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以修纳语为母语者角度来解释汉语里“让”字的歧义问题

2014-08-15HerbertMushangwe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法结构歧义母语

○Herbert Mushangwe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一、引言

吴英才和李裕德(1993)认为;歧义指的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个词、词组或句子,甚至一个语段,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也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歧义可分为语法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Robert(1971)在《英语句子结构》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这说明歧义并不是说语言有问题而是由非逻辑性的语言使用与习惯引起的,在有些情况下歧义是由对同样的情景的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在汉语学习当中留学生往往会觉得汉语里的一些词是有歧义的,但是汉语母语者并不会感觉到这种歧义。本研究者在津巴布韦教汉语的时候发现修纳语母语学生对“让”字往往有误解,例如,想说“你被我笑死了”他们就会说“我让你笑死了”。本文将通过汉语语法结构解释以修纳语为母语者对“让”字的歧义问题。

据《现代汉语词典》,“让”这个字是一个兼类词,可以作为介词也可以作为动词,有下面的意思;1.不争的意思,如:让步;2.请的意思,如:让茶;3.使的意思,如:不让他来;4.任凭的意思,如:让他闹去;5.被的意思,如:让雨淋了;6.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比如:转让;7.闪避的意思,如:让开、当仁不让等。这篇文章将讨论“让”字的“被”和“使”对以修纳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是语法规则矛盾的。“让”在修纳语里没有对应词,这是因为汉语词汇与修纳语词汇不同,修纳语属于非洲班图语系的屈折语言而汉语属于孤立型语言。有的修纳语的所谓词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不同的“屈折语素”的结合。

二、“让”字的运用和相关的问题

下面将用由“让”字造的句子来说明汉语里的两种语法规则的交叉现象。先看下面两组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但是指同一个意思的“让”字句:

第一组:

a1)我让你笑死了→(等于) b1)我被你笑死了

a2)你让我笑死了≠(不等于) b2)你被我笑死了

第二组:

a1)我让你害死了→(等于) b1)我被你害死了

a2)你让我害死了→(等于) b2)你被我害死了

访问了三十多个以汉语为母语者之后,发现,他们把第一组的a1、b1和a2看作一个意思,而且不会觉得a1或a2有什么歧义。对第二组他们把a1和b1看作一个意思,而把a2和b2看作一个意思。那么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让你笑死了”和“你让我笑死了”有同样的意思,而“我让你害死了”和“你让我害死了”是不一样的意思呢?第一组的句子在语法上有下面的结构,受事-+-让-+-施事-+-动词-+-(了),第一组的a1和a2句子有一样的动词“笑”,还有结果补语“死”,但是虽然“我”和“你”都是在受事的位置,但指的意思不是一样的。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在第一组a1和a2指的意思是一样,而在第二组a1和a2指的意思不一样呢?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将以语法结构把“让”的这一类句子分成两组。下面是汉语“让”字句的简单结构;

2a)受事-+-让-+-施事-+-动词(了)如:我让你笑死了(wandisetsa zvekufa)

2b)施事-+-让-+-受事-+-动词(了)如:我让你生气了(ndakutsamwisa zvekufa)。

为什么母语是汉语者一看上面的这两句话就会觉得第一句表示的意思是;你的行为动作使我笑死了或者我被你的行为动作弄得笑死了,第二句表示的意思是“我使你生气了”而不是“你使我生气了”?对此问题可以用以下的几个“让”字句来找出这两个规则的交叉;

2a)结构受事-+-让-+-施事-+-动词(了)能变成“被”字句

我让狗咬了→我被狗咬了≠*我使狗咬了

你让我气死了→我被你气死了≠*我使你气死了

杯子让我打碎了→杯子被我打碎了≠*杯子使我打碎了

2b)施事-+-让-+-受事-+-动词(了)不能变成“被”字句

你让我吃饭了≠*你被我吃饭了→你请/使我吃饭了

我让你帮忙了≠*我被你帮忙了→我请你帮忙

我让你走≠*我被你走→我使你走

妈妈让我回去了≠*妈妈被我回去了→妈妈使我回去了

在津巴布韦教汉语时很多以修纳语为母语的学生问过:为什么“我让狗咬了”意思不是“我使狗咬了”而是“我被狗咬了”,但是“我让你走”意思是“我使你走”?为什么以汉语为母语者一看这一类的句子就能够立即把“施事”和“受事”分别出来?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结构进行解释。

