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成语运用中的别解和易色

2014-08-15周红丽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褒义字面场合

○周红丽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成语具有意义上的整体性特点,其意义不是构成成语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成语,但有时为了适应一定语境或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故意从成语字面意义出发,对成语实际意义做非常规的理解和解释,这种现象称之为成语别解。同时,成语能表达特定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在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但有时在非常规的具体语境中,有些成语可以改变固有的感情色彩,这种现象称之为成语易色。成语别解和成语易色都属于成语的活用,是成语在语义上的非常规用法。

一、成语运用中的别解

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如果不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仅按字面意义来理解成语往往会闹笑话。而成语的活用有时却故意利用成语的字面意义,或直解,或曲解,或截解,使成语表意更生动形象,别有情趣,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直解成语字面义

直解成语字面义,就是故意简单实在地按照成语结构成分的字面意义来理解运用,临时赋予成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意。例如:

从13日清晨开始,张北下起了鹅毛大雪,山野很快便白茫茫一片。在出张北的路上,我们迎面遇到一队大卡车,车上装的是乌黑的炭。那时我们真正地理解了什么是雪中送炭。

(《长江日报》2000年5月11日)

我时常掂量着这把镰刀想:如果不是割断草绳,而是割断我的脖颈,岂不是一切烦恼痛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吗?

(孙芸夫《芸斋小说》,载《收获》1982年第2期)

例中的“雪中送炭”本来比喻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雪中”指困境,需要帮忙的境地。“炭”也不单单指烤火取暖之物,泛指帮助别人的物资或精神援助,而在这段话里却确确实实是指在鹅毛大雪中送炭给张北地震灾民。“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而在这里“刃”却实解为镰刀,用镰刀就可以解决问题。

广告中的成语直解现象也同样随处可见,将现有成语按字面理解制成有关广告语,使之直接为商品促销服务,让消费者眼前一亮,从而达到特定的宣传效果。例如:

孕妇服装广告:挺身而出,展露女性最美的线条

冰箱广告: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

以上广告语利用现有成语做文章,收到幽默风趣的宣传效果。“挺身而出”的本意是指在遇到危难时,勇敢地站出来,担当重任,语体风格庄重严肃。而广告只使用这一成语的字面义,生动地描绘出穿着孕妇装、挺着大肚子的妇女形象,语体风格幽默诙谐。广告语雅词俗用,使孕妇装特点得以生动展示。“冷若冰霜”本来是用来形容待人态度的,但把它移用来形容冰箱,而且不用“冷若冰霜”形容态度时比较抽象的本义而用它的字面实义,这里的“冰霜”不再是比喻而是确确实实的“冰霜”,这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活用成语进入广告语领域,使广告语言的结构趋于简单,同时又具有音韵之美,在修辞上也显得贴切生动。因此,不仅中国的产品在设计广告时喜欢运用成语,即便是外国商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也尽力运用成语去设计广告词,以求与中国消费者的文化取向保持一致,达到吸引中国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二)曲解成语字面义

曲解成语的字面义,就是利用成语中某一结构成分的多义性,故意对成语作歪曲解释,以诙谐生动地表情达意。

1.临时变易成语语法结构。例如:

朋友们背后曾说她这样漂亮而无儿女,真是个绝代佳人。

(钱钟书《猫》)

“绝代佳人”本指当代独一无二的人(一般形容女子),“绝代”是偏正结构,而在这里“绝代”指没有后代,变成了动宾结构,“绝代佳人”指没有儿女的女人。

2.成语结构未变,但增加了语境意义。例如:

究竟像雷锋那样活着,做一个大公无私的高尚的共产主义者有价值有意义呢,还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活着开一个公私合营的杂货铺,一年四季患得患失地度过一生有意义呢?

(魏巍《路标》)

“公私合营”本指公家和私人联合经营,这里指既想做大公无私的人,又想做自私自利的人。因入句后有一定语境的制约,成语的活用显得贴切恰当,使语言生动深刻。

3.在成语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临时义。例如:

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方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明事理的人讲大道理,白费口舌,意在讥笑对方的愚蠢,毛主席赋予其新的意义,意在讥讽不看对象乱弹琴的人,深刻而又风趣地阐明了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要看读者、听众的道理。

(三)截解成语字面义

所谓截解成语字面义,就是故意只截取成语的部分结构成分的字面意义用于表意,例如:

旧社会过来的老房子,门面小,里头博大精深,地道战一样复杂,不知住了多少家。(池莉《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博大精深”本指(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这里只截取其“大”“深”之义来描绘旧社会的房子的特点,门小里头深,既反映了当时建造房子的习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为求自卫的社会心理。

