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浅析央视春晚流行语

2014-08-15刘乃仲

语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流行语小品语言

○刘乃仲 张 妍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一、央视春晚流行语的语言特点

(一)网络语言介入其中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流行语中的一部分,央视春晚流行语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都具有新鲜活泼、风趣幽默的特点,互相吸收与影响,以动态而灵活的方式不断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网络语言。在央视春晚中也出现了“嫂子,给力啊”、“一切即将过去,神马都是浮云”等流行语。如,在汉语中,“给力”最早见于《魏书·前废帝广陵王纪》中“得俸而不给力”一句话,表示“结果比预期发展得更好”。而作为网络流行语,它最初的火热源于日本搞笑动画《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所谓“不给力”即表示与预想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则表示“有帮助,给面子”。自2010年世界杯以来,“给力”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语。在2010年央视春晚中,“给力”一词被多次频繁使用,从主持人到相声、小品,几乎成了央视春晚口头禅。后又被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可见央视春晚流行语在逐渐受到认可。

央视春晚流行语吸收了网络语言英汉混用等特点。如“你OUT了”成为时尚的代言,“太two了,太2了”成为调侃别人的新词新语,“千万别给我找trouble”幽默地传达了警示之意。这些英汉混用的流行语迅速走红,尤其在青年人中大受欢迎,不仅因为它是语言文化交流与娱乐效应的产物,也因为随着人们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高频英语词汇逐渐直接进入汉语,甚至与汉语组合生出新意。所以,央视春晚流行语的英汉混用现象也是社会化的需求。

(二)对社会流行语的直接引用或隐喻解读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也是人们“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寻求共鸣”[1]。因为不受具体的情景限制,流行语在使用时更为灵活。央视春晚流行语常常将社会流行语直接引用过来,如“忽悠”一词源于东北方言,表示欺骗。央视春晚中赵本山多次在小品中“忽悠”别人,为观众熟悉。同时,央视春晚流行语常借用隐喻来制造幽默氛围,如“人这一生多短暂呀,眼睛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不差钱》)小沈阳用幽默诙谐的语调将人生旅程隐喻成睡觉的过程,这一隐喻思维的运用,轻松幽默地道出“生命如此短暂”的真理,贴切而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央视春晚流行语。

(三)折射出语言的变异与变迁的过程

它包括“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2]央视春晚流行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符号系统,公众通过央视春晚用语言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它具有极强的潜力和包容性。语言变异现象已经逐步渗透到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语言偏离人们熟悉的模式,突破人类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幽默娱乐的效果。央视春晚流行语中将观众熟知的词语通过“听文生义”的方法对语音曲解变异,这些词语赋予新的意义,偏离人们的正常思维轨道,又不无道理,从而起到娱乐大众的作用,如“外国生的,就是外甥。”(《五官新说》2009年相声)“潜艇上的规则就是潜规则。”(《水下除夕夜》2009年小品)

同时,还有部分春晚流行语违反了正常的语法语义搭配关系,但将这些语言放在特定的文化语言背景之中又显得顺理成章,如,“现在长得多经典呀,以前长得多惊险呀!”(《美丽的尴尬》2010年小品)将“经典”、“惊险”与“长得”搭配,委婉地将丑的含义幽默诙谐地传达出来,迎合了受众的娱乐心理。

二、央视春晚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受众广泛性的扩大和大众心理的需求。央视春晚节目多取材于生活,央视春晚流行语从生活语言中汲取营养,尤其是那些受大众欢迎的且对大众影响大的部分。同时,央视春晚流行语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其娱乐功能对精神压力有较大缓解作用。现代人宣泄情感的需要导致了现代语言文化具有简洁化、轻松化、浓缩化的特征。源于央视春晚小品的流行语正适应这种需求,“无论是语言自身,还是解决审美疲劳”,央视春晚小品那精炼幽默的语言都将其一并解决。[3]

央视春晚流行语的来源之一便是社会流行语,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流行语具有新鲜性与时代性的特点。流行语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分析提炼或幽默表达”[4]。央视春晚流行语则往往更能突出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物,是人民生活形态的写照。二者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的反映,但因为央视春晚流行语的受众范围更广,所以它比社会流行语往往更能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最广的范围。如近几年的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中都会涉及到人们关注的住房问题,发出一系列幽默风趣却又不失真实性的民众的心声,如“去找个不要房子的丈母娘”、“有房不是家,有爱才是家”(《新房》)。所以,央视春晚流行语不仅仅是一段时间内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工具,它也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心理的镜子,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文化影响社会生活和观念,对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央视春晚流行语的产生,源于人们对节目娱乐性的需求,源于语言自身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带来的效应,源于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也源于多元的社会文化为其提供的良好的生长环境。流行语总是属于某一特定的时代或时期,在社会文化交流增多的社会背景下,促进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互相影响,而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也促进了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随着人们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生活中涌现出大量新事物、新概念。新事物的产生需要新的说法,所以央视春晚在反映这些新事物的同时,它的语言也以时代特色和贴近生活的鲜活口语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央视春晚流行语的分析,我们能够观察到不同阶段中的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便是央视春晚流行语与社会流行语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央视春晚流行语不仅起到了交际与沟通的作用,更是以一种鲜活的方式记录下社会发展的历程。

三、小结

语言不仅是人们进行思维和沟通的工具,更是一面折射社会现象的镜子。央视春晚流行语以其新鲜性、时代性受到认可与关注。作为一种动态符号,央视春晚流行语传达出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也灵敏地反映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并不断地作用于人们对语言使用过程。

[1]牟楠.春晚流行语小议[J].知识经济,2011(21).

[2]庞铮.从语言变异看当代社会心理的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3]杨翌.略论央视春晚小品与社会流行语[J].商情,2012(11).

[4]赵丽薇,袁晓雪.流行语的运用方式及使用规范探究——以春晚语言类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10(23).

猜你喜欢

流行语小品语言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语言是刀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小品)《加班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小品)《一年又一年》