三、对“让”字的结构解释

当“让”指“被”或“使”的时候,语法结构有些相同不过意思完全相反,因此容易把一些留学生思想弄乱了。汉语里的“让”字句的语法规则和修纳语里的“让”对应的语法规则表示识解有区别。在修纳语里,上面结构(2a)中的一些汉语句子不符合修纳语的语法结构。如果结构2a受事-+-让-+-施事-+-动词(了)中的一些例子翻译成修纳语的话,那么以修纳语为母语者会把“我让你笑死了”理解为*ndakusetsa zvekufa。再如“我让你害死了”会有下面两个意思:直译:*ndakukanganisira意译:wandikanganisirai。

换句话说,上面2a中一些结构的例子翻译成修纳语不符合结构2a和结构2b,而有这种结构形式,2c受事-+-让-+-动词-+-施事(了),施事放在动词后面,例如:我让狗咬了直译*ndarumisa imbwa意译:ndarumwanembwa。

结构2a中的句子都可以变成“被”字句,而结构2b中的句子都不能变成“被”字句。修纳语母语者可能会觉得上面2a中不能说的所有句子,在语法结构上没有错误,因为都符合修纳语和汉语的“让”字句语法结构。在这个问题上,汉语和修纳语的语法结构交叉在结构2a中,因此修纳语母语者会使用2a和2c结构来处理翻译问题,这样的翻译当然会有歧义。

对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个小结,这些例子也是汉语本身固有的两个语法结构的交叉。请看下面;

2a)受事-+-让-+-施事-+-动词(了)

a1)我让你笑死了 →b1)我被你笑死了

2b)施事-+-让-+-受事-+-动词(了)

a2)你让我笑死了≠b2)你被我笑死了

在这个交叉中施事和受事都可以放在“让”字的前面,因为这两个名词是同类名词,就不会有语义问题,跟“我让狗咬了”和“狗让我咬了”是不一样的,因为“狗”和“我”不属于同类的名字。因此,当语法出现交叉的时候学生将通过习惯来理解其意思。这个习惯就是个人的认知能力。这种错误也是由于语法交叉而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让”字对以修纳语为母语者的歧义问题主要的原因是认知识解问题。陆俭明(2005)曾说到语言是人的认知能力,说明语法研究离不开认知语法学。Langacker(1991)指出,识解就是我们对同一情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与表达的方法与能力。这说明不同文化的人对同样的语言结构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与表达方式,因而造成跨文化歧义。汉语和修纳语属于不同语系,修纳语属于班图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是从不同认知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一组的a1)我让你笑死了、b1)我被你笑死了和a2)你让我笑死了,是以汉语为母语者对同一情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与表达的方法。对修纳语母语者这是一个矛盾,因为他们学习汉语的时候都是凭语法结构来处理句子成分。由于汉语母语者已经习惯了使用这种语法结构并不会觉得“让”字有歧义,但是对不同文化的人来说这个词是有歧义的。

四、结论

在分析“让”字句中我们发现了在汉语里“让”字可以用在两个不同的语法结构,其结构如下,受事-+-让-+-动词-+-施事(了)和施事-+-让-+-受事-+-动词(了)。

当句子当中的“受事”和“修饰”都是动物的时候,以修纳语为母语就会觉得“让”字有矛盾,但是汉语母语者不会觉得有什么矛盾。以修纳语为母语学生的矛盾不仅仅是由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也不是由语法结构而解决的,因为当我们在找结构来说明语义的异同点时,我们已经忽略了语义和认知因素的关系,因此更增加一些矛盾。在汉语教学当中我们不仅仅是把第二语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得把学生的思想改过来,让他们对某些情景能够有和我们相同的表达方式。这说明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目的语言的认知知识。教师应该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了解学生的认知角度。我们建议在汉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语言运用、疑问及反馈,这样就能够了解不同文化的学生对目的语言情景的认知角度错误。在汉语词汇里像“让”一样的多义词比较多,我们目前还不知道不同文化的留学生对类似的汉语词语有什么样的认知角度而会出现什么样的误解。我们希望语言研究者对不同文化和母语的留学生进行研究而把这样的词解释给学生,这样的研究对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陈晚姑.论英语结构歧义现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吴英才,李裕德.现代汉语的歧义[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商务印书馆,2012.

[5]Langacker Ronald(1991)Concept,Image,and Symbol:Cognitive Linguistic Research,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6]Robert,Paul(1971)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猜你喜欢

语法结构歧义母语
母语
eUCP条款歧义剖析
母语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长沙方言中的特色词尾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大学英语B级等级考试词汇用法和语法结构解题技巧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