、惹人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我们提到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往往会想到母亲,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又是“相近联想”。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作文离不开联想,特别是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常借助联想叙述故事、抒发情感,议论性文体也常借助联想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人与路》的材料中有这样两句话: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很明显,这里的“路”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再冠以《人与路》的命题,“路”与社会、人生的联系便随之展开。如果从前一句入手,可以联想到创造、创新、创业;可以谈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如果从后一句切入,可以谈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可以谈不应当亦步亦趋、盲目模仿。因此,只要我们在对象征物的特性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撩开自然的面纱,作出关乎社会与人生的深入联想,便不难构思出意蕴丰富的文章。

三、抽象哲理,表现生命的沉思

象征是手段,哲理是目的。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通过哲理之思去探究存在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本义才是我们写作过程中应该去追求的,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表现生命的沉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一顿平常的早餐,一碗普通的稀粥,恐怕谁也不会在意,喜欢就喝了,不喜欢就换掉。而王蒙由不变的稀粥想到了生活中种种不愿更换的规矩、传统、观念,进而想到了国民性的问题,《坚硬的稀粥》一文由此诞生。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生,在他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事后,有一位学生在一篇随笔中由一锅滚沸的开水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的竞争。文章虽然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看都显得稚嫩,但他的敢于思考着实让我感到欣慰。

考察当前的作文评价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呈现出从重叙事抒情向重哲理沉思的转向。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选了一篇散文《门》,作者通过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这里的“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门,而是特定语境中具有特定意义的“门”。开门是一种“未知的情趣”、“快乐的闪现”,是“安慰”,是“希望”,它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关门”是“最终判决”,是“一个结束”,是“绝望”。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如“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谈了“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人们关门以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就很明了地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有思想感情,有隐秘要求的,要有独立思考天地,而马群则不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这也就蕴含了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象征思维是文学创作的常用表现手法,掌握这种表现手法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事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再从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主观联想,引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用这种眼光看世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便都有了特定的含义,变成了人生的象征。

[1]胡是平.论象征思维在艺术中的持续性[J].装饰,2005(5).

[2]赵克明.文学教育当让学生明晓象征思维艺术[J].语文教学通讯,2011(7).

[3]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和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作文题事物作文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各省高考作文题汇总:你觉得哪套作文题最难写?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