二、成语运用中的易色

成语在长期以来的相沿习用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感情色彩,人们可以借以表达自己特定的感情。但有时人们改变成语固有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成语转用为贬损场合,或贬义成语转用为褒扬场合,或中性成语转用为或褒或贬的场合,改变其常规用法,独辟蹊径,收到新奇巧妙的艺术效果。

(一)贬义成语转用为褒扬场合

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选用带有否定、讨厌、鄙视、痛苦等贬损之意的成语,来表达肯定、喜欢、敬重、兴奋等赞扬褒奖的意义,从而收到夸张的艺术效果。例如: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忽左忽右,船行万里全仗看风使舵,或红或白,作画千幅只靠察言观色。

“卷土重来”本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一般用于贬义,从这首诗的整体意义来看,并不是贬损项羽,而是贬词褒用,为一代英豪项羽投江自尽感到惋惜,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重新来过也许另有一番天地。“看风使舵”本来是比喻跟着形势转变方向,带有贬斥义,这里指开船时要细心观察风向,根据风向来操纵方向盘,灵活转变方向,以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贬义成语褒用,从而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

(二)褒义成语用于贬损场合

在运用成语的过程中,不仅有贬损成语褒用的情况,还可选用赞扬褒奖的成语,来表达贬损之意,这样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抒发强烈的感受,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获得新颖动人的艺术效果。例如:

说来可笑,“文革”中造反派两次派人到季羡林的老家去调查,一心一意想把他“打成”地主。 (1994年《报刊精选》)

包工头儿精打细算,连水电费开支都计算过了,就是不愿花1800元钱为30多人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一心一意”本指心思和意念专一,一般用于褒义,而例中“一心一意”属于褒词贬用,指“文革”中的造反派挖空心思策划诬陷活动,企图迫害老一辈学者。“精打细算”本指(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是褒义成语;而例中的包工头儿连水电费开支都计算过了,却不愿替工人买一份保险,显然这种行为不是作者褒扬的,“精打细算”属褒词贬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包工头儿事事抠门、斤斤计较的守财奴形象。

(三)中性成语转用于或褒或贬场合

中性成语是指褒义、贬义成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倾向的词,在实际运用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态度,中性成语往往转用为褒扬或贬损的场合,取其中的一种感情来满足作者行文的需要。

1.中性成语转用于褒扬场合

运用中性成语表达肯定、喜爱、尊敬、赞美等褒扬意义。例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独善其身”,善,使之善,指修养,原指不得志时,就独自把个人的品德才能修养好;后多指只顾自己好,不管他人,属于中性成语。在孟子的这段话里,作为为人之道,指的是贫穷时要独自把个人的品德才能修养好,而显赫时要心系天下,属中性成语用于褒义场合。

2.中性成语转用于贬损场合

运用中性成语表达否定、厌恶、鄙视、伤心等贬损意义。例如: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青山万古留”,老奸巨猾的康生和他的难兄难弟陈伯达、林彪一样,从第四把交椅的宝座上跌了下来。

“难兄难弟”,本指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也可讥讽两人同样坏。而例句中显然用的是贬损意义,表现了康生和陈伯达、林彪一类有着共同的特点,如今垮台,真是大快人心。

以上从别解和易色两个方面分析了成语在语义上的活用情况。有时候成语别解和成语易色可以交织使用,这在广告语创意中十分常见,如用“一毛不拔”作为某牙刷的广告语,取其字面意义,既直解成语,说明牙刷非常结实坚固,毛很难脱落;而同时,“一毛不拔”本指人极端自私吝啬,含贬义,用在这里,是贬词褒用,非常有趣。总之,成语别解和成语易色都是成语活用,活用的目的是使语言幽默诙谐,表意活泼生动,以便更准确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更生动地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增加汉语词汇(包括成语)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力度。

[1]许建宇.张中行作品中的成语意义的活用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建民.成语在功能和意义上的活用[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5).

[4]沈梦瓔.谈广告中的活用成语现象[J].社会语言生活,1994(4).

[5]刘晓敬,庞立欣.也谈成语的活用[J].语文学刊,2006(7).

[6]张剑.浅说运用成语的修辞技巧[J].六安师专学报,1994(1).

[7]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8]程汉民.活用成语情趣多[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2).

[9]曾庆旋.广告中的成语活用及搜用修辞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5).

[10]尹世超.成语的直解[J].语文研究,1983(8).

[11]王寿.巧用成语成句[J].语文教学,1995(10).

[12]单永进,翁艳芳.活用成语现象举隅[J].学语文,2006(6).

[13]张仲森.论成语活用手法及表达功能[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褒义字面场合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英语委婉语定义的局限与演变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不同的场合
“点”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